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外伤性腰椎滑脱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外伤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对外伤性腰椎滑脱患者68例分别采用AF钉、Stefee钢板、C-D系统、TSRH系统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复位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至3年,复位率93%,融合率为78%,优良率90%。术后3例同时植入2枚椎间融合螺圈者,有1枚松动脱出,于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取出,半年后骨性融合;9例术后3个月至2年植骨融合不牢,已复位的病椎又出现Ⅰ度滑脱。结论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外伤性腰椎滑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杨浩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82-3383
目的:探讨提高腰椎滑脱症手术复位和后路一次椎体间植骨融合率。方法:对行TSRH椎弓根螺钉系统、RF系统、SF内固定装置复位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25例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结果:25例均获满意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结论:应用具有撑开以及提拉作用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滑脱腰椎加滑脱椎椎间植骨融合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对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患者多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原位植骨融合,因椎板减压后缺少植骨床,远期可出现融合率低,部分病例术后滑脱继续加重.随着各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临床的应用,在对神经减压的同时使滑脱的椎体得以复位,随后再行后路或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2001年6月~2002年1月 ,应用SOCON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38例 ,术后31例症状完全消失 ,优良率81 6 % ,无1例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8例 ,男17例 ,女21例 ,年龄41~76岁 ,平均57 6岁 ,病程6月~12年 ,平均30个月。峡部崩裂28例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对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患者多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原位植骨融合,因椎板减压后缺少植骨床,远期可出现融合率低,部分病例术后滑脱继续加重.随着各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临床的应用,在对神经减压的同时使滑脱的椎体得以复位,随后再行后路或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Steffee钢板内固定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使手术复位后稳定滑脱椎体 ,保证植骨融合成功 ,以及早期活动 ,尽早康复有了可能。伴随此类手术的广泛开展 ,Steffee系统成为公认的最理想、最可靠的内固定器械。我院开展此项技术5年来 ,采用此种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18例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 ,年龄39~64岁 ,平均48岁。病史最长12年 ,最短半年 ,平均4年8个月。有明显外伤史12例 ;18例均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单下肢麻木12例 ,双下肢麻木6例 ,小便障碍1例 ,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固定、植骨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复位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6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前路矫正、固定、植骨术。结果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68例中60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8%。结论前路固定系统可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9.
腰椎滑脱症是引起下腰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大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能够治愈。仅少部分有慢性持续腰痛及神经根或马尾受压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而具体的手术方式仍有争议。现对1988年~1998年无内固定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52例腰椎滑脱症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不同腰椎滑脱程度与椎弓峡部崩解及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对应关系,探讨不同腰椎滑脱的主要病因,结合临床体征对不同腰椎滑脱患者适当地进行双斜位检查,在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和电离辐射的同时,准确诊断疾病。方法回顾2002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腰椎滑脱患者316例,对腰椎滑脱采用Meyerding法分级,把腰椎滑脱的患者分为老龄组(腰椎同时有3个以上椎体骨质增生)及青年组(腰椎未见骨质增生或有1~2个椎体骨质增生),同时,在不同年龄组中对不同程度腰椎滑脱患者分组并利用SPSS13.0进行χ2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青年组,不同程度腰椎滑脱均与椎弓峡部崩解有明显关联,老龄组,腰椎Ⅰ度滑脱与椎弓峡部崩解并无明显关联,腰椎Ⅱ~Ⅳ度滑脱与椎弓峡部崩解有明显关联。结论在青年组,由于少有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滑脱多为真性滑脱,由于椎弓峡部崩解所致,提示诊断青年腰痛患者时,对腰椎序列的细微改变要有足够的警惕性,预防漏诊的发生,加照腰椎双斜位是完全必须的,在老年组,腰椎Ⅰ度滑脱与腰椎峡部崩解并无明显关联,有相当多的患者为假性滑脱,考虑到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及电离辐射,结合患者临床体征,可以定期观察。  相似文献   

12.
腰椎滑脱的MS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7例腰椎滑脱的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腰椎滑脱中,椎弓崩裂性滑脱27例,退变性滑脱80例。所有患者的各种滑脱程度在矢状位重组图像中可以得到类似普通X线侧位片的直观显示,椎弓崩裂性滑脱在旁矢状面重建中可见直接的峡部不连征象。结论应用MSCT诊断腰椎滑脱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选择正确治疗腰椎滑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腰椎滑脱(DLS)属于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临床上DLS主要表现为腰痛、神经根放射性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对于DLS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 的标准及认识,临床上存在多个争议点。从DLS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保守与手术选择、减压与融合、融合方式的选择、 融合是否需要内固定、滑脱是否需要复位以及微创还是开放手术等相关争议问题展开综述,为临床上个性化治疗 DL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管减压、SP内固定器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行后方入路腰椎管减压、SP内固定器同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16例Ⅰ度滑脱术后X线片检查证实完全复位;5例Ⅱ度滑脱,4例完全复位,1例部分复位。手术优良率85.7%。术后无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结论SP内蚓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复位满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Newman分型:峡部滑脱18例,退行性滑脱1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减压、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分析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改善情况,随访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1年,ODI分值较术前下降[(12.15±5.27)分vs.(61.82±10.79)分](P<0.05),JOA分值较术前提高[(27.89±1.99)分vs.(9.28±1.86)分](P<0.05).术后1年动态固定邻近节段退变椎间盘有逆退变过程演变的趋势.结论 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可预防和减少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70例,根据其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行单纯减压治疗,观察组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后JOA评分、VAS评分及腰椎滑脱程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同时术后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腰椎滑脱程度均较对照组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伴Ⅰ度退行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应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轻腰腿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应用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融合或单侧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治疗有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本组随访21例,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滑脱椎体复位理想,8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13例Ⅱ度中有7例完全复位,6例仍有Ⅰ度滑脱。融合节段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联合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起到协同作用,为神经减压后的脊柱提供理想的复位和固定的力量,利于植骨融合,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DIS组患者及52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小关节退变情况、小关节角、小关节对称度、小关节积气及小关节形态等指标进行多层螺旋CT测量。结果66例DLS患者均有Ⅰ~Ⅱ度的椎体前滑脱,相应的椎体小关节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和对照组CT资料对比分析,DLS组小关节角明显偏向矢状位,小关节不对称率偏高,小关节积气明显,线形小关节多见,且差异显著。结论MSCT能提供详尽的腰椎形态学及密度方面的改变.具有良好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