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O)间隙面积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腹部CT增强检查的24例SMAS患者(SMAS组)及42例非SMAS患者(非SMAS组),测量SMA-AO间隙面积、夹角、经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SMA-AO距离及SMA起始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水平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SMA-AO间隙面积、夹角、经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SMA-AO距离及SMA起始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水平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分析显示SMA-AO间隙面积、夹角、经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SMA-AO距离及SMA起始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中心水平距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783、0.867及0.751。结论 SMA-AO间隙面积对诊断SMAS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诊断SMAS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MSCTA诊断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用6只杂种犬建立犬急性SMA栓塞模型。分别于栓塞前及栓塞后行DSA、MSCTA检查。对原始CT图像采用MIP及VR技术进行重建。以DSA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IP、VR两种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SMA栓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6只犬均成功建立急性SMA栓塞模型。MSCTA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采用MIP技术的诊断敏感度为96.40%,特异度为90.50%,VR技术的诊断敏感度为92.85%,特异度为90.50%。两种后处理技术诊断SMA栓塞的特异度、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SCTA简便易行,能准确诊断犬急性SMA栓塞。  相似文献   

3.
钱家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26例的64排螺旋CT资料.使用philips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 ~ 30 s扫描动脉期,60~ 65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6例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其中单纯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和低密度的内膜片;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6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4例,包括十二指肠瘀滞症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1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结论: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各类病变情况及周围血管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脾动脉的解剖变异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情况下脾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干(90.6%)[1].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描述一个脾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病例.这是在一个胰头肿块病人的术前增强CT上发现的,后行CTA及术中探查进一步证实.在既往的文献中这种变异的发生概率小于1.3%[1].血管变异的知识,尤其是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变异的知识对普外科的临床工作十分重要,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此区域的血管变异[2-8].如果术前没有发现这个变异,按正常的解剖关系行胰头肿块局部切除时可能损伤异位的脾动脉,导致大出血,并且有可能需要切除脾脏,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与手术相关的重要血管的变异是十分重要的,而术前增强CT及CTA能够做到这一点[9-10];我们将结合术前增强CT、CTA及术中所见详细描述此病例的动脉变异情况,以提高大家对此区域血管变异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CT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输入不同参考动脉对灌注参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35例行头CT平扫及头CT灌注成像的患者,包括8例正常者,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区缺血患者,行常规头CT平扫后进行CT灌注成像,在图像后处理中,每例患者均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3次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健侧(缺血患者)或左侧(正常组)大脑中动脉及患侧(缺血患者) 或右侧(正常组)大脑中动脉作为输入动脉,3次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皮质区绘制感兴趣区(ROI),记录3次生成的灌注图像各ROI的血流量值(CBF)、血容量值(CBV)及平均通过时间值(MTT),所得3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正常者中,3次后处理所获得的各参数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单侧大脑中动脉缺血的患者中,3次后处理所获得CBF及MT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BV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进行头CT灌注成像的后处理,在正常者中可以选择脑内任意较大的动脉,而在单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中要尽量选择正常的大脑前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 SM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MA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A表现。结果 6例共检出SMAA 6个,瘤体大小0.7 cm×0.6 cm×1.2 cm~3.0 cm×2.5 cm×5.0 cm。其中4例位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2例位于回结肠动脉分支;3例瘤体钙化,4例血栓形成,1例瘤体破裂伴腹腔积血。结论MSCTA清晰地显示SMAA及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瘤临床罕见,但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准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彩色超声多普勒是诊断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A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势。本例患者提示临床遇到长期慢性腹痛患者应进行超声肠系膜血管筛查。三维超声多普勒联合CTA诊断本病准确性高,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知道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CT横断面上肠系膜上动、静脉与冠状线间夹角的测量在胰头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行上腹部螺旋CT扫描的1127例成人,先确定冠状面为虚拟水平线,再对肠系膜上动、静脉连线与水平线间夹角予以测量分析。结果<60岁胰腺正常组成年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正常值范围为4.9°~34.7°;≥60岁胰腺正常组成年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正常值范围为-4.7°~17.3°;慢性胰腺炎组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为-2.0°~17.6°;急性胰腺炎组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为1.5°~48.5°;<60岁胰头恶性占位组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为38.8°~42.8°;≥60岁组胰头恶性占位组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为39.0°~53.6°。结论螺旋CT横断面上肠系膜上动、静脉与冠状线间夹角的测量对胰头病变的CT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价值,是临床上诊断胰头病变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肺静脉狭窄(congenital pulmonary venous stenosis,CPVS)很少见,儿科尸检中的发现率约为0.5%[1],婴儿期即可发生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死亡率较高[2].本研究探讨MSCT诊断CPVS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CT诊断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dissections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是临床罕见的血管性疾病,文献报道较少,由Bauersfeld在1947年首次报告.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该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16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6层M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结论 16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脂膜炎是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为少见疾病,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组织形成“假肿瘤肿块”为特征.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估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腹痛患者SMA进行检查,观察SMA起始段管腔有无斑块、血栓、隔膜样结构等引起的狭窄,测量SMA狭窄患者(SMA狭窄组)SMA狭窄处血流速度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并观察SMA狭窄远端的血流频谱.以30例无腹痛患者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对照组SMA起始段血流速度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3360例腹痛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SMA狭窄患者15例,其中SMA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10例,风湿性心脏病血栓栓塞1例,主动脉夹层导致SMA壁内血肿2例,肌纤维发育不良引起环形缩窄2例.全部病例均经CT血管造影及临床最终证实.所有SMA狭窄组患者SMA狭窄处血流速度均大于275 cm/s,狭窄率大于70%,狭窄处远端血流频谱呈典型的"小慢波".SMA狭窄组患者SMA狭窄处血流速度最高为493 cm/s,最低为291 cm/s,平均为(351.44±58.91)cm/s.对照组SMA起始段血流速度平均为(148.47±32.47)cm/s.SMA狭窄组患者SMA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SMA起始段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6,P<0.0001).SMA狭窄组患者SMA狭窄处血流速度/腹主动脉血流速度比值均>3,对照组SMA起始段血流速度/腹主动脉血流速度比值均<3.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SMA狭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准确显示SMA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腹痛患者的病因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肠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性缺血的有效性.方法 14例SMA闭塞性缺血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48~84岁(平均61.5岁),其中SMA粥样硬化性狭窄7例,SMA夹层性狭窄2例,SMA血栓性闭塞5例;表现为急性腹痛及慢性间歇性腹痛伴进食后加重各7例,其中2例伴有血便.8例SMA患者各植入1枚支架;另6例先行溶栓治疗,其中1例溶栓后植入支架.结果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后,14例SMA均获得通畅.术后2~24 h患者腹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9个月(平均12.8个月),1例于1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3例未再发生肠缺血症状.结论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是SMA闭塞性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栓塞(SMAT)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8例急性SMAT患者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组。结果28例患者中单纯SMAT2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继发血栓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假腔继发血栓栓塞3例。MSCT平扫SMA内密度增高22例,等密度6例。增强扫描及CTA显示SMA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4例、闭塞18例。14例肠壁增厚伴强化异常,8例肠管扩张、肠壁变薄且不强化,6例肠壁厚度及强化程度无变化。另外,肠系膜缆绳征(5例),肠壁积气、门静脉一肠系膜上静脉积气(2例),麻痹性肠梗阻(5例),腹腔各液(5例),Riolan动脉弓扩张(5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诊断SMAT并判断肠缺血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搜集经腹腔镜/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6例,术前均未正确诊断,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其中4例平扫+双期动态扫描,2例只行平扫。结果 6例表现为围绕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云雾状脂肪密度肿块,病灶与腹腔内及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6例可见"肿瘤假包膜"表现为病灶外围一圈薄层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4例见"脂肪环"即血管周围可见正常的脂肪组织。2例病灶内见结节,1例腹膜后可见淋巴结显示,4例有腹部手术病史。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特征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