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cm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在临床上,巨大动脉瘤虽仍可分为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但后者的年破裂率显著高于直径〈1.0c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且破裂后病死率高。在确诊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中,年出血率达8.6%,5年内的出血率〉40%。  相似文献   

2.
1诊断方法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1.1脑供血动脉超声检查联合B型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其中经颅多普勒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测方法。B型超声扫描可实时的显示动脉的纵向剖面,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评价颈动脉的血流状况,基于预  相似文献   

3.
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1年6月~2001年6月采用胃网膜动脉(GEA)为移植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00例。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肺炎、出血、再手术等,远期造影结果,心脏相关事件和存活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观察终点为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 结果 1000例患者中男性767例,女性233  相似文献   

4.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这一精细的术式由Yasargil首次完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已被用于脑缺血性脑血瞥病、烟雾病、颅内动脉瘤和脑肿瘤的治疗.文章重点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并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吻合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中评估、并发症、术后护理和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5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于2012年5月23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上肢远端肌力Ⅳ+,余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DS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以远闭  相似文献   

6.
对于颅外-颅内动脉旁路术(EIA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阐述了EIAB的临床意义,着重介绍了其术前评价、手术方式和疗效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很高,需要进行积极的预防治疗。已有文献报道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可使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再通。日本Ota教授等将血管内介入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在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使用药物稳定患者后循环血流约1~2个月,然后进行颞浅动脉一小脑上动脉旁路移植术。有3例患者接受了上述治疗,其中2例为椎动脉狭窄,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或强化药物治疗后症状仍加重。接受上述分期治疗后,3例患者均再无症状发作。研究者认为,这种分期手术对某些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75岁。主阑“构音障碍5d”,于2010年11月收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的血管重建方法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EC-IC)和颅内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stenting,ICS)。美国研究者Wilson等采用队列研究,比较了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从美国国家住院患者数据库中获取2004年至  相似文献   

11.
胱冬酶(caspase)是一组执行细胞凋亡的主要酶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胱冬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其中,胱冬酶-9是该家族最重要的启动分子之一.文章综述了胱冬酶-9的结构特点、活化与调节以及对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并简述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细胞内的能量感受器,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维持细胞和机体能量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AMPK在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多;近年来,AMPK在脑组织中的分布以及酸中毒、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发现,卒中后人为调节AMPK活性可改变神经细胞结局。因此,AMPK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脑电活动信号的一种技术,能方便、及时、无创地评价脑细胞的生理状态,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章对脑电图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15.
内皮祖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参与血管的动态维持和生理性重建.虽然内皮祖细胞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但从基础到临床应用领域还存在着一系列未知因素.文章就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腩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20万~150万,几乎所有病例均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手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很大进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和去骨瓣减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负向调控,可导致翻译抑制或mRNA降解.miRNA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广泛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凋亡等生理或病理学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特定miRN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了脑缺血后的损伤机制以及保护和修复机制的调控.充分认识各种miRNA的功能意义及其表达水平改变所起的调节作用,不仅有助于明确治疗靶点,阻止神经元死亡,减轻缺血性脑损伤,而且还能通过其表达水平的调控清除凋亡细胞,促进血管发生和神经发生.此外,miRNA也可能为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诊断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降脂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广泛的多效性.文章对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多效性进行了综合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第四次长期随访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次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与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生存情况,并探讨TIA患者行神经血管外科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TIA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随访,以首次TIA发作为起点,到最后一次随访(1998年)止。结合前3次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依据寿命表原理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总的TIA复发率为27.9%,首次安全性卒中的发生率为65.7%,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8.4%,病死率为72.7%。主要死亡原因因为完全性卒中,占所有死亡患者的59.6%,其中非老年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为脑出血,老年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为脑梗死。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占死亡患者的3.8%。满20年的生存率为39.9%。其95%可信区间为(28.4%,51.4%)。有神经血管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19例,占所有患者的26.6%。结论 首次TIA后约有近1/3TIA患者出现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主要死亡原因为完全性卒中而非心肌梗死。估计用神经血管外科手术来预防TIA患者发生完全性卒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