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处藏奸”这个词,中医用作辨证论治术语,寓意深刻。张景岳曾谓:“独之为德,为群疑之主也;欲得之者,犹纵目于泰山之顶,犹认针于沧海之中。”(语出《景岳全书》)其意是说,“独特”的脉证,往往是疑难病证的主因所在,医生欲得其“独”的真情,临床诊察时必须极目纵观,明察秋毫,擅于发现“独”的迹象;而于辨证时,则又须不忽于细,必谨于微,明于辨析“独”的本质。特别是见到某些不合逻辑、乖违常情的特异性脉证,每每蕴藏着病机的安危,医生更应慧眼独具,心思独到,细审底蕴,不可掉以轻心。张景岳说:“乖处藏奸,此其独也。”(语出《景岳全书》)苏老泉  相似文献   

2.
“独处藏奸”是明代医家张景岳观察并表述过的病理现象。独处,即独特的部位。藏,即藏匿、隐藏,奸,有邪恶、诈伪之意。“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商君书农战》)”“奸邪得行,毋能上通。(《管子重令》)”这里指特殊的证候。独处藏奸的原意可理解为:在人体某些特殊...  相似文献   

3.
虚实乃中医辩证之纲,施治之本,所系者重矣!然临床中常见之虚证实证,辨治并不困难,纵有大虚大实,亦不乏补泻法则;但对虚实夹杂之症,其中轻重缓急,若非体察细致,处治精当,便难以取效了;更有“通体皆现虚象,一二处独见实证‘或’通体皆现实象,一二处独见虚证”之证,张景岳谓之“独处藏奸”,俞根初谓其“最为吃  相似文献   

4.
“独处藏奸”中医学用作辨证论治术语,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内在精髓。本文从历史源流、脉证表现、时病急症等方面浅析“独处藏奸”辨证思想,并举隅“独处藏奸”在辨治支气管哮喘疾病中的运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骆华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7):309-309
人参治疗厥证小议311800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骆华用人参治疗厥证,当然是限于虚证,然而虚证之用参,亦不可率而投之,万一“独处藏奸”,鲜有不误事者。因此辨证必清,此为第一要着。辨证已清,投剂必须有胆有识,切不可畏首畏尾,坐失良机。笔者在中西医结合病房工...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生命在临床,历代名医医案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经验。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近哲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也曾断言:“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  相似文献   

7.
关凤华 《河南中医》2006,26(2):23-24
关思友主任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业医40余年,学验俱丰,临证擅治疑难病证,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审证求因,注重逆向思维。对奇病疑症,善于抓疾病“独处藏奸”之论,独辟蹊径,每获良效。家父常言:“‘独处藏奸’是  相似文献   

8.
养生的境界     
一说到境界,人们会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9.
道家: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我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研究之三杭州大学翁士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把“和”作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和养生理论的基础。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七十七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相似文献   

10.
“自我指针保健法”概述安仁县第二人民医院(423600)周邦生主题词针灸疗法,@指针1指针源流《素问·举痛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气血散,故按之痛止”。《灵枢·背腧篇》:“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相似文献   

11.
一枝梅信     
一枝梅信,源出《荆州记):“陆凯与范哗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并赠花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来,人们就用此典暗喻朋友间的思念之情,或表示梅花报春的信息。杨埏“纵得一枝梅信,还隔着楚水巫山”、宋之问“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张孝祥“情脉脉,泪珊珊,梅花音信隔关山”、刘克庄“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苏轼“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等,  相似文献   

12.
玄关—一通玄达妙之机关。“生死不相关之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后天生命去先天之路的始点,“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穴,内有坎离精”。“玄关不开,圣胎不结。”“玄关一开,产出真种。”张紫阳说:“玄窍为体,百窍为用。”“得其一,万事毕。”“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股在此,脱胎化神无不在此。”丘处机明确指出:“未开关,空打坐,没有麦子怎推磨?”安法轮也罢,种金丹也罢,灌顶也罢,加持也罢,给功也罢,不过得点“精神安慰”而已;因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玄关灵能…  相似文献   

13.
一枝梅信,源出《荆州记):“陆凯与范哗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并赠花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来,人们就用此典暗喻朋友间的思念之情,或表示梅花报春的信息。杨埏“纵得一枝梅信,还隔着楚水巫山”、宋之问“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张孝祥“情脉脉,泪珊珊,梅花音信隔关山”、刘克庄“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苏轼“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等,  相似文献   

14.
动物入药,历史悠久。动物类中药始见《神农本草经》,载药28种,后《本草纲目》增至107种,临床各科广为使用。清代医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叶天士言“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明确指出动物药的特性,其  相似文献   

15.
初练功者最忌昏沉和散乱。古人语:“散乱易治,昏沉难医。”昏沉为麻木不仁之症,为侵袭静坐之“睡魔”。此魔为人身阴气,阴多则睡,阳多则醒。静坐而入睡乡,即是昏沉。古人云:“念动则神驰,昏睡则气散。”神驰气散,练功便无效验可言。所以清·史从龙《道乡集》一书中说:“练丹之士以睡魔为第一关”,“能打破此关,余无难事矣!”古人说:“却昏沉只有调息。”盖息(呼吸)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息之出人惟心自知,可不使耳闻.则息细而清.便无睡意。这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庄子听息法。练者凝目光,合性光,朗照丹…  相似文献   

16.
曾婷  赵琳 《光明中医》2016,(12):1721-1722
目的 "独处藏奸"是中医学辨证术语,是为临床辨证提供分析病情和筛选四诊信息的思路。但是这一术语不为广大学子具体理解,通过分析"独处藏奸"的理念,来提高辨证施治的有效性。方法笔者通过举例分析张锡纯医案之中的辨证方法,运用辨证学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独处藏奸"背后的中医辨证理念。结果通过举例分析,独处藏奸的确可以一分为二看待。结论虽然独处可藏奸,但是奸藏非独处。  相似文献   

17.
《素问·经脉别论》:“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白汗”一词,历代注家多从五行与五色相配角度解释,今人或谓“白汗,疑为‘自汗’之误”,即“不因暑而汗”。 按:“白汗”即大汗,多因劳累、剧痛、恐惧等强烈刺激及天热等引起。王冰注“白汗”为“流汗不止”、“汗液渗泄”,尚不误。 《战国策·楚策四》:“夫翼(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鲍虎注:“白汗,不缘暑而汗。”盖谓此大汗出非缘暑热,乃因劳累也。《淮南子·修务训》:“此五圣者,天下之盛…  相似文献   

18.
《病家两要说》:“斯时也,使主者不有定凡,能无不被其惑而致误事者,鲜矣!”此句的文意当为:“这时,假使病家没有主见,能不被他迷惑而导致误事的现象,少啊!”显然,这里两个否定词“无不”连用,表达了一个否定之义。无独有偶,(赠医师葛某序):“子才亦非有冀于子贞者,乃活其困门于濒死,岂非以济人之急为,C,而世无不多得者平7’文中的“世无不多得者乎”的意思是“世上不可多得的人吗?”这里的“无不”连用,屯是表达一个否定之义。然而中国传统的逻辑推理“否定之否定即为肯定”的观点在此便说不通了。于是乎,对这种“…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治咳用苡仁发微453100河南省卫辉市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赵习德,孔祥梅翻开《临证指南医案·咳》门,初看正如徐灵胎所言:“此非医案,乃逐日之综簿子”。细读则绝非如此,平淡中蕴真知,会心处有妙用,即咳嗽用苡仁一药,用与不用,咸具匠心。外感皆用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