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建(VR),评价骨折分型及移位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单纯骨折为8例,压缩骨折为5例,复合型骨折为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7例直接行泌尿系CT平扫后+三维重建,4例先行CT平扫,后进行尿路造影检查(CTU),两种方法扫描后应用容积重建(VR)、多层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等技术来分析观察结石的形态、大小、密度、数目以及发病部位。结果 11例结石患者中,阳性结石10例(CT值约500 Hu~1100 Hu),阴性结石1例(CT值约40 Hu),共35枚结石,鹿角状9枚,结节状26枚。单纯肾结石3例,单纯输尿管结石1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6例。合并不同程度肾积水7例,合并肾周筋膜炎和输尿管周围炎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治疗前可准确评估泌尿系结石的状态,有助于临床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鼻区外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3-2008年在我科检查的150例患者,分为正常(其他原因行头颅扫描)和鼻区外伤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进行各种重建,并结合源图像分析。结果:正常鼻骨形态可分两型(Ⅰ型、Ⅱ型),鼻尖部游离缘可见两型(A型、B型);复合骨折最多见,占63例,单纯鼻骨骨折占37例;讨论:16层螺旋CT重建可以细致的显示鼻区解剖结构。对鼻区复合骨折的部位、程度及伴发改变全面观察。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鼻区的运用,影像解剖清晰、立体、直观,诊断明确,更为客观科学,是目前对鼻区骨折诊断的先进的影像诊断方法。对于临床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有助于疑难病例的确诊、防止漏诊及误诊,而且有助于整复手术方案的设计更为合理可取,并且解决了法医学鉴定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国内对腹部脂肪的测量多用单一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来表示,而受脂肪分布不均一的影响,其并不能准确定量内脏脂肪含量。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多层螺旋CT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的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35例腹型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容积扫描,在GE(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气公司) AW(Advantage Workstation)4.3工作站上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影像表现,并用Histogram软件测量腹部脂肪总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内脏脂肪体积、血管周围脂肪总体积,重复测量各项指标,比较2次测量体积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分布,且可以准确地测量所扫描范围内所含脂肪的体积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脂肪体积。比较2次CT后处理所得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体积差异,两次处理所得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分布与含量中是可行的,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内固定方案,并按照术前设计方案手术,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采取常规术前检查及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性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HSS膝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90.5±10.3)分钟、(532.6±254.3)m L、(3.2±0.5)个月、(86.7±10.4)分,较对照组的(153.4±30.8)分钟、(768.5±310.7)m L、(4.1±0.7)个月、(7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4%,高于对照组的81.8%,但无显著差异(0.05)。结论 3D打印技术下模拟手术能明显缩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际手术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有效提高手术效率,促进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约有20%~30%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与其他急腹症表现相似而较难诊断,阴性阑尾切除率可达8%~43%[1]。异位阑尾、阑尾周围炎性粘连等情况也常给手术治疗带来困难。多层螺旋CT(MSCT)以其薄层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为急性阑尾炎术前检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尤其在解剖结构复杂、重叠较多的骨关节骨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目的:探讨了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的应用原理及不同部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1-09关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文章。选择文章内容与骨折及螺旋CT重建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57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探讨。
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后三维或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骨折创伤检查中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它能很直观地显示骨折关节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正确分型,为骨科医师进行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随着多排螺旋CT的快速发展,三维CT重建技术更快捷、简单、实用,图像更加清晰,目前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与三维图像重建的有机结合可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手术计划制定评估预后或治疗后随访,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关键词:螺旋CT;骨折;三维重建;评估;计算机辅助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8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的随访时间为半年~3a,根据雍氏评级标准评定,总优良率88.46%(46/52)。结论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准确掌握以及手术中的内固定坚强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的随访时间为半年~3a,根据雍氏评级标准评定,总优良率88.46%(46/52).结论 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准确掌握以及手术中的内固定坚强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四肢关节创伤病人,用多层螺旋CT机行容积扫描,数据输入工作站并进行图像重组。结果肩关节创伤10例,肘关节创伤5例,腕关节创伤9例,髋关节创伤37例,膝关节创伤28例,踝关节创伤11例。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能综合评价关节创伤情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眼眶内壁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临床诊治的爆裂性眼眶内壁骨折患者114例的影像特征,其中男88例,女26例,年龄14~68岁;右侧64例,左侧42例,双侧8例。结果眼眶内壁骨折114例中,显示骨折线22例,眶内壁部分内陷78例,成角错位14例,眶内壁骨折同时伴有内直肌增粗74例,眼睑或眼眶内积气48例,筛窦积液84例,眼肌或眶内脂肪疝入1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诊断眶内壁骨折类型和周围组织变化情况,对眶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椎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颈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颈椎骨折的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颈椎骨折诊断率高达96.43%,明显高于X线诊断的57.14%(P0.05)。检查包括椎体、棘突、椎弓根及椎板,多层螺旋CT诊断率分别为100%、92.86%、91.18%以及96.00%,明显高于X线的60.71%、46.43%、47.06%以及42.00%,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骨折诊断率较高,相对于X线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固定概念的普及以及微创手术推广的同时。材料的生物力学研究仍是不同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基础。作者就胫骨平台骨折常用的内外固定器械,如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抗旋转螺钉、外侧支持钢板、内外侧双钢板、外侧支持钢板结合内侧抗旋转钢板、外固定支架等对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
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相似文献
16.
腰椎外伤性骨折中以脊柱爆裂性骨折为常见,好发于胸腰段.收集我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0例,多层螺旋CT扫描后在AW4.0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分析其图像特点,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主要以三维CT数据建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离散•堆积/黏合成型技术为原理,打印出1∶1的解剖结构实物模型。
个性化治疗:以目前医疗技术发展状况为背景,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实物模型进行诊断和术前规划,为患者量身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的一门新型定制医疗技术。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微创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 目的:归纳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治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疗上的应用前景。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词为“胫骨平台骨折、后柱、3D打印技术、tibial plateau fracture、posterior column、3D printing technology”。共检索出约210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6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分型、手术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和术后康复等相关内容。
结果与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台骨折,传统诊断方法易漏诊,而依据3D打印的实物模型则能做出直观的诊断、分析受伤机制及分型。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治疗中,传统的手术入路选择很多,有后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入路、前内/外侧入路、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关节镜微创治疗以及其他的临床入路,但目前各手术入路在临床上的应用尚未规范统一。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诊断分型,为术前指导个性化手术方案、手术入路选择及对骨折部位植骨量的预估、术后康复提供参考。
ORCID: 0000-0003-4126-8532(高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胫骨平台由胫骨近端的干骺端及关节面组成,作为人体膝关节重要的负荷结构,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处骨折多因高能量暴力撞击或挤压所致。胫骨平台解剖结构复杂,一旦损伤常伴随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如治疗不当,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提升,各种手术方式及手术器材的应用使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何种手术方式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最佳方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现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多层螺旋CT在左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螺旋CT具有纵向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方便快捷,结果准确以及强大的图像和数据后处理技术功能等优势,近年来在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它不仅能够显示冠状动脉及其钙化情况,还可以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