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病例,男性,61岁,因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包块1年入院。1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屈伸活动时局部酸痛,无畏寒发热史,无潮热、盗汗症状,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为甚,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渐隆起。否认肺结核病史。 检查:体温37.2℃,一般状态好,营养佳,心肺未见异常。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皮肤色泽正常,内侧可见约2cm×2cm大小局限性隆起,边界清晰,表面光滑,质中,无波动感及触痛,皮温不高,胸部X线片未见钙化点,血常规及血沉化验均正常,右  相似文献   

2.
<正>1历史回顾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20世纪初僵拇及拇趾外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关节融合术及关节切除成型术。然而这些手术方案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术后拇趾推进力减弱、残留痛、跖趾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了改进手术方案,外科医师开始探索跖趾关  相似文献   

3.
可吸收棒治疗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月我科治疗的32例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5~76岁(平均40.16岁)。均采用足背纵形微切口,术中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可吸收棒行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复查并摄X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足踝评分标准,术前平均得分为(47.16±6.45),术后平均得分为(93.61±7.18),与术前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优26例,良6例,优良100%,无相关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棒在跖骨头骨折伴跖趾关节脱位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颇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三跖趾关节移植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30只足标本上观察了第二、三跖趾关节的动脉供应,其中20只足标本还观察了关节的神经支配。每个关节规律地有背胫、腓侧,跖胫、腓侧和跖趾关节后五部分动脉关节支。作关节移植时,若以一条跖背动脉为蒂可有胫侧6支以上或腓侧7支以上的动脉关节支供血。神经蒂可选用趾背总神经或趾底总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类风湿前足畸形21例(36足)的患者资料,均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进行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8~75)岁,平均(63.6±6.0)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0FAS)拇指-跖趾关节评分及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分别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负重位的拇外翻角(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结果 21例(36足)平均随访(39.2±5.1)个月,无不愈合,切口感染,足趾坏死等并发症。A0FAS评分、VAS评分、HVA及IMA度数,术前分别为(81.6±9.1)分、(8.4+1.1)分、37.2°±7.5°、16.9°±2.7°,末次随访时为(84.25±2.87)分、(1.9±0.9)分、14.4°±2.0°、11.1°±1.7°。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0FAS评分,优7足,良23足,可6足,优良率为83.3%(30/36)。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联合二至五跖趾关节成形治疗类风湿前足畸形效果肯定,能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认识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探讨早期 僵硬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6例新鲜尸体足标本,固定于自制生物力学加载支架,用逐级定量的方法对第1跖趾关节进行力学加载,测量跖腱膜离断前后第1跖趾关节背屈活动范围的变化。 结果 跖腱膜离断前第1跖趾关节背屈为(68.34±3.05)°,跖腱膜离断后背屈为(78.50±3.77)°,较离断前增加了(10.16±2.10)°(t=11.83,P<0.05)。 结论 跖腱膜对维持第1跖趾关节稳定有重要作用,损伤后要尽可能修复;某些足部疾病的治疗如需离断跖腱膜,尽量做部分离断;跖腱膜切开术可能是治疗早期拇僵硬可以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第1跖趾关节既参与前足横弓的构成,又是足内侧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足弓牛物力学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稳定性的破坏会引起前足生物力学的改变从而严苇影响足部负重和行走功能的有效行使,临床上(足)外翻、前跖痛等许多足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第1跖趾火节稳定性的破坏有关,本文主要就第1跖趾关节相关牛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弄清第1跖趾关节和趾趾间关节的血供。方法:正常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足24只,观测第1跖趾关节和趾趾间关节的结构,各关节血管及神经的分布情况。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动脉关节支来源于第1跖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趾趾背动脉、趾底动脉和横动脉。它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跖腓侧、关节前和关节后6部分关节支。趾趾间关节的动脉关节支来源于趾趾背动脉、趾底动脉和横动脉。它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跖腓侧和关节后5部分关节支。结论:第1跖趾关节和趾趾间关节的血供丰富,但跖侧多于背侧,腓侧多于胫侧,故这些部位手术时,切口尽可能在背胫侧,以减少对关节血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男 ,11岁。因右足多趾畸形就诊 ,体检右足明显大于对侧 ,有 8个趾骨 ,第 1、2趾骨较对侧短。X线表现 :右足 7个跖骨 ,8个趾骨。其中第 1、2跖骨和第 1、2趾骨明显短于对侧 ,第 3、5~ 8趾骨及第 3~ 7跖骨的大小和形态与健侧相仿。第 1、2趾骨并趾畸形 (软组织型 ) ,第 4趾骨在第 3趾骨外侧分叉畸形 ,发育短小 ,未与第 3跖骨形成关节。第 1~ 3趾骨近节基底部与第 1~ 3跖骨对应构成关节 ,而第 5~ 8趾骨近节基底部则与 4~ 7跖骨对应构成关节 ,第 4~ 7跖骨普遍偏向外侧 (附图 )。足部多跖多趾畸形系足部肢体分裂过甚所致 ,多趾畸形通常发…  相似文献   

10.
第1跖趾关节及拇趾趾间关节的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弄清第1跖趾关节和拇趾趾间关节的血供。方法:正常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足24只,观测第1跖趾关节和拇趾趾间关节的结构,各关节血管及神经的分布情况。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动脉关节支来源于第1跖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拇趾趾背动脉,趾底动脉和拇横动脉。它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腓侧,关节前和关节后6部分节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足部跖趾关节约束对人体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在水平湿滑试验台上进行足部跖趾关节有、无约束两种状态下的步态实验,分析时空步态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以及利用摩擦因数( utilization coefficient of friction,UCOF)差异。 结果 跖趾关节有约束状态下,人体行走平均步速减小 50 mm/ s,跨步长度缩小0. 22 m,双支撑相时间缩短 70 ms;跖趾关节约束会使髋、膝关节在矢状面内的活动范围显著增大,而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同时,跖趾关节约束状态 UCOF 幅值是无约束状态的 1. 15 倍,表明人体滑跌的概率增大以及行走不稳定性增加。 结论 足部跖趾关节约束会降低行走稳定性。 研究结果为足部趾屈运动康复设备的研发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熟练掌握足部血管解剖和变异类型是第二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的成功基础,是决定手术方案的依据。近年来为适应显微外科的需要,对足部血管应用解剖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尚未见到蹠背动脉及趾背动脉完全缺如的报道,现将在手术中遇到的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传统金属固定物比较,可吸收材料在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中具有独特优势。目的:介绍应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跖骨不稳定骨折的经验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髓内固定的方法,对45例不稳定跖骨骨折进行治疗,男36例,女9例;年龄19~62岁,平均36.6岁。单根跖骨骨折17例,多发骨折28例,共104处骨折,其中第1跖骨15处,第2、3、4跖骨77处,第5跖骨12处。患者术前均摄足正侧斜位X射线片检查。术中通过跖骨背侧切口,直视下复位骨折端,经骨折端和跖骨头用钻头钻孔,经孔道向髓腔内放置长度合适可吸收棒。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4~36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及骨折移位等并发症,4例出现迟发性切口周围炎症反应。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0周。X射线片检查示跖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前足评分系统,优35例,良10例,优良率100%。结果提示可吸收棒髓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跖骨不稳定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Congenitalabsenceofthelateralmetatarso phalangealsesamoidboneofthehumanhallux :acasereportJ .M .LeMinor人趾外侧跖趾籽骨先天性缺如 1例报道报道了 1例 47岁妇女趾外侧跖趾籽骨先天性缺如 ,其右侧趾外侧籽骨缺如 ,左趾外侧籽骨极度退化 ,正常的籽骨间嵴和两侧跖骨头上的籽骨沟均缺失。物理检查正常 ,而且并未因此变异引起功能障碍。文献中仅发现过 2例这样的病例 ,必须将其区别于因感染而引起的完全吸收或因外科切除而导…  相似文献   

15.
孕母22岁,孕1产1,剖腹生下一女性畸胎。患儿出生十几分钟后死亡。胎龄11个月,身高35cm,体重2000克。检查见头围30cm,胸围21cm。脐位正常,脐带扁圆状,长约5cm。脐带左侧有一纵向裂口,长约7cm,上始自劁突下2.5cm,下至耻骨联合上3cm。围绕脐带周围有面积约5cm^2的形状近乎长方形的半透明薄膜,为发育不全的腹壁,且与扁圆状的脐带紧密粘贴在一起;脐带正对侧的腹壁裂口处也留有面积约7.5cm2的形状大致呈三角形的发育不全的腹壁痕迹。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侧足趾骨不够14个者甚为普遍,第五趾至第三趾只有两个趾骨的为多见。然而,第二趾只有两个趾骨,也就是一侧足五趾全为两个趾骨的较为罕见。近年来我们在上千例的人类体质调查中,发现五趾全为两个趾骨一例,现摘要报导如下:于某,女、20岁,汉族,科研 X 光片号:244。身体健康,足部外观未见异常。X 线表现:右足五趾全为两个趾骨,右足共10个趾骨(比一般解剖学教科书记载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第1跖趾关节移植重建肘关节提供解剖学基础。法: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第1跖趾关节的血管神经分布及关节的构造,24只足部动脉铸型标本对关节支作对照观察。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血供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踊腓侧和关节后5部分关节支,腓侧关节支多和粗于胫侧,关节支外径0.3~0.5mm。关节支发自第1跖背动脉、腓侧趾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趾底动脉和横动脉近侧支。关节的神经支与动脉相似,主要发自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内侧支、第1趾足底总神经和趾底固有神经。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第1跖趾关节移植适用于修复重建单纯性肘关节缺损或强直,供区移植骨融合对足的外形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肌腱及皮肤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足标本上,对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邻近皮肤的血供进行了观测;2侧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肤由第1、2跖背及跖底动脉供给,其分支间在关节周围和深浅筋膜间形成丰富吻合。其中第1跖背动脉沿途发4 ̄9支、外径0.1 ̄0.3mm(混合支0.5 ̄0.8mm)的分支,至  相似文献   

19.
髂结节处髂骨瓣移植修复跖趾关节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应用髂结节处髂骨瓣修复第1跖趾关节和第2、3跖趾关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测量了 44例成人干燥髂骨的髂骨结节内收角,髂骨结节前方2 cm和后方 1.5 cm处髂骨板的厚度。 44例成人干燥足骨第 1、2、3跖骨和 1、2、3趾的近节趾骨长度,测量距跖趾关节2 cm,上述跖骨的宽度和厚度;距跖趾关节1.5 cm上述趾骨的宽度和厚度。结果:髂结节的内收角平均为 19.6°,97.7%的髂结节内收角在15°~25°,髂结节前方2cm和后方1.5cm的厚度平均为1.5cm和1.1cm,分别与第1跖骨厚度1.4cm以及第1趾的近节趾骨厚度 1.1cm相近似。结论:髂结节处髂骨瓣移植修复第 1跖趾关节缺损,或修复第2、3跖趾关节的同时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移植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掌指关节、肌腱及皮肤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足标本上,对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邻近皮肤的血供进行了观测;2侧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肤由第1、2跖背及跖底动脉供给,其分支间在关节周围和深浅筋膜间形成丰富吻合。其中第1跖背动脉沿途发4~9支、外径0.1~0.3mm(混合支0.5~0.8mm)的分支,至关节面以近0.8~1.5cm与以远0.3~0.8cm之间的跖趾关节及背侧肌腱和皮肤。结论:以足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为蒂,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组织移植,其皮瓣可依据受区需要,设计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