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手指血管球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MRI诊断价值及技术方法。方法3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行MRI平扫,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1WI+F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2WI),快速小角度单次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加脂肪抑制(FLASH+FS)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以及增强扫描。结果3例患者的病程最短3年,最长9年。3例肿瘤均发生在环指,2例位于指骨远端掌侧面,1例位于甲床下。MRI上病变呈结节状,在T1WI上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和FLASH上均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MRI的T1WI、T2WI、FLASH+FS及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手指血管球瘤这种微小病变,对本病的诊断及手术前定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增强扫描对评价乳腺癌根治术后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乳腺癌根治术后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32例均行常规T1WI、T2WI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及T1WI增强扫描,分析MRI各成像序列对转移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各序列扫描共显示转移病灶284个,病灶转移至脑实质、脑膜.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FLAIR、D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模式多样,瘤周不同程度水肿.增强扫描对转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扫描序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多序列扫描有利于乳腺癌根治术后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脑转移灶的检出率,应作为首选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3.
罗锐锋 《当代医学》2012,18(17):16-18
目的以低场强MRIT1WI序列及T2WI序列为检查手段,分析低场磁共振对脊柱转移瘤的有效诊断及在MRI上的表现。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来进行MRI检查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全部采用深圳市安科公司openmarkⅡ0.2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序列,部分还增加了梯度回波(GRE)序列,其中大部分病人做了MRI增强扫描。结果分析比较SET1WI序列和FSET2WI序列的扫描显示病灶数及特征,FSET2WI序列的病灶数明显低于SET1WI序列(P0.05),且FSET2WI序列显示病灶清晰度明显低于SET1WI序列(P0.05)。结论 SET1WI序列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效果明显比FSET2WI序列要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发脑转移瘤MRI多序列扫描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且经病理证实为单发脑转移瘤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MRI多序列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记录脑转移瘤发生部位、大小、数量、形态、水肿、组织受累及强化特征,比较脑转移瘤在MRI各序列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MRI平扫以T2-FLAIR序列对脑转移病灶检出率最高,为45.83%,但MRI增强T1WI序列对脑转移瘤病灶检出率达79.17%,明显高于平扫T2-FLAIR序列及其他各MRI序列检出率(P0.05)。结论 T2-FLAIR序列可较好显示肿瘤周边水肿,可作为脑转移瘤平扫常规序列;在b=0条件下,DWI序列与T2WI序列一致性好,但扫描时间短,可替代平扫T2WI序列;增强扫描对单发脑转移瘤病灶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陆大军  张向阳  赵健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50-351,F0003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在低场MR中的I表现,其中7例患者仅行平扫检查,8例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扫描评价指标采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增强动力学表现。结果诊断准确率为86.7%。大多数乳腺癌在低场MRI平扫T1WI为等、低信号,在IRFSE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形肿块,边缘见毛刺征,边界不清,不均匀环形强化;71.4%为III型曲线。结论低场MRI是诊断乳腺癌的有效影像学方法。T1WI能很好显示乳腺的解剖结构,IRFSE对发现病灶敏感。结合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增强动力学表现,可提高低场MRI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Propeller LAVA技术对原发性肝癌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GE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作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经手术、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MRI表现,分别采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l、T1WI)、LAVA序列增强多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及T1WI常规增强扫描;分别观察各序列肿瘤病灶显示的数量、MR征像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病灶血供及肝血管解剖关系。评价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形态及定性能力。结果:LAVA序列增强多期扫描发现53个病灶(100%),2D-T1WI常规增强扫描发现48个病灶(90.6%),P<0.05,T2WI、T1WI平扫分别发现病灶为44个(83.3%)及41个(77.7%),P<0.05,LAVA序列对病灶各期抓取准确,动脉期及门静脉血管图像显示清晰,16个病灶可显示其血供关系。结论: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肝癌的病灶显示,血供关系及肝血管显示方面较常规序列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及脂肪抑制技术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早期前列腺癌32例病人行常规平扫和脂肪抑制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信号变化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MRI动态增强及脂肪抑制技术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平扫T2WI及平扫T2WI脂肪抑制像。结论:MRI动态增强及脂肪抑制技术动态增强MRI使前列腺癌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差别增大,进一步提高了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诊断早期前列腺癌方面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增强梯度回波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压脂序列(VIBE FS)及魔方成像翻转恢复序列(SPACE STIR)在尺神经瘤扫描中的参数设置及图像分析,探讨VIBE FS和SPACE STIR在尺神经神经瘤扫描中的应用.方法:对该院2010年以来收治的5例尺神经瘤患者,行肘关节MR检查,平扫序列为冠状面T1梯度回波容积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序列(VIBE),冠状面T2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矢状面和轴位分别行T1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应用Gd-DTPA造影剂增强后,再次对肘关节行MR检查,增强序列为T1梯度回波容积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压脂序列(VIBE FS),T2魔方成像翻转恢复序列(SPACE STIR)及T1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对所得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平扫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TI信号增高,T2呈高信号,肿瘤和神经及其之间关系得到清晰显示.结论:增强梯度回波容积插值屏气扫描压脂序列(VIBE FS)及魔方成像翻转恢复序列(SPACE STIR)能清晰显示尺神经瘤及肿瘤和尺神经的关系,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结果 19例20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呈圆或类圆形.平扫,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和(或)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可见到强化表现,如: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强化或偏心性强化.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反映了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鲁书琴  丁玖乐  田素良 《吉林医学》2011,32(23):4826-4827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明确MRI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优势。方法:MRI检查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对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常规平扫序列:T1WI加权像应用FLASH序列,T2WI加权采用HASTER,FS-TSE(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饱和法)动态增强采用VIBE序列。结果:43例病例共发现50个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并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的高信号越来越强形成所谓的灯泡征;MRI增强扫描:增强初期血管瘤病灶1.0~2.0 cm,均匀性强化,边缘模糊,消退较慢。3 cm以上病灶增强初期,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强化,或团状增强影逐渐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呈"慢显慢退"特征。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中有其特征性表现,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比CT和B超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卵巢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结果浆液性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块,1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粘液性囊腺癌8例病灶为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出血。动态增强扫描:囊壁、囊内片状阴影、间隔以及结节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未分类的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与粘液性囊腺癌相似。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病灶的MRI信号强度、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三个方面分析。结果 10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为肿块型(11例)和非肿块型(4例),T1WI呈低信号影(8例)、等信号影(7例),T2WI抑脂呈等信号影(9例)、高信号影(6例)。形态学表现:肿块型病变表现为边缘不光滑呈分叶状,其中毛刺征或星芒征(9例);非肿块型表现为导管状及簇集样不规则分布(3例)。增强后病灶以早期不均匀性显著强化为主(10例)、延迟环形强化(7例);伴随征象包括乳头凹陷(4例)、皮肤增厚(6例)、乳后脂肪间隙中断(3例)等。血液动力学表现:15例病灶SIR在169.36%-301.23%之间,平均198.23%,最大峰值出现在第二个时相(13例)、出现在第三时相(2例),时间-信号曲线为Ⅱ、Ⅲ型,Ⅱ型(6例),Ⅲ型(9例)。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术前正确诊断率约66.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在脾功能亢进症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脾
功能亢进症患者HIFU治疗前后的MRI平扫和增强图像,观察病灶HIFU治疗前后的信号变化和强化特点。结果HIFU治疗
后脾脏靶区在T1WI上无特异性,高、等、低信号区都可代表凝固性坏死;在T2WI上,凝固性坏死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示靶区
无强化,病灶范围较T1WI和T2WI广泛。结论T2WI对脾亢HIFU消融脾脏后的凝固性坏死有较高的特异性;动态增强扫描可
以敏感地反映HIFU消融靶区的血供情况及其强化特征。MRI是临床上HIFU治疗脾亢后随访监测病灶变化无创、有效的手
段,能准确反应其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软骨瘤的MR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软骨瘤的MR表现。结果 7例肿瘤中,位于鞍区3例,前颅窝底2例,大脑镰旁及颞部各1例。MR检查示:肿瘤在T1WI上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其中1例夹杂片状高信号,在T2WI中呈以片带状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高信号区呈囊泡状改变,其钙化部分6例在T1WI及T2WI中均为低信号影;1例在T1WI中为高信号,在T2WI中为等低信号影;注射Gd-DTPA增强扫描,5例瘤周呈花环状强化,2例周缘强化不明显,瘤内呈斑片状不均匀轻度强化,所有病例边界清晰,均未见瘤周水肿及瘤内出血。结论颅内软骨瘤好发于颅底及大脑镰区,钙化多见,具有延迟强化特点,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殖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方法。方法:应用CT扫描采用常规轴位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厚5mm,层距5mm,部分病例进行颅底扫描、冠状位扫描。MRI采用每位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应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行横轴位、矢位及冠状位检查;增强对比剂应用Gd-DTPA,剂量0.1mmol/kg,经肘静脉注射。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病变位于鞍区的11例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混杂,边缘清晰,CT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强化,其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略增加,同时行MRI检查,24例病变位于基底节区、松果体区及鞍区的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病灶,T1、T2加权像呈均匀等信号。结论:CT和MRI联合应用可以有效诊断颅内生殖细胞瘤。  相似文献   

18.
对32例病人同时作增强-FS-T1加权图像和增强自旋回波(SE)T1加权图像。用病变显示程度和病灶信号强度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病灶显示程度“优”者在增强-FS-T1加权图像上远远多于增强-SE-T1加权图像。信号强度“高”者亦前者较后者为多。分析结果表明增强-FS-T1加权图像对正确评价强化病变的轮廓、大小及某些鉴别诊断明显优于增强-SE-T1加权图像,特别是对含脂肪、骨髓较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性肾癌)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2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Xp11.2易位性肾癌患者资料.14例行肾脏MRI平扫及多期多时相扫描.观察分析Xp11.2易位性肾癌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 14例14个病灶均位于髓质,实性13个,囊实性1个.病灶大小平均(4.5±2.1)cm;圆形/类圆形病灶9个,不规则形/分叶状病灶5个.T2WI像13个病灶信号混杂(含囊实性病灶),1个病灶信号均匀,瘤体内均见不同范围短T2信号,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①5个病灶以短T2信号为背景,内见结节状或条状稍长T2信号;②9个病灶以等和稍长T2信号为背景,内见斑片状短T2信号随机分布.T1WI像7个病灶表现为等和稍长T1信号,7个病灶表现为等和短T1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瘤体内等或稍长T2信号区域皮质期中度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廓清.结论 Xp11.2易位性肾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MRI平扫发现位于髓质内信号混杂伴有不同范围短T2信号,皮质期中度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廓清时,结合临床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