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以及DWI检查。结果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磁共振弥散成像提示34例TIA患者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57%);19例患者常规MRI提示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32%),两种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DWI能早期准确诊断TIA的病变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指导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行常规磁共振检查为参照组,58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为试验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检查中出现39例脑缺血异常表现,参照组患者检查中有27例脑缺血异常表现,试验组患者阳性率(67.24%)明显高于参照组(46.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可以更有效反映患者脑部血流情况,阳性检查率高,可以为临床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20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作为研究组,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缓解期检出阳性率(90.00%)、发作期检出阳性率(95.00%)均高于对照组(70.00%、80.00%),P0.05,组间差异显著。研究组检出病灶数目较对照组多,病灶直径较对照组长,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对患者颅内受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反馈准确性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用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法进行诊断。B组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法进行诊断,观察对照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用磁共振弥散成像与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40例中有32例阳性,阳性率为80%,病灶数为63处,脑部缺血的部分平均直径为9.59±3.46mm;CT检查后17例阳性,阳性率为42.5%,病灶数35处,脑部缺血的部分平均直径为6.73±3.68mm。磁共振弥散成像所检查出来的阳性反应、缺血部分的直径以及病灶数比CT检查更准确,效果明显。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比计算机化体层成像(CT)更能准确的反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部缺血的各个部位的具体情况、颅内受损位置及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缓解期、治疗3周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7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继发脑梗塞的39例进展型患者为观察A组,另58例初发型患者为观察B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开展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与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评估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该种诊断方式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磁共振检查病灶数、直径以及颈动脉彩超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与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患者上述指标除血栓发生率外均显著高于观察B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数据呈正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检测结果同颈动脉彩超呈正相关性,在初发型与进展型病灶诊断均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1例78岁女性卒中患者因2h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行磁共振扫描。卒中后11m in时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发现了最初成像检查未显示的组织损伤。该资料表明低血液灌注组织发生了早期、急速的弥散改变,从而增加了对卒中超急性期微小结构异常发展演变的理解。卒中后11min的弥散成像  相似文献   

9.
陈志斌  管得宁  徐运  张冰 《海南医学》2009,20(11):109-1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对TIA的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TIA患者于发病3d内及治疗2周后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结果治疗两周后未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低于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的阳性率,而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周后复查检出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2周前。结论TIA患者在DWI上显示与新近缺血相关的病灶,DWI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按照其诊断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观察组患者则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期阳性检出率、缓解期阳性检出率及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作期阳性检出率(97.5%)和缓解期阳性检出率(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5%70.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7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2.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7.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显著提高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诊断准确率,从而利于临床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且该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反复进行等临床优势,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的首选临床诊断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可控的量化指标,提高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95只,随机分为3组:A组10只,进行颈部动脉的CTA、DSA检查,造模成功后行解剖学测量;B组5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80只为缺血再灌注组,造模成功后行DWI和PWI观察。结果DSA、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兔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解剖学测量颈内动脉及各段的长度,建立了可控的量化指标,模型成功率90%。结论通过量化指标的建立提高了模型成功率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In recent years,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tool to study ischemic strok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anisotropic chang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track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using DTI,and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ticospinal tract damage and muscle strength in such patients during acute ischemia.Method:9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9 healthy subjects were examined with T1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T2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MRI)技术和动脉自旋标记(ASL)方法的差异,并明确ASL方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灌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的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选择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4.
吴娜 《中外医疗》2012,31(21):15-16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抵抗素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缺血病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0例研究对象的血清抵抗素含量,急性脑缺血患者60例,其在稳定型脑梗死组、进展型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①进展型脑梗死组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稳定型脑梗死组.而稳定型脑梗死组抵抗素水平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抵抗素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r=0.657,P=0.001)。结论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血清抵抗素的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示抵抗素水平与急性脑缺血病情进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梗死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3例脑梗死患者的常规MR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及DWI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超急性、急性和亚惠性脑梗死在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在避急性脑梗死弥散加权像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在T2WI及FLAIR加权像可显示的病变中,弥散加权像可更清楚更全面地显示病灶。结论DWI对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十分敏感,结合其他序列能时脑梗死做出明确分期。  相似文献   

16.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5):291-294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W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行DWI、MRA、DSA及TCD检查.结果 43%的TIA患者显示小血管腔隙性梗死,其中8%的患者DWI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90%的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或)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48%MRA显示动脉狭窄或不规则.TCD对颈内动脉末端MCA起始部及水平段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性率为100%.结论 DWI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并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3D-TOF MRA可显示2-3级的脑动脉异常;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陈若伟  张海都  孔令梅 《医学综述》2013,(22):4165-4167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代谢物绝对浓度的变化及其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波谱检查,采用LCModel频谱定量软件完成代谢物绝对浓度的定量分析,脑梗死3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急性脑梗死区NAA、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醇浓度显著下降,与对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梗死区乳酸浓度显著升高.与临床预后BI评分密切相关。结论磁共振波谱结合绝对定量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乳酸浓度对脑梗死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