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卫生系统在“百人计划”、“医苑新星”等人才培养计划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于2005年启动实施了“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文章总结了上海市医学优秀人才的现状,分析了医学领军人才计划的特点和医学领军人才的评选结果,并对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该文总结了上海市医学优秀人才的现状,分析了医学领军人才计划的特点和医学领军人才的评选结果,并对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总结国内关于领军人才的理论研究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医学领军人才的概念内涵,解析了医学领军人才必备的5个维度素质特征,并基于对江苏178名医学领军人才的实证分析研究,总结影响其成长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人才的预测规划、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提出医学领军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具体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医学人才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特别是医学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是医疗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加强医学人才选拔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各级医疗单位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卫生行业特点,对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创新,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历年《北京市卫生工作统计资料》等相关数据,对比卫生服务需求及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分析了北京市卫生人才队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北京市卫生人才队伍中基层卫生、卫生应急、护理、精神卫生、儿科、卫生管理人才和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是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此,北京市应围绕上述急需紧缺专门卫生人才,合理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加强专业培训,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北京市卫生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上海医学领军人才培养的背景,介绍了医学领军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在医学领军人才培养两年后,对该计划中期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医学领军人才在承担课题数量和质量、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项、开展和推广临床新技术、申请专利数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7.
聚焦“深化医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主题,定位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和能够解决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引导博士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胸怀祖国、扎根人民,以支撑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医学博士生拔尖创新能力;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在医学关键领域,探索培养未来医师科学家的“MD+PhD”双学位博士生教育,持续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和专科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促进发展新增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卫生系统学科人才建设创新模式探讨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上海市卫生系统近年来在学科人才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学科建设方面有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和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计划;人才建设方面有“百人计划”、“医苑新星培养计划”、“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和“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了上海市卫生系统学科人才建设的完整体系。提炼了学科人才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并展望了学科人才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2010年9月,山东济南,由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2010年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巴德年院士做了名为“医学真谛与医学人才”的专题发言。发言旨在强调基因技术的发展日益迅猛,但在基因这一高技术领域,人才的缺乏不可忽视。为了更好的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做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卫”,基因领域的人才培训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0.
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特点及成才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阐述了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四个主要特点,分析其成才过程中的四个重要规律.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评价选拔和培养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前提条件和原则依据,达到更好地建设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宁 《健康大视野》2009,(15):30-31
步入天命之年的中医系主任凌昌全教授,从一位戍边战士、基层卫生员.一步一个脚印,现已成为军队中医药“国医名师”,军队“科技银星”,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在他腔行使命的数十年奋斗历程中.有对事业的忠诚,有付出的辛勤汗水,有无私的奉献,更有着对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之路的执着。  相似文献   

12.
胜任力在临床医师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源泉,医学人才的紧缺成为医院发展的瓶颈。目前,医学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本文针对目前管理领域中有关胜任力的理论及胜任力在临床医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以及优势。特别是对基于胜任力的管理在临床医师工作分析、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评估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运用胜任力来进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推进学科人才建设,我局于2004年启动了新一轮医学领先学科建设计划。按照“效率与公平兼顾、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我们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中择优选拔和持续建设30个重点学科,在区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和建设30个重点专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基地,选拔和建设40个重点社区项目,总量达到100个。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月24~26日,在北京举行了“第六次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本次年会将以“专家讲座与学员讨论的积极互动、临床案例与现场辩论的有机结合、国内外顶级专家的高层次学术内容、交叉领域学者的有效沟通”为特色,为与会的广大妇产科、泌尿生殖男科、生殖医学领域的同仁及相关领域同仁提供全、新、实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市医疗系统在国内外的科技竞争力、学术技术的影响力有所提升,科研教育工作也逐渐得到了相关各界的重视.但上海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学科建设不均衡、基层薄弱领域人才素质有待提升、高层次及医学领军人才不足、科研项目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偏低的现象[1].本文拟通过分析问题及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把上海建设成为亚洲医疗中心、医学人才高地、医学科技创新基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药高层次领军人才是中医药领域具有顶尖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或临床经验的高端人才。他们具有带领学科团队进行高端创新活动,或推动解决中医药领域重大的临床及科研难题,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能力。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大好时机,研究中医药高层次领军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培育开发路径与政策建议,对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聚焦“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新医科建设内涵、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医学学制学位制度、临床医生培养体系、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全面梳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相关国家文件政策,论述如何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医学+X”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和卓越临床医生的自主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期刊。在国内外预防医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内容涉及预防医学各个领域及相关边缘性学科。本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知名的专家和预防医学领域的9名院士组成,编辑部主任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为办好《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19.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原名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86年,是一所以“为北京市农村地区和城市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以及为北京市农村地区和城市基层服务为办学宗旨的学校,至2003年止,我院共培养了13届临床医学毕业生1871名(仅限北京生源)。目前,他们已经成长为农村、基层卫生部门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了解和分析,总结我们学院面向北京市农村和城市基层办学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为北京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对该校毕业生状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果。  相似文献   

20.
中、藏、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使祖国民族医学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中西医结合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学的优势和特点。而中藏医学同属祖国传统医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中藏医结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中藏医的辨证论治有局限性。中藏西医结合可以归纳到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上。“病证结合,以病统证”,既有靶位,又有整体和生物调节,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疾病进行综合诊治;“病证结合”的诊断方法是应用西医学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西医的“辨病诊断”,同时运用中藏医理论知识和技术,综合分析判断,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中藏医“辨证”诊断,把西医辨病与中藏医辨证结合起来,形成“病证结合”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