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病例共89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89例疝修补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率为100%;其中单联用药85例(95.51%);二联用药4例(4.49%);无三联用药;预防用药术前≤0.5~2h者49例(55.06%);预防用药时间2~10d,无24h内停药的病例,≥2d的87例(97.75%),平均5.62d。结论我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无指征用药,给药时机不当,选药起点偏高,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亟需加强临床医师抗菌药物规范化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12月179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79份病例中,153例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47%,共涉及10类20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109例(34.71%),其次是氨基糖苷类58例(18.47%);抗菌药物的平均用药时间为(4.2±1.8)d,用药时间≤24 h者10例(6.54%),用药时间4~7 d者99例(64.71%);首次给药时间合理者116例(75.82%),不合理者37例(24.18%);单用一种抗菌药物101例(66.01%),二联用药50例(32.68%),三联用药2例(1.31%);有96例更换了抗菌药物。结论:我院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监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以制作药历形式,对2006年1-10月份某院16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99%使用抗菌药物,67.2%(111/165)的患者首次预防用药的时间是术后回病房给药,预防疗程平均6.1d.围手术期使用单一种抗菌药物的有107例(64.8%).结论: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表现为预防用药时机不当、使用档次偏高、使用疗程偏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以制作药历形式,对2006年1-10月份某院16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99%使用抗菌药物,67.2%(111/165)的患者首次预防用药的时间是术后回病房给药,预防疗程平均6.1d。围手术期使用单一种抗菌药物的有107例(64.8%)。结论:某院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表现为预防用药时机不当、使用档次偏高、使用疗程偏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郑晓强  李政  袁江 《抗感染药学》2019,16(12):2085-2087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对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行择期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62例资料,按围手术期临床用药管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整治后组和整治前组(每组31例);整治前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管理措施预防用抗菌药物,整治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专项整治措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用药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用药指征符合率和给药时机合理率),以及平均用药时间和用药费用的差异。结果:整治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费用均明显低于整治前组(P<0.05),预防用药指征符合率和给药时机合理率均高于整治前组(P<0.05),平均用药时间短于整治前组(P<0.05)。结论:采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提高了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符合率和给药时机合理率,有效降低了其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费用且缩短了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6,(1):42-45
目的:分析甲状腺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702例病历,分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药物种类、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等。结果:702例围手术期患者中,其中使用抗菌药物203例,其使用率为28.92%;使用抗菌药物的203例病例中,术前0.5~2 h给药的为191例(94.09%),术前未用术后用患者为12例(5.91%);术前使用术后未用患者为21例(10.35%);术后用药时间小于2 d的为91例(44.83%),2~3 d的为12例(5.91%),3~7 d的为70例(34.48%),大于7 d的为9例(4.43%);无指征用药为23例(11.33%),药物选择合理的为198例(97.53%)。结论:该院甲状腺围手术期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成效较为显著,但仍有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6,(1):61-64
目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分别抽取2012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未干预组)以及2013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干预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高于未干预组;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给药疗程、药物选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比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0.71%降至36.43%;用药指征、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的合理率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从87.61%上升到94.12%;联合用药情况从18.58%降至1.96%;抗菌药物费用占总用药费用比下降了5.87%;平均用药时间为(4.03±0.61)d,干预后用药时间为(2.80±0.13)d,较干预前有所缩短。结论:临床药师对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间医院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80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抗菌药物类型、用药性质、不同手术切口患者术后抗菌药物持续使用时间和联合用药情况。结果:80例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替安(61.25%)、奥硝唑(20.00%)、左氧氟沙星(8.75%)、环丙沙星(6.25%)和甲硝唑(3.75%),其中围术期使用头孢替安患者的比例高于其他抗菌药物(P<0.05);按照抗菌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用药的比例为最高(达61.25%);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者的比例(90.00%)高于术前(10.00%)(P<0.0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术前为75.00%,术后为86.25%;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持续3~7 d者比例(57.50%)为最高;联合用药中二联用药者比例为77.14%。结论:医院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常用抗菌药物为头孢替安和奥硝唑,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大多为3~7 d,二联用药较为谨慎,为了确保患者围术期用药的合理性,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力度,重视对医师用药知识的培训,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合理控制给药时间,并结合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2 290例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290例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24 h、2~24 h、<2 h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分别占10.96%,10.92%,25.06%,53.06%。Ⅰ类切口平均用药时间5.77 d,>3 d者761例(80.70%);Ⅱ类切口平均用药时间6.08 d,>3 d者1177例(87.38%)。Ⅰ类切口单一、二联用药比例分别为76.56%和23.44%;Ⅱ类切口单一、二联、三联用药比例分别为39.87%,58.43%和1.70%。Ⅰ类切口手术符合预防用药指征882例(93.53%)。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2例,感染率0.52%,感染发生与用药疗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合理用药监督,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腹外疝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抽查该医院2011年7—8月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出院病历72份,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42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且都为静脉给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为58.33%(42/72),有指证用药占85.71%(36/42),给药时机合理率64.29%(27/42),术后48h内停药28例(66.67%),平均用药时间(2.13±1.38)d,抗菌药物品种以β-内酰胺类使用频率最高,无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现象。结论:腹外疝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在用药指证、品种选择、用药时机等方面较合理,但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2011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人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在接受胺碘酮治疗前1个月,未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实验组给予胺碘酮注射液200mg/次.3次,d,连服1周,然后改为200mg/次,2次,d,连服1周,以后200mg/次,1次,d,以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量;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150mg/次,3次/d。两组患者均维持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23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90.30%;对照组23例患者中,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65.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格按照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管径引流管及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时机与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PSP) 患者脏层胸膜破口闭合的关系。方法 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的 214 例 PSP 患者中, 所用引流管为标准管和细导管的分别有 136、 78 例;标准管组引流时机≤1 d、 ≤3 d、 ≤6 d、 >6 d 的患者分别有 48、 43、 29、 16 例; 细导管组分别有 24、 23、 17、 14 例。测量破口闭合时间, 记录术前为闭合性气胸者在术后转为开放性、 术后出现皮下气肿及疼痛情况。结果 标准管组破口闭合时间( [ 4.76±1.65) d]与细导管组( [ 4.54±1.6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63)。不同引流时机细导管组破口闭合时间与标准管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组均是引流时机≤6 d 和>6 d 的破口闭合时间低于≤1 d 和≤3 d 者; 2 组破口闭合时间与引流时机均呈负相关(P<0.05)。标准管组和细导管组术前为闭合性气胸在术后分别有 51.96% (53/102) 和36.21%(21/58)转为开放性, 不同引流时机 2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组均是引流时机为≤6 d 和>6 d 时 的比例低于≤1 d 和≤3 d (P<0.05)。标准管组皮下气肿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细导管组 (P<0.05)。结论 胸腔 闭式引流术治疗 PSP 患者, 不同管径引流管对破口闭合的影响无差异, 延迟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有利于破口闭合。  相似文献   

13.
应用NCPAP治疗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呼吸支持作用及其护理。方法 对56例应用NCPAP治疗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儿中,NCPAP应用天数为3—10d,平均4.6d,应用NCPAP4h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3例(41.07%),病情改善29例(51.79%),总有效率达92.86%。4例患儿病情较重,于治疗6h后改为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结论 运用N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77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本组患儿设为观察组;将2010年1月前常规治疗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45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84.42%,患儿惊厥平均消失时间为(2.4±0.5)d,平均意识恢复时间为(4.5±1.2)d,平均肢体肌力恢复时间为(5.3±1.2)d,平均锥体束征消失时间(3.3±1.0)d。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77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轻微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0%,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有助于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缩短病程,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王红 《安徽医药》2019,23(2):296-299
目的 了解医院院内感染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估医院感染排名前3位科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控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院感监测软件与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7年11月15日0:00—24:00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所有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应查住院病人1 152例,实查1 152例,实查率100.00%。发生医院感染17例,现患率1.48%;发生医院感染18例次,例次感染率1.56%;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8例次,占44.44%;调查当日共分离病原体11株,居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株(27.27%)、大肠埃希菌2株(18.18%)、白念珠菌2株(18.18%);医院感染例次数居前3位的科室是:胸心外科(4例次)、外三科(3例次)、并列第三为重症医学科(2例次)和泌尿外科(2例次);当日输液1 048例,占90.97%;当日使用抗菌药物306例,抗菌药物使用率26.56%;治疗用药例数282例,送检172例,治疗用药送检率60.99%。结论 自2016年使用院感软件对全院实时监控以来,杜绝了医院感染漏报,医院感染现患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减少输液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0.2%氟康唑滴眼液和氟康唑注射液治疗外伤后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6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外伤后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0.2%氟康唑滴眼液1~2滴/次,角膜病变轻度者1次/h,中度及重度者1次/0.5 h,同时给予氟康唑注射液1 m L结膜下注射,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5%那他霉素滴眼液交替点眼1~2滴/次,1次/1 h。两组均治疗2~3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角膜炎严重程度评分、视力以及随访90 d的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3.3%、8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两组患者角膜炎严重程度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体视力均明显改善,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体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对照组、治疗组预后中等以上比率分别为85.5%、96.7%,两组预后中等以上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0.2%氟康唑滴眼液和氟康唑注射液治疗外伤后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角膜炎严重程度评分,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和预后水平,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院实施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临床药径)对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抗菌治疗的影响。方法120例于本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60例在围手术期期间抗菌治疗中实施临床药径的患者作为研究组,60例在围手术期期间抗菌治疗中实施常规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药的选择、用药时机、使用时间、疗程、费用与住院天数。结果研究组60例(100.00%)术前预防用药按临床药径,使用有循证医学支持的一、二代头孢菌素类,符合《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要求,而且术后效果良好。对照组21例(35.00%)药物选择不合理。研究组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为术前0.5~1.0 h的占比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研究组术后术后预防抗菌药物用药疗程≤7 d占比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4.08±0.92)d短于对照组的(13.24±1.73)d,抗菌药物费用为(53.89±10.04)元少于对照组的(192.34±33.51)元,住院天数为(7.76±1.41)d短于对照组的(17.58±1.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中,实施临床药径,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能降低患者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临床药径的探索与完善,有利于促进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临床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促进药学服务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内科应用曲妥珠单抗所致不良反应38例,又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PubMed筛选出的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10篇(39例),合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 min者21例(55%),1~2 d者9例(24%),3~7 d者8例(2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2例,表现为严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永久终止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在数据库检索到的39例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 min者30例(77%),大于7 d者4例(10%),未报道发生时间5例(1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9例,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和心脏毒性,未影响治疗。结论:曲妥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多在第一次输注时发生;用药前先给予苯海拉明、地塞米松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加强监测,预防心脏毒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105例(111侧)输尿管结石行经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结石直径0.6~2.4cm,平均(1.3±0.4)cm,结石合并息肉12侧。分析钬激光碎石术碎石时间、结石粉碎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105例(111侧)输尿管结石一次手术结石粉碎率92.79%(103/111),其中下段结石97.77%(44/45),中段结石95.00%(13/14),上段结石80.77%(21/26);结石排净时间3~60d,平均(18.5±12.5)d,手术时间10~90min,平均(30.4±12.5)min,术后住院时间1~7d,平均(3.1±1.7)d。一次碎石不成功8例中,下段1例为输尿管开口狭窄无法置入输尿管镜而改行开放手术,中段2例为输尿管息肉部位出血视野不清,给予消炎止血治疗3d后二次碎石成功,上段5例失败者其中2例为输尿管严重扭曲而改行开放手术,另外3例均为结石移位入肾内,留置双J管后行ESWL治疗。术后高热5例,予以抗生素治疗3~7d后治愈。无穿孔、狭窄并发症。结论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具有高效、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输尿管狭窄、扭曲、术中出现结石移位是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干预前)和2017年(干预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比较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给药时机和品种选择合理率、原则上不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型及病例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数量等。结果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7.03%、19.05%,给药时机、品种选择、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由85.73%、78.60%、76.62%提高至95.04%、94.49%、84.56%;预防用药平均天数由4.95 d降至3.11 d;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41%降至2.38%。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均以第1、2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干预后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疗程不合理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用法用量不合理、不当联合预防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比例降幅明显。结论通过综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规范,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