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涵盖"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脉的胃气指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历代医家强调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治疗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气质举措。  相似文献   

2.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亦即后天元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人受水谷之气以生,脾胃之气运化水谷,故言"人以胃气为本".在病理上,胃气的盛衰又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伤,人体就健康,或少生病或不生病,即使生病,如果胃气不伤,食欲不损,病情虽重,亦有转机;若胃气一伤,则容易生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保胃气的原则是脾胃本脏有疾时当及时调理治疗;治疗它脏之疾时亦需时时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4.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5.
本文追溯中医古典文献,研究学习中医胃气理论及保胃气学说的源流,进一步认识到胃气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同时,本文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胃气理论,结合中医整体观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胃气属于六腑之气,肺气则为五脏之气,"胃气者,肺气之母也",二者均由水谷之气,吸收自然界之清气和肾中精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脏腑系统之中。1文献源流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充沛与否关系到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和防病却疾的成效。历代医家论病释理、立法处方、遣药养护,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皆出于《黄帝内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通报》2007,6(6):18-18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治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之道,法当猛峻。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元.王好古《此事难知.三法五治论》肾主骨,齿落则肾衰矣;肝主筋,外肾不兴则肝哀矣;脾主肉,舌不知味则脾衰矣;心主脉,爪甲色不华则心衰矣;肺主皮毛,皱纹多且深则肺衰矣。———清.程杏轩《医述.五脏外形》(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相似文献   

8.
蒋文照教授从事医疗教学50载,临证长于内科,兼及妇儿科,尤其重视扶护胃气。《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蒋老认为,所谓“胃气”,即脾胃之消化吸收机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因而,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胃气在人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曰“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旺于四季,即此义也。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  相似文献   

9.
从肾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辨证治疗中,我们探索出"从肾论治"一法,以弥补常规分型的不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择要介绍如下。卫理论依据《素问·五脏别论》篇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强调了"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更长皆从目中出也",论述了胃与肾在生理上的相互作用及关系。"肾为胃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行,故为…  相似文献   

10.
陆宁  施航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52-452
所谓"胃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脾胃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张景岳说:"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相似文献   

11.
胃气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胃气盛衰与疾病发展、转归和预后息息相关,故有《黄帝内经》"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证辨治,亦需重视胃气。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胃气生理功能、胃气与肿瘤产生的关系以及胃气在肿瘤治疗中作用四个方面,探讨、综述"顾护胃气"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胃气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胃气盛衰与疾病发展、转归和预后息息相关,故有《黄帝内经》"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肿瘤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证辨治,亦需重视胃气。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胃气生理功能、胃气与肿瘤产生的关系以及胃气在肿瘤治疗中作用四个方面,探讨、综述"顾护胃气"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在于人体,犹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亦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这说明胃气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是胃切相关的。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和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胃主降质疑     
每言及胃腑功能,总谓“以降为和”,每施治胃法,则曰“以通为补”。此说几成定论,其实未必如此,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脾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胃气有降必当有升,这才合乎胃的生理常态。纵观《内经》及金元各家之论,皆未见明确论及胃气必降而无升,唯《临证指南医案》多处指出“胃宜降则和”,而治胃当用通降之法。其实《内经》就明确提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论》则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血证论》曰:“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脾与胃以膈膜相分,胃受纳腐熟水谷,化其精微,然后通过胃气上输入脾,脾气则散布精微归肺而宣发全身。假若胃气不上升,则脾之精微何能散布于肺?可见《内经》的本意,精微输布首由胃气上升为始。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协调而使清阳上升也,正如《不居集》所曰:  相似文献   

15.
张涛清老师早年根据张机“六经传变”、李杲“脾胃为生化之源”、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理论,积五十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临症应重视调理脾胃,“调经络,保中气”,并创立了“五穴方”。脾胃皆属中土,为仓禀之官。《内经》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中藏经》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李东垣亦曰:“脾全靠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肢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都指出了脾胃消化功能对机体生命与健康的重…  相似文献   

16.
呕吐专篇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吐最易损伤胃气、胃阴,故在辨治过程中,以顾护胃气、胃阴为要。“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无可虑”。祖国医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于中焦,联系上下,对于人体整体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癌症患者正气亏虚,化疗药物作为一种外邪不仅损伤脾胃,还损伤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各种因素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顺应胃气的生理特性,恢复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同时,脾胃相为表里,一升一降,治胃须治脾,“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胃协调,胃自安和。以下综合几种常见证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按原文其意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人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寐本乎阴,神为主也,卫气内入则寐,外出则寤"。  相似文献   

18.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其次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