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应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术后危重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44例,于吸入治疗后的1 h、4 h、8 h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并根据术后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等,观察NO吸入的效果,为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术后危重症患者护理总结经验及方法 .结果本组吸入NO后1 h、4 h、8 h 的PaO2 、SaO2明显升高(P<0.01), 8例患者因合并严重的多脏器衰竭死亡,36例患者在停用NO后病情稳定、预后良好、未发现明显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认为NO吸入治疗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术后危重症合并ARDS患者,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耿芳  付莹  裴永菊  张俊梅 《临床医学》2009,29(9):119-120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科2007年至2009年住院的12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弱.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8h及脱机后2h,患者动脉血pH、PaO2、PaCO2及SaO2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Bi-PAP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需加强护理,指导患者有效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和常规超声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手术后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  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患者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B组患者使用常规超声雾化吸入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中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和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中PaO2 上升和PaCO2 下降较B组患者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B组患者治疗后SaO2 下降较A组患者更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COPD患者手术后提高PaO2 和降低PaCO2 潴留方面优于常规超声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4年2月华北煤碳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42例ARDS患者,按ARDS病原不同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两组均早期予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记录仰卧位及俯卧位2h和4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胸肺顺应性(C)、潮气量(V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5例患者进行了两种体位的胸部CT比较。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后,两组患者FiO2减少。RR减慢。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Raw均显著增加。ARDSexp组VT明显高于同时间点ARDSp组;而动脉血pH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则无明显变化;ARDSp组与ARDSexp组同时间点比较,PaO2/FiO2显著增加;ARDSp组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有效率为65%,ARDSexp组为68%,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胸部CT显示俯卧位后原背侧渗出性改变有所改善。原腹侧正常肺组织出现渗出性改变。结论无论是ARDSp组还是ARDSexp组。俯卧位机械通气均能显著改善PaO2/FiO2,是ARDS患者早期支持治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无创正压通气对心脏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对体外循环条件下心脏手术后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12例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的心脏直视手术后出现的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经面罩选择压力支持S/T模式进行呼吸支持,观察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氧供(DO2)的变化情况。结果:呼吸机支持后,10例患者的R下降,PaO2、SaO2、SvO2及DO2上升,另2例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失败,改为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地治疗部分心脏手术术后急性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6.
两种雾化吸入方法对全麻开胸术后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蕊  郭爱敏 《护理学报》2007,14(2):48-49
目的 探讨适用于全麻开胸术后患者理想的雾化吸入方法。方法 将40例全麻开胸术后患者分为氧气雾化组与超声雾化组,各20例,分别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和超声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及肺部湿啰音发生率。结果 雾化吸入后氧气雾化组患者PaO2、SpO2升高较超声雾化组患者明显(P〈0.01);PaCO2降低较超声雾化组患者明显(P〈0.05);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变化及肺部湿啰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提高全麻开胸术后患者PaO2、SpO2和降低PaCO2的效果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提示其为开胸术后患者较理想的雾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仪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肝硬化患者动脉血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112例肝硬化患者的动脉血氧水平,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分析肝硬化者的血氧变化以及与肝功能分级和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硬化患者低氧血症总发生率为51.79%,并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上升。在肝硬化者的临床表现中,有胸腹水者、门静脉增宽者、出现蜘蛛痣者其动脉血氧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消化出血者动脉血氧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氧水平监测,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低氧血症,有助于及时处理,以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珍莹 《临床医学》2014,34(10):51-52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矽肺伴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于涟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矽肺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7例,分为治疗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心率、呼吸变化,并记录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等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PaCO2、PaO2、SaO2等各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矽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减慢心率,并能降低气管插管的使用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患者经胸入路手术前后肺功能的改变,提出护理对策,预防肺部并发症。方法对60例经胸入路胸椎结核手术患者术前24h和术后8h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动脉血气分析,比较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1秒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3)。结果手术后患者VC、MVV、FEV1、FEV1/FVC、PaO2、PaCO2、SaO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健康宣教和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有效镇痛和控制感染,可减少胸椎结核经胸入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酸碱度及血氧饱和度(SaO2)。PaO2是动脉血中物理溶解氧所产生的压力,是反映机体氧合的重要指标。PaCO2不仅是反映肺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的重要指标。体液酸碱度适宜是机体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做好血气分析是协助临床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应用Servo 300A呼吸机或Aeronox NO释放与监测仪,对合并肺动脉高压且临床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27例成人和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围手术期NO吸入治疗,NO开始剂量(5~10)×10-6,然后根据病情可缓慢升高至20×10-6.于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肺动脉压(PAP)、动脉压(AP)、肺血管阻力(PVR)和氧合指数(PaO2/FiO2).NO吸入治疗的有效标准为治疗开始后1 h内AP/PAP改善20%以上,或PaO2/FiO2改善20%以上.NO吸入治疗1.5 h后无效者终止该方法.结果 成人患者NO吸入治疗有效率为77.8%(21/27例),治疗持续时间为12~96 h,平均(32.6±10.3)h.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肺动脉高压加重,合并严重的低氧血症[PaO2/FiO2为40 mm Hg(1 mm Hg=0.133 kPa),吸入氧浓度(FiO2)为1.00],经NO吸入等综合治疗后效果明显,4 d后撤离呼吸机.治疗中与治疗后,在患者与工作人员中未发现不良事件.结论 NO吸入治疗对心脏外科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病情加重者治疗有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不同吸痰方式对ARDS犬肺内气体交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肺内气体交换的影响,选择更适宜ARDS犬气管内吸痰的方式。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油酸制备16只犬ARDS模型,每只犬随机选择使用OS和CS两种吸痰方式,于吸痰前后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OS后,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降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明显增大(P<0.05);CS前后PaO2、SaO2等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OS加重ARDS犬低氧血症;CS对ARDS犬肺内气体交换影响小,ARDS犬吸痰时选择CS方式更适宜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邹文燕  邢丽芳 《全科护理》2011,9(26):2362-236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吸入性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响。[方法]将45例吸入性肺炎并发ARDS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24例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分别在发病当时、治疗3d后同一时间抽取动脉肝素钠抗凝血2mI.做血气分析,同时计算早期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3d后氧分压(PaO2)、血氧饱合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早期病死率分别为33.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5)。[结论]对吸入性肺炎并发ARDS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低氧血症状况、降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对肺部感染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36例重型颅脑创伤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早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内予以切开)79例和延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实施气管切开)57例,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气管起开前后的血气指标、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结局等指标。【结果】早期组气管切开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值均显著的优于延迟组;早期组气管切开24h后PaO2、PaCO2、SaO2值,切开前与切开24h后的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延迟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气管切开后d7、d28的CPIS评分均显著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的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和延迟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应该及时予以气管切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降低肺部感染率、缩短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5例。分别采用气管插管滴入和雾化吸入的方法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肺损伤评分、预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明显降低,肺顺应性(CL)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肺损伤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人住ICU时间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雾化吸入给予PS能够在患者吸氧的同时迅速、有效地将PS送达肺部并发挥疗效,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更适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的方式。方法选取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诊断为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一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使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两种吸痰方式,于吸痰前后抽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OS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pO2与吸痰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CS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可加重患者低氧血症;对ARDS患者吸痰时选择CS方式更适宜和安全。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每日静脉滴注高氧液1000~1500ml,疗程1~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氧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未用高氧液)比较。结果静脉输注高氧液3小时后, 36例患者缺氧症状缓解,呼吸频率由35±5次/分钟降为22±6次/分钟,心率由135±15次/分钟降为85±15次/分钟。5例昏迷患者意识转清。低氧血症逐渐恢复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 )由平均55±11mmHg升至90±17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由78±13%升至95±15%。治疗组PaO2 和SaO2 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静脉输氧能迅速提高PaO2 和SaO2,可作为ARDS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压缩雾化吸入对全身麻醉开胸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全身麻醉开胸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缩雾化组与超声雾化组,各60 例,分别采用压缩雾化吸入和超声雾化吸入.比较2组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及呼吸道刺激症状.结果 雾化吸入后压缩雾化组患者PaO2、SpO2升高较超声雾化组患者明显(P<0.05);PaCO2降低较超声雾化组患者明显(P<0.05);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超声雾化组(P<0.05).2组患者R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压缩雾化吸入在提高全身麻醉开胸术后患者PaO2、SpO2和降低PaCO2,减少呼吸道刺激症状等方面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提示其为开胸术后患者较理想的雾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腔鼻导管吸氧联合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吸氧方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CABG)患者吸氧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40例CABG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比较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与双腔鼻导管联合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吸氧前后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等氧疗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单独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后其 SpO2为(92.35&#177;1.44)%,PaO2为(66.70&#177;7.30)mmHg,SaO2为(93.33&#177;1.91)%;联合应用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后,患者SpO2为(97.33&#177;2.02)%,PaO2为(91.88&#177;22.46)mmHg,SaO2为(96.750&#177;1.90)%,与仅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相比,各指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16.009,-7.138,-10.203;P <0.05)。联合应用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后,患者PaCO2为(40.38&#177;5.60) mmHg,与仅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吸氧方式患者动脉血pH值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CABG术后患者使用双腔鼻导管联合无重吸入面罩持续吸氧,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PaO2及SpO2水平,迅速缓解患者的缺氧状况,且不增加CO2潴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青龙汤结合基础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择COPD急性期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患者在抗感染、雾化吸入等基础治疗的同时,每日用小青龙汤1剂水煎服;而对照组仅采用抗感染、雾化吸入等基础治疗。连续治疗2周,以用药前后血气分析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PaO2、PaCO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aO2升高和PaCO2降低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小青龙汤结合基础治疗可达到提高COPD患者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