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青年鼠和老年鼠脾细胞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DNA损伤的修复能力的差异。方法通过S1核酸酶消化实验,对比分析两组小鼠脾细胞在H2O2刺激前后单链DNA的比例及修复程度。通过非程序性DNA合成(UDS)实验观察脾细胞在H2O2刺激后的切除修复水平。结果两组小鼠脾细胞的单链DNA含量与处理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但修复后,青年鼠单链DNA含量的下降比例(13.4%)显著大于老年鼠(6.8%)(P<0.05)。UDS实验表明,两组小鼠均在DNA损伤大约12 h后达到修复高峰,但老年鼠的绝对修复水平大约只有青年鼠的1/3(P<0.01)。结论青年鼠和老年鼠脾细胞对H2O2刺激具有类似的敏感性,但DNA的修复能力随小鼠的增龄显著降低。H2O2通过加速DNA损伤的积累从而促进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2.
DNA的完整性是细胞和机体正常生活状态所必需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或由于DNA的自发突变,DNA损伤是经常发生的。细胞内DNA损伤的积累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理功能和信息精确性的改变。虽然与年龄相关的信息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DNA修复能力的改变可能起关键性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DNA损伤修复与老化关系的研究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DNA损伤和修复方式 DNA损伤指由物理、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造成的DNA分子的改变。最常见的DNA损伤包括二聚体形成、DNA链断裂和交联、碱基丢失、碱基或核苷酸的替代、碱基配对错误、插入。由一种损伤因子常可引  相似文献   

3.
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或坏死是急性肾损伤(AKI)最常见的原因。各种损伤可诱导激活上皮细胞关键转录因子和上皮内再生因子,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复杂的分子交互作用可调节肾脏的修复。与公认的促炎、促纤维化机制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存在促进损伤后肾脏修复的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亚群。在轻中度急性肾单位损伤区域,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完全再生修复。重度损伤区域,再生过程受损失调,引起广泛的组织重塑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人衰老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对烷化剂损伤的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衰老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 (2BS)对烷化剂甲磺酸甲酯 (MMS)诱导的DNA损伤的应答。 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不同代龄的人胚肺 2BS为对象 ,以MMS诱导DNA损伤 ,以年轻细胞 (<30代 )为对照 ,观察衰老细胞 (>5 5代 )经MMS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增殖特性、细胞周期的改变 ,并分别检测 gadd4 5、p2 1和p5 3等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 ,同时以非程序性DNA合成(UDS)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测定DNA修复能力。 结果 经MMS诱导DNA损伤后 ,衰老细胞的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均不及年轻细胞明显 ;gadd4 5、p2 1和 p5 3等基因的可诱导性表达均低于年轻细胞 ;同时 ,衰老细胞总的及单个细胞的修复能力较年轻细胞明显下降。 结论 衰老 2BS细胞对MMS诱导的DNA损伤后的细胞应答变化能力下降 ,且其修复能力的减退可能与基因的可诱导性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效率约为30%。然而不同个体对化疗疗效和耐受性的差异巨大。机体的损伤修复系统可以修复铂类药物引起的DNA损伤,影响化疗疗效,DNA修复基因的单核苷酸构象多态性(SNP)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和分子基础,ERCC1和XRCC1分别在核苷酸切  相似文献   

6.
抗氧化营养素对NaF致大鼠肾细胞DNA损伤的干预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F对体外培养大鼠肾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不同抗氧化营养素对氟的干预性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肾细胞,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NaF,一定浓度的VC、VE、Se和GSH,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研究NaF对肾细胞DNA的影响及这些抗氧化营养素的干预性作用.结果当NaF为0.25mmol/L时,对大鼠肾细胞DNA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一定浓度的VC、VE、Se和GSH均能拮抗0.25 mmol/L的NaF对肾细胞DNA产生的损伤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VC、VE、Se和GSH能拮抗一定浓度的NaF对大鼠肾细胞造成的DNA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彗星实验技术观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对Vero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特征 ,探讨DON的遗传毒性。方法 ① 1μmol、5 μmol、10 μmolDON对指数生长期的Vero细胞分别染毒 4、16h后 ,观察DNA的损伤。② 10μmolDON处理的细胞重新孵育 15、3 0、60、12 0min ,观察DNA损伤修复。③以彗星实验技术结合“彗星图像分析软件(KIAS)”获得彗星细胞主要参数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随染毒剂量增加 ,染毒时间延长 ,受损伤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 ,细胞DNA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短时间染毒 ( 4h) ,损伤以DNA碎片的数量增加为主 ;较长时间染毒 ( 16h) ,损伤以DNA碎片变小为主。②去除DON ,重新孵育若干时间 ,随修复时间延长 ,受损伤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细胞DNA损伤程度逐渐减轻 ,提示受损细胞在进行自我修复 ;短时间染毒 ( 4h)修复启动时间较短 ( <15min) ,而长时间染毒 ( 16h)修复启动时间也相应延长 ( >15min) ;孵育 12 0min后 ,修复完成。结论 DON毒素可致Vero细胞DNA损伤 ,重新孵育若干时间后损伤可修复。  相似文献   

8.
赵汝舟  蒋帅  侯征  余志斌 《心脏杂志》2018,30(1):88-091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该过程包含多种细胞因子的激活与降解。首先,细胞内炎症小体被激活,进而诱导半胱天冬酶(caspase)-1的激活和促炎症因子IL-1 和IL-18前体的降解。之后,细胞膜裂解与细胞核DNA片段化可导致IL-1 和IL-18释放,最终诱发炎症反应。机体固有免疫细胞经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诱发细胞焦亡而清除病原体或损伤组织细胞,形成保护机体的一道有效屏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理过程中,细胞焦亡不仅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也是促进斑块发展,甚至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焦亡亦是MI区与边界区炎症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其可影响修复期MI面积、纤维化程度与心功能。因此,细胞焦亡可能成为临床防治AS,以及促进缺血/再灌注心肌修复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对人胃癌细胞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及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作用木犀草素后各组细胞内ROS水平变化及GFP阳性率;彗星实验检测木犀草素对DSBs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DNA损伤标志性蛋白γH2AX和HR修复蛋白Rad5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的募集情况。结果 木犀草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胃癌细胞内ROS含量;用I-Scel质粒转染DR-GFP后木犀草素处理组GFP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少于未加木犀草素组;但彗星实验表明,木犀草素处理后人胃癌AGS细胞后增加彗星尾炬;经木犀草素处理后,胃癌细胞中DNA的γH2AX上调,修复关键蛋白Rad51的表达下调;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木犀草素处理人胃癌AGS细胞后HR修复蛋白Rad51在DNA损伤位点的募集减少。结论 木犀草素能够促进人胃癌细胞DSBs,并抑制其HR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衰老小鼠脑神经细胞凋亡、DNA损伤和bcl-2基因的表达及五味子醇提取液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D-半乳糖致衰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五味子及其纳米微粒的醇提液对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神经细胞凋亡及DNA损伤,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衰老小鼠脑神经细胞MDA含量、DNA损伤率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SOD活性及bcl-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灌服五味子醇提取液可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强神经细胞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减少凋亡细胞数,增加bcl-2基因表达;五味子纳米微粒醇提液疗效优于常规醇提液。结论五味子醇提取液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脑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DNA损伤与肝癌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污染,饮酒,电离辐射以及具有有遗传毒性的人体代谢产物等能够诱导肝癌的发生,他们大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DNA的损伤,这是发生肝癌的重要分子基础.DNA损伤后引起细胞一系列的反应,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修复,诱导细胞死亡.这些诱因也能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就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transferase,MGMT),是细胞修复DNA损伤的一种酶,这种酶又被称为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AGAT)。顾名思义。此酶可以修复由各种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造成的细胞DNA烷基化损伤,特别是DNA分子中鸟嘌呤第6位氧原子上的甲基乃至烷基化损伤。根据MGMT基因及其表达水平的不同,将细胞特别是肿瘤细胞分成Mer^+和Mer^-两种类型:Mer^+对烷化剂耐药,Mer^-对烷化剂敏感,即细胞中的MGMT水平决定了细胞对烷化剂的耐药程度;接着科学家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克服Mer^+细胞耐药性的问题,发现O^6-BG可以有效克服Mer^+细胞对烷化剂耐药性。这些研究为开展甲基转移酶MGMT与肿瘤预见性、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韩宗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测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衰老神经细胞DNA损伤与修复情况。方法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H2O2处理的3月、8月和26月龄大鼠的脑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经分离的神经细胞及氧化损伤断裂的单链DNA,并做彗星图像分析。结果 在相同浓度H2O2介导下,衰老神经细胞DNA损伤分值较正常神经细胞高,皮质细胞较海马、基底节区细胞DNA损伤分值高,细胞更易受损伤。给予0.5~4.0 h孵育后,表明脑细胞最大修复时间仅为1.0 h,且衰老神经细胞较正常神经细胞的DNA损伤分值高,修复能力下降。当H2O2介导浓度为64 μmol/L时,3月龄鼠脑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神经细胞DNA损伤分值依次为250、213和205,26月龄鼠DNA损伤分值依次为355、340和335。当H2O2介导浓度为128 μmol/L时,26月龄鼠DNA修复率约为10%。结论 彗星实验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DNA修复功能和衰老的关系。我们以正常人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为检测细胞,用紫外线和盐酸氮芥作为损伤诱导剂,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不同年龄组正常人DNA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糖脂代谢是机体能量与物质来源的重要生命过程, 其代谢稳态的调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DNA损伤及其修复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正确的DNA修复能帮助恢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减少代谢紊乱的发生;异常的DNA损伤修复将导致DNA损伤累积, 通过诱发炎症、诱导细胞衰老凋亡、加重氧化应激等机制对细胞代谢产生不利影响。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异常可加重脂肪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诱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该文就DNA损伤修复与糖脂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解释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新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表现为炎性细胞募集并诱发级联反应,肝脏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激活和再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特别是胶原物质等过度形成和沉积。多种细胞和分子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肝纤维化的不同环节,最终导致ECM合成和降解不平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  相似文献   

17.
肾外细胞在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肾外来源细胞的参与。方法:选择两例接受女性供肾的男性肾移植病例。分别于移植后第10天、80天和200天行移植肾活检,动态观察肾组织中肾外细胞的植入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观察Y染色体阳性细胞(肾外细胞)在移植肾内分布与变化。结合荧光免疫双套色,观察上述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smooth muscle α-actin(α-SM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第10天,移植肾肾小管上皮内即可见肾外细胞存在。移植后80天,肾小管上皮内肾外细胞增加,且其中部分细胞表达cytokeratin。肾外细胞还存在于小血管壁,且同时表达α-SMA。此外,这些肾外细胞亦出现于肾间质、管周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壁内。移植肾发生亚临床急性排斥时,肾外细胞在肾小管内定居减少。结论:在移植肾组织损伤修复的过程中有肾外细胞的参与。它们不仅出现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组织血管壁上,而且表现出同原固有细胞相似的表型特征。这表明肾外细胞有可能在这些部位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细胞稳态(cellularhomeostasis)是机体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是由内环境恒定概念引伸和发展而来的,早期强调的是生物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随着系统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现如今这一概念已经扩展到了机体内不同层次或水平(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稳定状态。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DNA损伤修复反应、细胞周期检测点、细胞周期阻滞、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再灌注时 ,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直接参与神经元损伤 ,其机制与氧化DNA损伤有关。氧化DNA损伤主要包括DNA单链损伤和双链损伤。DNA单链损伤可造成多二磷酸腺苷 核糖多聚酶 (PARP)过度激活 ,并引起辅酶I(NAD )衰竭 ,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氧化DNA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抑制DNA损伤的特异性药物 ,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所致,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小肠辐射损伤.这种并发症最常见于妇科恶性肿瘤而接受放疗的患者.损伤机制辐射可通过长期转变,如点突变(point mutations).影响组织,但最常见的是立即引起分子水平的损害.电离辐射释出的能量,使细胞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变化.由细胞内液产生的游离基和DNA相互作用,阻止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合成.尽管有些损伤可能通过细胞内修复机制而被修复,但也有一些可以致命.由于各种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不同,辐射损伤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增殖快的细胞,如肠粘膜上皮细胞,对电离辐射最敏感,因此发生辐射损伤的危险也最大.临近的血管和间质结缔组织也同时受到辐射损伤而发生病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