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皮内注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梅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4):1306-1306
传统的皮内注射法有两个不便之处,一是不容易绷紧皮肤,因新生儿皮肤覆以胎脂,皮肤很滑,二是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刺入后,易发生针头从皮肤表皮层穿出的情况,因新生儿皮肤嫩,角质层薄。我们给新生儿皮内注射的技巧是:①左手拇指与食指捏起一块皮脊,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1·5cm,右手进针时选择皮脊的最高处,进针的方向比较偏向于皮脊的长轴,既便于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又防止注射失败时针头刺伤自己。②进针角度尽量小,因选择捏起的皮脊后,进针角度好掌握,传统方法绷紧皮肤后进针因注射者自身右手的原因,角度不容易掌握。③针头斜面进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皮内注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方法选择将要进行皮内过敏试验并同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的住院患者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110例,采用改良皮内注射绷紧皮肤法:对照组11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绷紧皮肤法。比较2组注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103例(93.64%),未成功7例(6.36%);对照组一次性成功89例(80.91%),未成功21例(1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疼痛程度0—3分64例(58.18%),4-7分37例(33.64%),8-10分9例(8.18%);对照组:疼痛程度0—3分24例(21.82%),4-7分56例(50.91%),8-10分30例(27.2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左手拇指相反绷紧皮肤同时进针的方法易掌握进针深度,提高了一次注射成功率,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3.
皮内注射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注射方法之一。传统的皮内注射绷紧皮肤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在注射部位呈上下方向绷紧皮肤进行注射。此种注射方法有 3个缺点 :①容易污染注射部位 ;②拇指影响注射操作 ;③绷紧皮肤不彻底 ,造成注射困难。我们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摸索出一种新的皮内注射的方法 ,现报告如下。首先消毒注射部位 ,接着将左手放在病人前臂外侧面 ,用拇指、大鱼际肌和其余四指一起从前臂两侧绷紧皮肤进行注射 ,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 ,左手拇指松开并固定针头 ,右手进行注射。由于是从前臂两侧绷紧皮肤 ,因而有以下优点 :①不易造成注…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做皮内试验,往往存在着各人的手法掌握等原因造成注射深度过深,注射剂量不准确,影响结果的判断,甚至需要重新注射,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给病人带来痛苦。2004年3月以来,我科采用一种改良方法进行皮内注射,减少了造成差异的人为因素,与传统操作方法比较,提高了成功率,减轻了注射时的疼痛,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68例,其中男301例,女567例,年龄最大者86岁,年龄最小者15d,平均年龄45岁。把需要做皮内试验的病人随机编号,单号病人采取传统皮内试验法(对照组),双号病人采取改良皮内试验法(实验组)。2方法皮试液配制方法、结果判断、防范抢救措施均按常规要求。2.1改良皮内试验法[1]:注射部位选择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三横指中点处(以病人自己的食、中、无名指三指为准)。按常规消毒皮肤抽取药液,驱尽注射器内空气,左手轻握病人手臂,左拇指放于消毒范围下端,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紧贴,几乎呈平行状,维持姿势不动,左手拇指轻轻向下拉紧皮肤,随着皮肤弹性,针尖斜面刺入皮内,放松左手拇指的同时,右手顺势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注入药液0.1m l...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卡介苗接种效果,减少卡介苗环境污染。方法选取202例符合卡介苗接种条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接种前,护±用左手示指与中指将接种部位皮肤朝同一方向侧移约1cm,绷紧并固定皮肤,进行皮内注射,拔针,松左手;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接种。结果观察组发生菌苗外溢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接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的注射方法可明显减少药液外溢,保证卡介苗剂量正确、皮丘符合标准,提高了接种效果,减少卡介苗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方法简单,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常见操作,穿刺过程中向外抽针芯同时要将外套管完全送入静脉内,传统手法是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角直剌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10°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3cm~0.5cm,左手将针芯抽出0.5cm~1.0cm。右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全部送入静脉内。操作中由于绷紧皮肤的左手松开,向前送外套管时皮肤容易发生皱褶影响进针,常常需要另一人帮助绷紧皮肤,并容易造成操作失败。改进方法: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左手始终绷紧皮肤,右手食指与拇指同时用力,食指向外抽针芯的同时拇指向内送外套管,由于皮肤始终处于紧绷状态,静脉固定,因此整个操作过程顺利,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皮内注射时改进皮肤绷紧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1000例患者,采用自身比较方法,每人做皮试时均做2次,分别采用一般与改进2种皮肤绷紧方法。结果 2种皮肤绷紧方法皮内注射的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 皮内注射时改进皮肤绷紧方法可提高皮内注射的成功率,更准确地观察皮试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操作方法对提高患儿皮内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5月本科室住院患儿300例,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儿实施皮内注射,实验组采用改进穿刺部位皮肤绷紧程度、固定方法及进针角度进行皮内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内注射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皮内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皮内注射操作方法可提高患儿皮内注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仕梅 《当代护士》2006,(12):76-77
目的 探索一种减轻皮内试验疼痛的方法.方法 以前臂中下1/3交界处的内侧为皮试部位,避开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握住患者的手臂,左拇指向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紧贴皮肤,与上臂横轴平行,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角刺入皮内,推注药液,成一皮丘.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2组对照通过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 改进后的皮内试验方法可明显减轻皮内试验的疼痛,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新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对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式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对疼痛的影响。方法对60例患者按单双日透析顺序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单日患者行新式穿刺技术,左手拇指反方向拉紧穿刺血管处的皮肤,针头和皮肤呈30°~40°角,针头斜面稍倾斜约20°,快速进入皮肤后再缓慢进针,力度适中,见回血后,再平行顺血管进针少许,然后迅速旋转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最后固定穿刺针在穿刺时的角度或与穿刺时接近的角度。拔针时用左手将无菌小纱布沿血管走向轻放于穿刺点上以拇指固定,切忌压迫,右手拔针的角度与穿刺时的角度类似,先缓慢退出血管,再迅速拔出皮肤,同时速用左手食指、中指沿血管纵向按压穿刺点上方0.5~1.Ocm处5~10min;双日患者行传统穿刺技术。结果新式穿刺技术其疼痛程度及皮下淤血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新式穿刺技术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方式进行变态反应特异诊断对患者痛感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在两侧上臂外侧皮内试验做变态反应特异诊断患者127例,将每位患者左上臂外侧23个皮丘作为对照组、右上臂外侧25个皮丘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共观察皮丘2 921个,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进针法;实验组共观察皮丘3 175个,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角刺入皮内注射法,观察两种皮内注射进针法在变态反应特异诊断中对患者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刺入皮内注射法疼痛反应轻且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高,明显优于常规皮内注射法。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常见操作,穿刺过程中向外抽针芯同时要将外套管完全送入静脉内,传统手法是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现30°~45°角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0°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推进0.3cm~0.5cm,左手将针芯抽出0.5cm~0.1cm,右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全部送入静脉内.  相似文献   

13.
赵红梅 《全科护理》2009,7(24):2192-2193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剌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4.
12号侧孔针头与斜面针头配药对胶塞碎屑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12号侧孔针头与斜面针头穿刺胶塞配药减少碎屑形成的最佳方法,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用12号侧孔、斜面针头以垂直进针穿刺法,分别用左向法、右向法、上向法及下向法穿刺同一批号奥格门汀各100瓶,观察胶塞碎屑形成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使用12号侧孔针头和斜面针头穿刺胶塞加药碎屑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号侧孔针头加药形成胶塞碎屑组间比较情况,经统计学分析,χ2=0.3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号斜面针头加药形成胶塞碎屑组间比较情况,经统计学分析,χ2=0.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针头向左穿刺胶塞碎屑形成率最高。结论采用12号斜面针头加药,最好避免针头向左,它可以减少穿刺胶塞时碎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皮下注射法在以往教科书中均要求: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图1)。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图2)迅速刺入针头的2/3,放开左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 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7.
王楠 《现代护理》2006,12(25):2419-2419
低分子肝素钙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的血管较为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常易引起皮下出血、淤血、硬结、注射部位发红、皮肤瘙痒等,给患者心理上造成紧张,引起误解,不利患者的康复。对此,我们进行了改进。1方法1.1部位要选择脐周左右两侧,可能与左右两侧比上下的神经分布相对要少,可以减轻疼痛有关。1.2每次的注射点相距2 cm以上。1.3注射前应用无菌干棉签擦干针头及针梗上的药液,以免在进针过程中药液被带入表皮和真皮,导致局部出血。1.4注射角度按传统方法,进针时嘱患者深吸气,腹部膨隆,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进一步绷紧皮肤,快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行老年患者手背浅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和改变针尖斜面及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由方法2选择在我单位接受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2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每例各观察10次,观察组采用非握拳法,同时针尖斜面略向左,以皮肤约450角进针。对照组采用握拳法,针头根据教科书与皮肤约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的疼痛程度及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无痛或微痛占74.3名。穿刺失败率占重1.3名,对照组无痛或微痛占4.3%,穿刺失败率占4.1%,两组数据用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优干对照组。结论:针对老年患者静脉特点静脉穿刺时采用非握拳法,进针时改变针尖斜面及进针角度可减轻穿刺时疼痛和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临床在进行皮内注射时,常用方法是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待干后取出注射器抽吸药液,排尽空气,一手由远心端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固定注射器,注入药液0.1 ml.但是小儿不配合或老年皮肤松弛的患者,注射时易造成针头刺入太深,药液注入皮下,直接影响反应的观察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插管时避免橡皮塞碎屑堵塞针头的方法。方法 :将 6 0 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 3组 :1组 :2 0 0例。采用传统垂直进针方法即针头与瓶塞角度成 90°进针 ;2组 :2 0 0例。采用斜角进针方法即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角度成 70°~ 75°进针 ;3组 :2 0 0例。采用改进的进针方法即采用斜角进针。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角度成70°~ 75°进针 ,进针同时辅以将针头斜面推向背面。结果 :1组的阻塞率明显高于 3组 (P <0 .0 0 5 ) ;2组的阻塞率明显高于 3组 (P <0 .0 5 )。结论 :改进的进针方法明显优于传统进针方法及斜角进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