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密切关注的具有抗白念珠菌感染作用的细胞因子,它能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分化发育成单核巨噬细胞,并增强巨噬细胞粘附蚕噬白念珠菌的能力。实验室及临床Ⅰ/Ⅱ期研究表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抗白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小鼠重组γ-干扰素(rmuIFN-γ)和小鼠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uGM-CSF)对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调节.方法: 分别将不同浓度的rmuIFN-γ、rmuGM-CSF与小鼠腹腔渗出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天,然后测定巨噬细胞的抗白念珠菌活性.结果: 两种细胞因子都有增强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作用,rmuGM-CSF对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增强效应强于rmuIFN-γ(其抑菌率分别为44.49%、35.77%,P<0.01).结论: IFN-γ与GM-CSF均有增强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活性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细胞因子与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在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影响上述因子分泌的菌体成分和其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宿主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机制以及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与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在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影响上述因子分泌的菌体成分和其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宿主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机制以及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 体内实验:制备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用不同剂量伊曲康唑单独或与rhGM-CSF联合应用于感染小鼠,观测其28d内的存活情况。体外实验:分离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将其与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及伊曲康唑加rhGM-CSF与白念珠菌共同培养,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判定伊曲康唑单独或与rhGM-CSF联合应用的抗白念珠菌效果。结果 伊曲康唑1.0mg/kg与rhGM-CSF25μg/kg联合应用能显著延长小鼠28d内的存活期,效果与单用伊曲康唑2.5mg/kg相等,而rhGM-CSF25μg/kg与伊曲康唑5mg/kg联合应用时效果相当于单用伊曲康唑10mg/kg。体外实验亦显示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用能减少白念珠菌数量。结论 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抗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多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在白念珠菌感染中,存在有保护性抗体免疫。现就抗体免疫在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地位、抗体免疫的保护作用、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抗体免疫的保护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Dectin-1单克隆抗体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中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设置处理组(抗Dectin-1单克隆抗体组)、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别给予灭活或活的白念珠菌刺激。②刺激1h,3h,6h,8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分泌的TNF-α水平,③刺激6h后Griess法检测各组产生NO的水平。结果①刺激1h后抗体浓度为20μg/mL处理组分泌的TNF-α水平(79.82±11.74pg/mL)低于阴性对照组(105.15±12.36pg/mL)(P<0.05),3h,6h,8h后各浓度处理组TNF-α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1),且呈浓度依赖性;②6h后各浓度处理组NO水平(61.24±8.85μmol/L,45.36±3.92μmol/L,36.37±2.58μmol/L)均低于阴性对照组(87.65±9.17μmol/L)(P<0.05)。结论抗Dectin-1单克隆抗体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NO中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在白念珠菌感染中,存在有保护性抗体免疫。现就抗体免疫在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地位,抗体免疫的保护作用,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抗体免疫的保护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唑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近年来,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比例不断升高。针对这一趋势,不少学者提出了新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或合成特异性抗耐药的新药,并进行了大量的白念珠菌抗耐药或逆转耐药的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本文就近年来抗白念珠菌唑类耐药体外实验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更优化的抗耐药方案和临床治疗耐药白念珠菌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白念珠菌单克隆抗体在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动物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抗白念珠菌单抗,观察单抗对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存活时间,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组织中菌落形成单位的影响。结果 制备出3株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1B5、3E8、4C7;1B5、3E8两株单抗能显著延长致死量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存活时间,减少感染小鼠主要脏器组织中白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减轻组织病理改变;1B5单抗能识别白念珠菌胞壁外膜上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000抗原;并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孢子对人颊粘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结论 1B5、3E8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抗白念珠孢子对人颊粘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结论 1B5、3E8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抗白念珠菌单抗;其中1B5是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上相对分子质量为32000的抗原的单抗;1B5单抗可通过抑制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该菌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11.
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黏附于宿主上皮是其在宿主中形成集落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也是其具有强致病性的标志,因此,抑制其黏附和生长是防治念珠菌病的有效途径。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of egg yolk,IgY)是白念珠菌免疫产蛋母鸡后从鸡蛋中提取的一种卵黄抗体,能与白念珠菌特异性结合。为此,笔者通过黏附试验观察了IgY对白念珠菌黏附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的影响,并观察IgY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为23kD的糖蛋白,是集落刺激因子的一种。体外试验表明,该因子能刺激多潜能骨髓干细胞生长,体内试验显示它能增加循环颗粒细 胞、原核细胞的数目,能使骨髓功能不全者的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升高,临床已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求Toll样受体 4(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 64 .7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一氧化氮 (NO)中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培养RAW 2 64 .7,设置处理组 (抗TLR4单克隆抗体组 )、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 ,分别给予白念珠菌刺激。②刺激 1h ,3h ,6h ,8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分泌的TNF α水平。③刺激 6h后Griess法检测各组产生NO的水平。结果 ①刺激 1h后抗体浓度为 2 0 μg/ml处理组分泌的TNF α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 (P <0 .0 5 ) ,3h ,6h ,8h后各浓度处理组TNF α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P均 <0 .0 1) ,且呈浓度依赖性 ;② 6h后各浓度处理组NO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LR4在白念珠菌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 α中发挥作用 ,而对NO释放没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α(TNF)是活化的单个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发挥细胞间信息传递作用的肽,除了在抗寄生物感染、抗肿瘤方面有作用外,亦于各类炎症过程中发挥各种效应。如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活化中性粒细胞;增加细胞表面MHC Ⅰ类抗原的表达;刺激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及 IL-1的产生;诱发实验动物的休克、发热、恶病质、贫血、炎症等。有报告,小鼠自身免疫狼疮性肾炎中 TNF的产生能力紊乱,血中 TNF 水平降低,经用重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耐药性白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应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治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结果联合用药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单用药组明显延长(P<0.05),肾组织真菌计数显示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用药组(P<0.05)。结论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疗法可增强抗白念珠菌效能,具有临床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究1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颈部淋巴结炎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及抗真菌免疫功能。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筛查患者及父母真菌病易感基因,提取患者及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及中性粒细胞,与白念珠菌进行体外共培养,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患者PBMC中胱天蛋白募集域蛋白9(CARD9)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1β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分泌水平,菌落计数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处理后白念珠菌存活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患者CARD9基因存在2号外显子c.68C>A(p.S23X)和6号外显子c.820dupG(p.D274Gfs*61)复合杂合突变,两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Western印迹显示,健康对照组PBMC中CARD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41 ± 0.07,而患者表达缺如。热灭活白念珠菌孢子刺激后,患者PBMC的TNF-α、IL-6、IL-17A、IL-1β和GM-CSF分泌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01)。体外培养30、120 min时,与患者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的白念珠菌存活率(78.00%、74.00%)均高于健康对照(70.91% ± 1.75%、34.55% ± 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3、6.988,P <0.05)。结论 1例复发性念珠菌颈部淋巴结炎患者CARD9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导致CARD9蛋白表达缺如,该患者存在抗白念珠菌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测白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的方法,观察人类肿瘤坏死因子(Hu-TNF和重组人类 干扰素(rHu-IFN- )对人嗜中性粒细胞(PMN)抗白念珠菌活性的调节。发现Hu-TNF和rHu-IFN- 本身不能直接影响白念珠菌生长,但能增强人PMN抗白念珠菌生长的活性,这种作用的强弱与其预培养时间有关;此外这两种细胞因子具有协同增强PMN抗白念珠菌活性的作用。这对于增强免疫损伤患者抵抗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内信号分子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105、106 CFU/ml 灭活白念珠菌及阳性刺激物脂多糖刺激 THP-1细胞1、3、6 h 后 TNF-α mRNA 表达水平变化。40μg/L 地塞米松预先与 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 后,再用106 CFU/ml 白念珠菌、脂多糖刺激6 h 后检测TNF-α mRNA 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念珠菌刺激 THP-1细胞24 h 后 TNF-α分泌量。免疫印迹法分析白念珠菌体外作用 THP-1细胞30 min、1 h 后 p38MAPK 和磷酸化 p38MAPK 的水平。结果105 CFU/ml 白念珠菌、106 CFU/ml 白念珠菌、脂多糖刺激 THP-1细胞组以及空白对照组 TNF-α mRNA 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0.98,P <0.001);白念珠菌刺激1、3、6 h 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701.680,P <0.001),随培养时间延长,THP-1细胞 TNF-α mRNA 水平增高,呈时间依赖效应。106 CFU/ml 白念珠菌刺激 THP-1细胞后24 h,TNF-α蛋白水平(6385.70±533.99 ng/L)较空白对照组(147.10±0.53 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06 CFU/ml 白念珠菌作用于 THP-1细胞30、60 min 后磷酸化 p38MAPK 蛋白水平也明显升高。40μg/L地塞米松预先与 THP-1细胞共培养30 min 后,再以106 CFU/ml 白念珠菌刺激6 h 后 TNF-α mRNA 表达水平(3.77±0.62)较未用地塞米松组(208.50±10.50)明显降低,地塞米松可阻断白念珠菌上调 TNF-α mRNA 水平。结论人 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激活信号分子 p38MAPK 并分泌 TNF-α,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抗白念珠菌感染特异性免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机体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观察过继免疫T淋巴细胞、抗体和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抵抗腹腔白念珠菌感染情况。结果 过继上述 3种免疫成分的小鼠的腹腔、脾脏和肾脏的白念珠菌菌落数均少于没有过继免疫的小鼠 (P <0 .0 5 ) ;过继免疫T淋巴细胞组的小鼠腹腔菌落数少于免疫抗体小鼠 (P <0 .0 5 ) ;过继免疫抗体 +吞噬细胞组的小鼠肾脏白念珠菌菌落数明显少于单纯过继免疫吞噬细胞组的小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 7)。结论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都参与机体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 ;在抗白念珠菌局部感染中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 ;体液免疫参与阻止白念珠菌血液播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aCaT细胞在人类疱疹病毒-2(HSV-2)刺激前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以VERO细胞进行HSV-2扩增,采用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HSV-2感染HaCaT细胞前及感染后24h、48h、72h时GCSF和GMCSF的表达量。结果HaCaT细胞可自分泌GCSF和GMCSF;HSV-2感染后24h,HaCaT细胞表达GCSF及GMCSF的水平增高,72h时又明显上升,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aCaT细胞可以自发表达GCSF和GMCSF;HSV-2刺激对HaCaT细胞表达GCSF和GMCSF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