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制川乌配伍白芍的增效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小鼠二甲苯耳壳肿胀的关节炎模型,以中医风寒湿痹证模型检测炎性因子(PGE_2)、一氧化氮(NO)等指标,以揭示制川乌配伍白芍增效作用机理。结果:制川乌配伍白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抑制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现象,也能提高大鼠血浆中PGE_2、血清中NO的含量。结论:制川乌和白芍配伍有一定的抗炎增效作用,其抗炎机理可能与调节血浆中PGE_2和血清中NO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川乌与白芍配伍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川乌配伍白芍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检测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 (DTH)、大鼠免疫变态反应性炎症、单核巨噬细胞 (MΦ)吞噬功能和特异性抗体生成等。结果与结论 :在本文实验条件下 ,乌芍配伍对细胞免疫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既可显著抑制正常和免疫增高小鼠DTH ,明显抑制大鼠佐剂继发性关节炎 ,又能明显提高免疫低下的小鼠MΦ吞噬功能。与之相比 ,各单味药的调节作用较弱。根据风湿痹证免疫调节紊乱的病理机理 ,本文结果可能是临床应用乌芍配伍治疗风湿痹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乌头类中药痹证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该文以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为例,挖掘其传统痹证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与依据。检索东汉至清朝20余部医学、药学及综合类典籍,获得乌头类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1 106首,运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对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附子应用比例约为60.76%,明显高于川乌、草乌,乌头类中药叠加应用占17.63%。70.34%处方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证,还可见肝肾两虚型、痰瘀痹阻型、风湿热痹型。在剂量明确的处方中,80%附子用量在0.29~2.14 g·d~(-1),乌头(川乌、草乌)用量0.14~1.01 g·d~(-1)。且受证型分类、剂型、炮制等影响,乌头类中药在风寒湿痹证分类中用量最高,汤剂、酒剂用量明显高于丸、散剂型,93.11%处方使用炮制品入药,制品剂量高于生品。临床应用中,川乌、草乌多与防风、甘草、没药、麻黄等配伍,附子与肉桂、牛膝、防风、川芎等同用,共奏祛风除湿、止痹痛之功。乌头类中药广泛应用于痹证的治疗,起到除痹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川乌与白芍 (以下简称乌芍 )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方法 :川乌、白芍不同比例水煎液通过灌胃给药 ,应用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原发性、继发性预防和治疗 3种实验模型 ,观察配伍前后对大鼠原发性、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乌芍配伍前后对原发性关节炎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继发性关节炎 ,白芍和乌芍配伍组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川乌的作用较弱 ,川乌、白芍各药单用无显著治疗作用 ,各配伍组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结论 :乌芍配伍后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单味药 ,表现出明显的配伍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冮顺奎治疗痹证的经验及常用药对,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借鉴。方法:收集冮顺奎治疗痹证的病案,整理、归纳、总结其治疗痹证的常用药对。结果:冮顺奎治疗痹证的常用药对有防风-羌活、麻黄-炙川乌、茯苓-白术、枳实-白术、秦艽-车前子、桂枝-白芍、柴胡-黄芩等。结论:冮顺奎巧用药对治疗痹证经验独到,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淑慧  丁吉善  陈丽平 《新中医》2019,51(11):35-39
目的:探讨治疗痹证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治疗痹证、科研人员研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2015版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运用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成药42种,涉及药物150味,用药总频次468次;提取证素10个,前3位分别是湿、风、寒;药物按功效归为18类,祛风湿药最多,其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频次≥5的高频药物共30味,前10位分别是牛膝、当归、防风、甘草、独活、木瓜、苍术、川乌、川芎、桂枝;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联药对23组,三联药对55组,其中核心药对4组,分别是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术+羌活+防风、茯苓+秦艽+防风;聚类分析得到有意义的聚类组7组,体现了补虚+祛风湿、解表+益气活血、解表+祛风湿、清热祛湿+通络、祛风湿+补虚+活血的配伍特点。结论:《中国药典》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以治疗风寒湿痹为主,针对风湿热痹的中成药较少;临床治疗多以祛风湿、补虚、活血为基本治则,兼以解表、清热、利水进行配伍组方。  相似文献   

7.
论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秦林  彭欣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112-114
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此,历代医家在选药、组方与配伍等方面多有论述。笔者系统总结分析了历代治疗痹证的方药性能以及所治病证特点,认为中药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具有普遍意义,是治痹方中的特殊配伍形式。1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古今应用治痹方中的寒热配伍形式,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创制的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及麻杏石甘汤等系列方剂之中。其后,历代医家在上述诸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如宋朝....  相似文献   

8.
川乌与防己配伍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方法:将家兔、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防己组,川乌-防己(1:1)配伍组,川乌-防己(1:2)配伍组,利用化学刺激,热刺激,电刺激3种刺激方法,加上扭体实验造成4种实验性疼痛模型,观察川乌,防己配伍前后对家兔,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在3h之内各给药组均显示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川乌-防己配伍组和川乌组作用川乌-防己配伍组镇痛作用继续增强  相似文献   

9.
乌头汤治疗以肢体经络疼痛为主要证候的寒湿痹证,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乌头汤方中诸药共奏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效,其中川乌白芍、芍药炙甘草以及川乌麻黄这三个经典的药对配伍,不仅能提高乌头汤的抗炎镇痛作用,而且能够减少乌头的毒性,使乌头汤可以更好的发挥疗效,在临床的使用范围也更加的广泛,但现今对乌头汤的研究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以后还能对其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其方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明道  杨钦河 《新中医》2005,37(9):48-49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用治疗风湿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7例风湿痹证患者采用内服中药灵仙痹痛汤(由威灵仙、木瓜、白芍、制附子、羌活、独活、延胡索、乌梢蛇、当归、制川乌、黄芪、鸡血藤、炙甘草等组成)加减,外用中药乌夏洗浴方(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白芷、羌活、苍术、桂枝、附子、川芎、细辛、红花、樟脑、白酒等组成)浸洗或湿敷患处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9例,好转2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25%。结论:中药内外合用治疗风湿痹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痹证"一名最早出现在《素问·痹论》,仲景在继承《内经》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针对"痹证"治疗的理、法、方、药。创立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等一系列疗效确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的有效方药。其中桂枝一药对"痹证"的治疗配伍应用,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配伍治疗痹症的证治规律,对临床更好的配伍桂枝治疗痹症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使用川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运用川乌30~60g,治疗阴寒内盛的胃脘痛,寒邪偏盛的痹证(坐骨神经痛),经320例观察,效果较好。在治疗中连续大剂量应用,时间长达二个月,未发现一例中毒。说明川乌剂量在30~60g之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中药实验方剂学研究文献分析(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4 对药配伍对其药理作用的影响 秦氏等[77]采用正常、升高和低下3种不同的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模型,系统地观察了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其水提液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g/(kg·d)、连续灌胃给药5d的实验剂量条件下,川乌与防己配伍对3种DTH模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而且表现为二药配伍的增效结果。李氏等[78]观察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镇痛作用的变化。作者将家兔、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防己组、川乌-防己(1∶1)配伍组、川乌-防己(1∶2)配伍组,利用化学刺激、热刺…  相似文献   

14.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峰  宋兆辉  张兰兰  周水平  冯锋 《中草药》2012,43(6):1101-1104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15.
仲景治疗痹证药对运用严谨而不失灵活,有规律可循,值得效法实践及推广应用。就仲景治疗痹证的药对配伍从辛温逐寒、清温相济、散收开合及酸甘化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进一步探讨协同增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川乌配伍防己对大、小鼠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乌及川乌配伍防己对炎症因子和自由基的作用。方法:制备川乌、防己单味及合用水煎液,采用大、小鼠炎症模型,观察 SOD 及 LPO 含量的变化。结果:川乌配伍防己能增强各单味药尤其是川鸟的抗炎作用,降低炎症过程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症介质 PGE_2的含量;减少川乌所致升高的血浆及肝组织 LPO 含量。结论:以上抑制炎症因子和清除自由基的结果,可能是川乌与防己配伍能增强单味药尤其是川乌抗炎祛风湿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川乌配伍白芍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目的 :研究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动物实验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制备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水煎液 ,采用小鼠热板、扭体疼痛和家兔K+ 致痛、齿髓致痛等疼痛实验模型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 :两药配伍可使各单味药的镇痛作用明显增强 ,镇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增效的持续强度与配伍剂量、比例有关。尤其是配伍组减少川乌用量后镇痛效果仍强于或等于单味川乌组 ,从而证实了此药对增效减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川乌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药用历史悠久,药用价值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高血压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川乌作为一味著名有毒中药,其主要药效和毒性成分皆为生物碱类成分,在发挥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效同时,也可导致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因此,临床使用时常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与白芍、防己等药味配伍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对"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的认知有了新的认识,发现部分与川乌相反的中药配伍使用后并无明显毒副作用,甚至表现出相反相成的作用。该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川乌的相关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配伍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化学成分与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及毒性的关系进行描绘,以期为川乌进一步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对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制川乌单煎相比,配伍黑豆、防风的乌头汤与原乌头汤中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由1 338.86 μg分别降至349.26,402.18 μg,制川乌配伍防风则降低至680.01 μg,制川乌配伍黑豆则降至667.59 μg。 结论: 乌头汤配伍防风、黑豆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碱含量,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杨阳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69-70
目的 研究麝香镇痛膏中红茴香根对于生川乌的减毒作用.方法 以生川乌与红茴香根按照麝香镇痛膏中配伍比例(1:4)配伍.并对配伍前后的水煎液分别经小鼠灌胃给药.观察7 d内小鼠的毒性症状和死亡情况.结果 生川乌LD50为159.73g/kg,生川乌与茴香根(1:4)配伍后的LD50为213.99g/kg,配伍前后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