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估α1受体阻滞剂对7 mm以下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辅助药物排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纳入研究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接受黄体酮肌肉注射20 mg/d,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00 mg/d,肾石通丸4.0 g/d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0.4 mg/d治疗。每周随访一次,到结石排出为止共持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结石排出率、排出时间、肾绞痛的缓解率、需要住院观察的病例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结石直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排石率为50%(31/62),B组排石率显著高于A组[54.84%(17/31)vs.45.16%(14/31)],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结石平均排出时间为(11±4.2)d,A组为(15±3.4)d,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肾绞痛缓解率为77.42%(24/31),A组为58.06%(18/31),两组在肾绞痛的缓解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因出现尿路感染、肾绞痛加剧、肾积水加重等情况而住院进一步治疗的人数上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为8例,占25.81%(8/31),B组为3例,占9.68%(3/31)。结论α受体阻滞剂能有效辅助药物排石,提高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排石率,缩短排石时间,减轻肾绞痛症状及发作次数,降低住院率。  相似文献   

2.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其中输尿管下段结石占70%,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应用α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均为一周内新发结石,经B超,尿路x线平片(KUB)和(或者)静脉肾盂造影(IVP)证实。  相似文献   

3.
泌尿系结石(urolithiasis,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约1%~5%,治疗后复发率也很高,10年约为50%。尿石症的好发年龄在20~50岁,男女比例约为3:1;家族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20世纪后期以来,其治疗方法有了突破性进展。输尿管结石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激素或非甾体类抗炎为治疗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小剂量强的松、萘普生治疗的同时或症状改善后予甲氨蝶呤10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在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和关节肿痛消失后,激素开始减量,在3-6个月减完停药;对激素依赖型用至1年,同时停用萘普生,续用甲氨蝶呤1-3年。结果:9例中8例在用药期间病情稳定,无反复,1例因出院后未坚持治疗而复发。现有5例已停药1-2年,无复发,2例激素在减量,2例在单用氨甲蝶呤治疗。随访9例,治疗时间每月复查1次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肝功能,均未发现异常,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本治疗方法用药剂量小,间隔时间长,安全有效,同时小儿对甲氨蝶呤耐受性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辅助排石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行ESWL治疗后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另一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增加坦索罗辛0.4mg/d,观察时间为2周。结果在观察时间内对照组排石率(63.3%)明显低于治疗组(86.7%),对照组肾绞痛发生率(26.7%)明显高于治疗组(6.7%),两组比较两个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减少肾绞痛的发生几率,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辅助排石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急性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效果及特点.方法 分析2007年6月~2010年6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行急诊内镜止血的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镜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急诊胃镜下止血均取得成功,其中单用止血夹止血12例,单用局部黏膜下注射止血9例,止血夹与黏膜下注射联合止血4例,氩气凝固止血39例.结论 内镜是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操作中需依据这一特殊类型患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李玉华  李进禧 《新医学》1991,22(2):86-88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对减少高血压并发症,例如脑血管意外、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脏病变是有效的,但是未能降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某些降压药物治疗中的危险因素往往超过本身治疗的价值,尤其是与冠心病相关的因素。高血压病阶梯疗法中第一梯级药物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在长程治疗中能引起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的升高。所以从抗高血压治疗的整体策略来说,合理的降压治疗应该减低冠心病的所有危险因素。由于降低体循环的血管阻力(SVR),纠正高血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NSAIDs相关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08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208例和中青年组(<65岁)100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应用NSAIDs以阿司匹林为主,占55.8% (116/208),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37.0% (37/100) (x2 =9.517,P<0.05);其血液常规及凝血常规指标与中青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服用NASIDs药物后近期出血率[21.2% (44/208)]低于中青年组[63.0% (6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2.161,P<0.05).老年组及中青年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溃疡病史及Hp感染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老年人NSAIDs相关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与青年患者不同,需予以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肿瘤作用 ,并得到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的证实。本文重点介绍NSAID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侵袭 ,转移及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患者64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化性溃疡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年龄构成、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60岁老人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要症状;且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位于胃窦部大弯侧。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抗肿瘤作用已得到动物实验、临床及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其拮抗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产生这些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新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4):661-662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18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进行分组治疗,1组为对照组86例,U组为治疗组94例。两组均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服用左氧氟沙星0.2,2次1日,治疗组加用盐酸坦索罗辛0.2,2次/日,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结石排出率为72.3%(68/94),对照组结石排出率为31.3%(27/86);两组比较排石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排石时间治疗组为(6±2)d,对照组为(15±3)d,2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排石率。  相似文献   

13.
对收治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后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20例)和青中年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内镜特征、血红蛋白量、Hp感染等老年组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症状就诊,服用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青中年组则主要以黑便就诊,服用的主要药物为布洛芬,老年组伴随腹痛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青中年组(P0.05)。胃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大多数的损伤部位为胃。老年组Hp阳性检出率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重度贫血率(35%)明显高于青中年组(20%)。老年组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明显多于青中年组(P0.05)。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以呕血和黑便为主,大多数患者伴随有腹痛,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高,贫血程度严重,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进行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仅次于抗生素产量的第二类药物。而相伴随的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报导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增加胃肠粘膜糜烂、溃疡的发病率,并有引起胃肠道出血及穿孔的可能。我们自2001年4月——2002年3月连续观察109例内镜下胃肠粘膜损伤病例,结合用药情况,回顾分析NSAIDS与胃肠损伤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生成而起到抗炎、解热、镇痛、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然而,NSAIDs在为广大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尤以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本文就NSAIDs相关性胃肠道损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BIOSIS和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3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1~2006.9)及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系统收集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提取资料,合并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9.0完成定量资料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521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坦索罗辛组比仅使用饮水和镇痛药的保守疗法结石排出率高[RR1.50,95%CI(1.20,1.87)],缩短排石时间[SMD–1.29,95%CI(–2.27,–0.31)],并降低后期ESWL或输尿管镜治疗率[RR0.40,95%CI(0.2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坦索罗辛/地夫可特联用组比保守疗法排石率高[RR1.59,95%CI(1.31,1.93)],缩短排石时间[SMD–0.8,95%CI(–1.18,–0.42)],明显减少后期ESWL或输尿管镜治疗率[RR0.13,95%CI(0.0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坦索罗辛与地夫可特联用组与单用地夫可特组在结石排出率方面没有差异[RR1.31,95%CI(0.78,2.23),P=0.31],但能明显减少镇痛药剂量[SMD15.20,95%CI(14.98,15.52)]和后期输尿管镜治疗率[RR0.09,95%CI(0.0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坦索罗辛与地夫可特联用组比硝苯地平与地夫可特联用组结石排出率高[RR1.20,95%CI(1.07,1.35),P=0.002],而排石时间[SMD–1.34,95%CI(–3.47,0.79)]和后期ESWL或输尿管镜治疗率[RR0.34,95%CI(0.05,2.22)]无差异(P>0.05)。⑤以坦索罗辛为主的干预组和保守疗法在药物副作用方面没有差异(P均>0.05)。结论目前的证据支持: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和膀胱壁间段结石具有较高的促排石率,能缩短排石时间和降低后期侵入性治疗率。0.4mg/d坦索罗辛对下段输尿管结石治疗安全有效。有限证据支持坦索罗辛与地夫可特联用有助于提高排石率,但需要大样本的研究结果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骨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骨关节炎急性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应用半导体激光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骨关节炎评估量表(WOMAC)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2周、第3周、第6周实验组VAS评分、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比单纯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骨关节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导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因NSAID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致胃肠道黏膜损害常见;老年患者好发;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不甚一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性病变为主;内科保守治疗即可愈合;住院日较短。结论 NSAID是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NSAID的认识,正确使用,有助于减少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20.
俞同炳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97-1098
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是泌尿外科最常见急诊。由于输尿管越靠近远端的生理狭窄越明显,70%的输尿管结石位于盆腔,即输尿管下段结石。本科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对门、急诊15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治疗,观察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辅助排石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