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高秋莲  郝峥 《临床医药实践》2009,(1Z):1241-1242
<正>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结核病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临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发病率报道较高。本研究总结了我科2003年至2007年住院治疗的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46例,以分析和总结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丁虹  陆忠华  黄利华  陈卫 《药品评价》2007,4(6):408-40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临床分型以及治疗预后作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30.0%),中药或中草药(25.7%),抗风湿药及解热镇痛药(5.7%),药物发生的时间大多在1~8w,同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特异性体质有关。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其次是胆汁淤积和混合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住院病人抗结核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总结合理的应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1日~2011年2月20日收治的190例初复治结核住院病人中,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49例病人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其中27例患者肝功能2周内恢复正常,18例2到4周恢复正常,4例4到6周恢复正常,最终全部恢复正常,未中断抗结核治疗。结论:结核药物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并根据肝损害程度和临床症状,个体化治疗、及时处理可以使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抗结核化疗药物致药物性肝病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58例抗结核化疗致药物性肝病患者及时进行抗结核药物调整或停止抗结核化疗,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支持疗法及各方面护理措施落实.结果 与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因素与药物的种类、持续用药时间及病人的个体差异有关,出现肝损害后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治疗及全方位护理是治愈药物性肝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又称为药物性肝病.现对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肝损害原因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病的护理对策。方法68例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病患者均经CT检查和检验科检查确诊,总结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68例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病患者中,治愈51例,好转10例,无效4例,转院2例,1例患者由于肺部疾病伴随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给予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病患者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2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8周。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人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翠芬  李净  华来庆  熊林平 《江苏医药》2004,30(12):949-950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是抗结核药,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复杂。本通过分析262例经抗结核治疗的住院结核病例,探索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8周。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2.
高危人群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俊  许金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396-3397
目的:探讨高危人群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结核科抗结核治疗94例存在高危因素人群病人,统计两组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临床症状,肝损发生率及引起肝损的原因。结果:对照组(未干预)肝损发生率、程度和合并黄疸的例数、均较实验组(干预)升高,出现肝损与时间之间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而ALT120~200U/L的例数较对照组降低。两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高峰为4周以内,而引起肝损的3种药物的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长期饮酒者、HBV感染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这些高危因素人群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干预方案,可以减少肝损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及中成药(25.00%)、抗结核药(20.31%)所占比例最多;肝细胞型患者75例,胆汁淤滞型36例,混合型17例;128例患者发病时间,〈1周患者5例,1~5周患者11例,6~12周患者46例,13~19周患者35例,20~26周患者7例,27~33周患者15例,〉33周患者9例;115例患者预后良好,其余13例预后欠佳,其中12例发生重型肝炎,1例死亡。结论中草药及中成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主要药物,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以及所致的可疑药物,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6-2011年间收住院的54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中可疑药物以抗结核药居首位,占22.2%;解热镇痛药居第2位,为18.5%;中草药居第3位,占16.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38例,淤胆型肝损伤6例,混合型肝损伤9例。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中草药,特点为隐匿发病,及时发现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  相似文献   

15.
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5例初治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应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试验组218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mg治疗,对照组217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每日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450mg治疗。结果试验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4.1%)及HBsAg阳性病人肝损害发生率(8.0%)均较对照组(12.4%,33.3%)低(P<0.01,P<0.05)。试验组抗结核化疗中断率为2.3%,调整化疗方案率为1.4%;与对照组(6.9%,4.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结论双环醇片75mg?d-1可显著降低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凯西莱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凯西莱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作用。 方法  治疗组 4 5例患者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的情况下 ,给予凯西莱片剂 ,每次 0 .2 g ,每天 3次 ,口服 ,疗程 3个月 ;对照组不用凯西莱 ,停用抗结核药。两组所采用的基础治疗相同。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组经 3个月凯西莱治疗后 ,血清ALT、AST、TB下降非常明显 ,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1 ) ,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 凯西莱对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结论 血浆置换能提高药物性肝囊蝎患者的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害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红  魏宏  王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76-17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年龄、损肝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常见的有利福平(17.3%,28/162)、消渴丸(16.7%,27/162)、非诺贝特(9.9%,16/162)、白癣皮(8.6%,14/162)及环磷酰胺(7.4%,12/162)等;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等;治疗后158例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使用可能损肝的药物时应加强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usative drug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 275 cases diagnosed as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s according to Maria Criterion and hospitalized in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Each was determined by drug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41 cases,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liver biopsy. The proportion of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among all of the acute liver injuries was annually increased. The most common drugs which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ies wer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medicine (23.3%, 64/275 cases), antineoplastic (15.3%, 42/275), hormones and other immunosuppressant agents (13.8%, 38/275),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rugs (10.2%, 28/275), NSAIDs (8.7%, 24/275) respectively. Hepatocellular injury was the predominant type in these cases (132 cases, 48%). The princip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cluded nausea (54.8%), fatigue (50.2%), jaundice (35.6%). 27.9% 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 Most patients were cured with good prognosi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2%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某院消化内科病房40例药物性肝损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发生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每例患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使用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处理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将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45岁的中老年患者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0%;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共有25例,高达62.5%,其他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痛风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33例(82.50%)患者用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在5~90 d.39例患者从停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15 d,只有1例肝血管损伤型超过30 d.32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由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无法逆转,留下后遗症.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工作,协助医师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