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大剂量强的松治疗无效或复发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环孢素A和小剂量强的松治疗 ,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18例经过标准剂量 [1mg/ (kg·d) ]治疗 8~ 12周无好转或病情控制后半年内复发 >3次的患者 ,给以环孢素A (CsA)合用小剂量强的松治疗 ,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18例中治疗 6个月后 ,15例达到完全缓解( 83 3 % ) ,15个月后 17例达到完全缓解 ( 94 4% ) ,1例治疗 3个月后症状缓解 ,尿蛋白减轻 ,因肝功能损害而停用CsA ,肾病又复发 ( 5 6% )。结论 :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用CsA合用小剂量强的松进行联合治疗 ,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减少复发 ,减少大量激素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ds-DNA 抗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联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治疗前SLE患者及80例治疗后SLE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中抗ds-DNA抗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水平,评价它们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及对照组中的hs-CRP水平分别为16.0±3.98 mg/L,4.86±1.01 mg/L和1.6l±0.29 mg/L.hs-CRP水平的表达在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ds-DNA抗体阳性例效分别为71、26和2,阳性率分别88%、32.5%、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ds-DNA抗体对SLE疾病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结论 抗ds-DNA抗体对SLE疾病的诊断特异性高;抗ds-DNA抗体、hs-CRP的检测都可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评价,且hs-CRP方便检测且同时可以大批量检测,对于评价SLE的活动期更加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治疗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男性5例,女性4例,均为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反应停治疗起始剂量为100 mg/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最高达400 mg/d。结果:56%(5/9)的患者对治疗有效,其中2例为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进步,2例无效;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便秘、头晕、皮疹等副作用。结论: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免疫净化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SLE患者61例,其中28例给予免疫净化联合小剂量CTX冲击治疗,33例应用小剂量CTX冲击治疗,疗程1年。CTX每2周1次,每次400mg,连续3~6个月,之后每月1次,1次400mg;联合治疗组在给予CTX前均行免疫净化1~3次,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量糖皮质激素,疗程均为1年。监测患者症状,定期检测血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白蛋白、免疫球蛋白、C3、C4、ANA、抗ENA抗体及抗dsDNA抗体水平。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不同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小剂量CTX冲击治疗1年后患者SLEDAI评分由治疗前平均13.73分降至平均5.44分;免疫净化联合小剂量CTX冲击治疗1年后患者SLEDAI评分由治疗前平均14.37分降至平均5.17分,2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另外,治疗1年后小剂量CTX组和免疫净化联合小剂量CTX冲击治疗组抗ENA抗体分别转阴18.2%和42.9%,抗dsDNA抗体分别转阴39.4%和85.7%,2组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免疫净化联合小剂量CTX冲击治疗SLE的疗效优于小剂量CTX冲击治疗,且起效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反应停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自身前 -后对照研究设计方案。 14例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分别用MP方案 (马法兰 0 2mg/kg·日 ,强的松 1 0mg/kg·日 ,连续使用 4天为一疗程 )、VMCP方案 (长春新碱 2mg第一天静脉缓慢推注 ,环磷酰胺6 0 0mg/m2 第一天静脉滴注 ;马法兰 0 2mg/kg·日、强的松 1 0mg/kg·日连续服用 4天 )或VAD方案 (长春新碱0 5mg/天、阿霉素 10mg/天 ,缓慢静脉滴注 ,连续使用 4天 ;地塞米松 4 0mg/天 ,连续服用 4天 )治疗 ,作为对照。第二阶段 (复发难治阶段 )治疗即上述 14例患者再分别单用反应停 ,先从 2 0 0mg/天开始使用 ,一周后逐渐增加剂量至 6 0 0mg/天 ,连续使用 3到 6个月后作临床疗效评价。在使用反应停治疗前和治疗后 3月与 6月分别测定每一例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结果 :1例患者使用反应停后出现全身明显皮疹而停药。13例分别用MP方案、VMCP方案或 /和VAD方案治疗无效的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使用反应停治疗 3至 6个月后 ,2例获得部分缓解、 6例出现进步、 5例仍然无效 ,总有效率为 6 1 5 % ;如将退出治疗的一例视为无效 ,则总有效率为 5 7% (P <0 0 0 0 1)。 13例患者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房颤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73例均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慢性房颤复律后患者 ,排除甲亢所致房颤病例。服用胺碘酮组 4 2例 ,普罗帕酮组 31例。胺碘酮组服用胺碘酮 0 6 g/d ,逐渐减量 ,维持量 0 1g/d至每周 1 0 g/周 ;普罗帕酮组口服普罗帕酮 4 5 0~ 6 0 0mg/d ,维持治疗量为 15 0~ 30 0mg/d。两组病例均长期随访 ,比较两种药物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 ,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服药顺从性。结果 疗效 :胺碘酮组患者在 6个月、12个月及 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37、35及 32例 ,分别占该组例数的 88 1%、83 3%及 76 2 %。普罗帕酮组患者在 6个月、12个月及 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2 8、2 2及 17例 ,分别占该组例数的 90 3%、77 1%及 5 4 8%。副作用 :两组均见部分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 ,普罗帕酮组 2例因心衰而停药 ,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作为药物治疗手段 ,胺碘酮及普罗帕酮对于预防房颤复发均有良好的作用 ,但长期疗效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 ,并且副作用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筛查的抗核抗体(ANA)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的特异性ANA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SLE患者(SLE组)、80例其他风湿病患者(疾病对照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IIF、IBT检测血清中的ANA。结果 SLE组ANA阳性率(96.25%)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32.50%)和健康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荧光模式主要是颗粒型(43例,53.75%)、均质型(16例,20.00%)、胞浆颗粒型(14例,17.50%)。SLE组ANA的阳性率为97.5%,其中抗nRNP/Sm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ib-P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和ANA谱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异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MSCT)对难治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取相关供体(母亲)的骨髓,体外扩增,输注细胞数(MSC)≥1×106/kg。选择难治性SLE患者进行MSCT,比较移植前后临床表现的改善及实验室指标如24 h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ANA)、抗ds-DNA、血清补体C3、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像的变化,评价MSCT的疗效。结果2例女性难治性SLE患者在行MSCT后,随访3月。例1患者血清肌酐(Cr)、尿蛋白和ANA滴度下降,血红蛋白、补体C3和肾小球滤过率上升;例2患者血清白蛋白、补体C3上升,尿蛋白下降,高血压得到改善。2例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MSCT治疗难治性SLE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谱、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84例SLE患者及90例健康人血清自身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测定45例经4个月治疗后SLE患者的自身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84例SLE患者的抗dsDNA、抗Sm-D1、抗Ro/SS-A60、抗Ro/SS-A52、抗SSB、抗U1-SnRNP、抗Histon、抗Po 和抗Nucle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3.8%、84.8%、83.3%、61.9%、45.2%、42.9%、33.3%、30.9%和9.5%;SLE 患者免疫球蛋白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补体C3 、C4 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SLE患者治疗4个月后血清抗dsDNA、抗Sm-D1、抗Ro/SS-A60、抗Ro/SS-A52、抗SSB、抗U1-SnRNP、抗Histon、抗Po 和抗Nucle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5.6%、55.6%、88.9%、55.6%、55.6%、22.2%、22.2%、11.1%和33.3%.结论 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联合检测有助于SLE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范勤  严宝才 《临床医学》1999,19(11):42-44
目的:采用小剂量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15例,观察其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口服环孢霉素A按3~5mg/kg·d,分别于用药一周末和二周末以及用药后每月一次测定血环孢霉素A的浓度(用单克隆抗体法测定),适当调整剂量,维持血药浓度在100~200μg/ml之间,3个月后减为2.5mg/kg·d,维持用药9个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总疗程12个月。结果: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0%(12/15),平均起效时间15天(10~30天),其中对微小病变及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亦有一定疗效,随访1~2年,平均18个月,2例复发(2/15)占13.3%。副作用有血压偏高、高尿酸血症、轻度恶心呕吐厌食、轻度毛发增多、手抖动、齿龈肿胀,未出现肝肾毒性表现。结论:小剂量CsA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具有近期疗效好,副作用小,患者耐受良好,并发感染率低等优点,对于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疗效差或病人不能耐受、副作用大的病例临床值得应用。对于该药的远期疗效,副作用均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鸣  张源潮  孙红胜  杨清锐  潘正论 《新医学》2005,36(11):655-65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 antibody,AHA)、抗ds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NA antibody,dsDNA)、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抗核抗体和单独检测抗Sm抗体对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2例SLE患者和71例非SLE患者(包括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的抗核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抗Sm抗体、抗AHA抗体、抗dsDNA抗体及抗AnuA抗体.结果:①SLE组抗AHA抗体、抗dsDNA抗体、抗AnuA抗体、抗核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抗Sm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7%、55%、56%、94%比24%.在47例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12例(26%)抗AHA抗体阳性,25例(53%)抗dsDNA抗体阳性,26例(55%)抗AnuA抗体阳性,43例(91%)抗核抗体阳性.结论:①联合检测上述4种抗体,可弥补抗Sm抗体阴性时可能出现的漏诊;②若上述4种抗体联合检测有3种或4种抗体同时阳性时,应高度疑诊SLE.  相似文献   

12.
张浩宇  张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64-8364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对75例SLE患者、52例对照患者及21例正常人的AnuA、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AnuA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9.3%,特异性为96.2%;抗dsDNA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9.3%,特异性为96.2%。AnuA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7.3%,特异性为96.2%。结论 AnuA用于SLE的诊断敏感性明显好于抗dsDNA抗体;AnuA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SLE能提高阳性率,且特异性高,是诊断SLE较好的联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眶下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49例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眶下神经痛患者行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RS),以治疗后患者NRS=0或NRS降低50%以上为标准计算有效率,并记录卡马西平用量及副作用。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时有效率分别为67%、67%、65%、59%及51%。除8例(16%)患者脉冲射频术后出现短暂(1个月内)轻微麻木感外无其他严重副作用。结论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眶下神经痛患者安全、有效,有望成为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0例已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5例,干燥综合征(SS)12例,类风湿关节炎(RA)43例,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ANA、抗ds-DNA采用ELISA定量检测,抗E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IBT)。结果 ANA在SLE、SS、RA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6%、75.0%、27.9%,抗ds-DNA在SLE中的阳性率为68.9%。在45例SLE患者中,30例活动期组中的ANA和抗ds-DNA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ds-DNA、抗nRNP/Sm、抗Sm与SLE相关,抗SS-A、抗SS-B抗体与SS及SLE相关。上述抗体在RA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NA27.9%、抗ds-DNA7.0%、抗SS-A4.7%、抗SS-B4.7%、抗nRNP/Sm11.6%、抗Sm2.3%。健康对照组未检出抗ENA抗体谱,ANA和抗ds-DN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ANA、抗ds-DNA及抗ENA抗体谱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对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及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将50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免疫吸附治疗,并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抗核抗体滴度、抗ds-DNA抗体、Ig G及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达94.00%。结论:免疫吸附治疗SLE临床效果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辅以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预后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0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布特点,探讨抗核抗体谱的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欧蒙免疫印迹法对10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25例正常人血清做抗核抗体谱的检测,观察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布情况,以及诊断为SLE的患者中抗核抗体谱的联合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结果:103例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以SLE患者为多数,有56例,占54.3%,诊断为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性关节炎(R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则分别占11.7%,9.7%和9.7%。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中,多项ENA多肽抗体存在阳性表现,SSA抗体的阳性率最高可达到82.71%,其次为SSB抗体、Nukleosomen抗体、Histone抗体,分别占38.39%、34.95%、32.16%。结论:抗核抗体谱的检测能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提示性诊断作用。对SLE的诊断中,抗ds-DNA抗体与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进行联合诊断,能提高SLE血清学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Smith(Sm)抗体单项及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对68例SLE患者3、6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检测。结果68例SLE患者血清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5%、5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的特异性分别为98.2%、95.4%。二者联检对SLE诊断的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99.3%。结论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对SLE的检测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具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二者联检能提高对SLE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IgA肾病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虹  朱起之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9):1056-1058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31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按半定量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每个疗程为3个月,治疗最长14个月,分阶段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完全缓解7例(22.6%),部分缓解18例(58.1%),无效6例(19.4%),临床表现为单纯发作性血尿和镜下血尿,病理积分较少者疗效较好;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疗效较差。治疗中有4例出现与来氟米特有关的副作用。结论: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IgA肾病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轻微,值得进一步前瞻性和对照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反应停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并测定反应停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02/2006-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49~78岁。按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服用反应停,先从100mg/d(分为两次服)开始、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至400~600mg/d;对照组10例,服用康力龙6mg/d、强的松30mg/d及马法兰2.5mg/次(3次/周)。两组均需连续用药至少6个月,分别在用反应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分为基本缓解、部分缓解、进步和无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2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17%,χ2=87.36,P<0.001)。②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治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120.47±9.68),(99.87±10.43),(171.67±14.79)ng/L,P<0.05和0.01];对照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别[(162.49±11.23),(162.33±12.26),(164.35±12.74)ng/L,P>0.05]。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治疗组11例患者中,2例使用反应停后出现嗜睡、3例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5例有便秘现象,但都能耐受。结论:反应停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反应停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张素华  薛小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3):2838-2839,2841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SLE患者184例(SLE组),其他风湿病组162例,对照组98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水平,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3项实验室指标。结果 SLE组血清ANuA阳性率为73.9%,其他风湿病组为8.6%,对照组全部为阴性;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9%、90.67%,其敏感度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度明显高于ANA(P<0.05)。ANuA、抗ds-DNA和抗Sm抗体联合测定的敏感度为91.3%。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分别为56.7%、75.0%、80.8%。活动期ANu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ANuA在活动期的阳性率(90.0%)高于抗ds-DNA(61.3%)。SLE肾脏受累患者体内的AN-uA、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肾脏非受累者(P<0.05)。结论测定ANuA对于提高SLE的诊断率、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