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9):1036-103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之一是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特异性ds-DNA和其他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沉积于组织和器官,引起临床上多系统受累的表现。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PR),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增殖诱导配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殖诱导配体(APRIL)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同属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共享两个受体。BAFF能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和未成熟淋巴细胞的生存,诱导或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APRIL在SLE中作用却不清楚,研究结果甚至互相矛盾。本研究通过检测SLE患者血清APRIL水平,并同时检测与疾病活动有关的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C1q抗体,探讨其在SLE疾病活动和系统损害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袁媛  赵毅  刘毅 《西部医学》2017,29(7):1018-1022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临床表现复杂、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基本特征是自身抗原耐受性降低及自身抗体的产生。由于中性粒细胞死亡途径的改变,包括凋亡、继发坏死(SNECs)、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形成,凋亡细胞清除受损、含核DNA的NETs降解不全,继发坏死细胞(SNECs)释放出自身抗原。而修饰后的自身抗原经由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提呈给自身反应性B细胞,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突破和自身抗体产生。自身抗体和未被清除的细胞碎片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沉积在循环组织,合并机体清除IC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促炎因子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持续不断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本文就中性粒细胞凋亡形成、凋亡清除及清除受损在SLE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B淋巴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宗杰  何培根 《医学综述》2003,9(6):370-373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被看作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 ,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 ,患者突出表现为B淋巴细胞的高度活化而产生多种针对包括细胞核及各种核成分、细胞膜、细胞浆等各种自身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 ,尤其是抗DNA、抗SnRNPs抗体。研究显示 ,B细胞凋亡、B细胞共刺激信号及其传导、B细胞的表位播散 (epitopespreading)、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的信号传导、B细胞抗原提呈功能在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阐明SLE的发病机制是非…  相似文献   

5.
董红宇  刘峰 《吉林医学》2006,27(3):309-3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全身免疫异常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而致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其免疫异常的核心是多克隆B细胞的激活、自身抗体产生,B细胞异常被认为是SLE发病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自身抗体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的复杂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合物的聚集为特征.研究表明, SLE病人在严重的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亚群异常,B 细胞异常活跃,病人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本文对SLE病人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旨在探讨这些自身抗体在SLE发病和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家族(B-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 family, BAFF)在B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其过度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对BAFF及其受体研制相应的阻断剂,通过封闭BAFF分子的特异性免疫调控信号,拮抗其诱导的B淋巴细胞高度活化和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有望为SLE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是一种I型跨膜蛋白受体,可识别微生物上特定结构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宿主自身损伤细胞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在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大量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LRs)参与SLE的发病,MyD88(系大多数TLR信号一个关键的转接分子)缺陷狼疮鼠不发生自身免疫病。当TLR3、TLR7和TLR9信号在狼疮鼠同时被删除,其抗核抗体和狼疮症状都明显减轻。TLR7主要识别多种小分子抗病毒化合物如imiquimod,以及病毒单链RNA也参与狼疮活动,与SLE器官功能损害存在相关性。缺乏TLR7的MRL/lpr小鼠不产生抗RNA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淋巴细胞活化降低,血清IgG水平下降,狼疮症状有所改善。因此,研究TLRs信号通路在狼疮疾病中的作用机理,有望对防治狼疮疾病提供新的靶标。  相似文献   

1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产生的网状物,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NETs可从多方面直接及间接地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患者体内NETs生成过多或(和)清除障碍,而异常数量的NETs是SLE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的重要来源之一,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NETs不仅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过程,且与免疫调节有关,NETs可通过激活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性小体、刺激低密度粒细胞(LDG)、促进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合成高水平α-干扰素(IFN-α)等间接作用共同参与SLE的发病。对NETs的调节可能是SLE的潜在治疗途径之一。本文作者对NETs的形成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治疗方向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以往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的研究集中在核抗原的自身抗体即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上,但在过去10余年里,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细胞质抗原中,包括位于线粒体的抗体,位于高尔基体、中心体、核糖体、内体、蛋白酶体、溶酶体、外核体和GW小体的抗体。这些细胞质抗原定位于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多种功能。AID中发现抗细胞质抗原抗体阳性,但ANA却阴性,如60%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0%系统性硬皮病(SSc)、25%干燥综合征(SjS)等患者。这些ANA阴性的AID患者血液中确实表达针对细胞内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胞膜抗原和细胞质抗原如高尔基体、内体、溶酶体、蛋白酶体、GW体等。  相似文献   

12.
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显著临床特点之一是血清中出现多器官非特异性抗体,如ANA(抗核抗体1、抗ds-DNA、抗Sm抗体、抗SSA、抗PT抗体等。以ANA为主的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许多组织沉积,如肾小球、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关节等,可触发Ⅲ型超敏反应。造成广泛组织损伤,引起多种临床表现。生理条件下,一部分人体内也会出现少量的ANA和其他自身抗体,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中往往可以检测到多种直接针对细胞核抗原成分的高滴度自身抗体。这里仅谈一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是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第13位成员,因其显著的B细胞生长刺激作用而得名.此外还称:激发凋亡、核转录因子κB和氨基末端激酶的TNF类似物(TNF homologue that activates apoptosis,nuclear factor-κB,and c-jun NH2-terminal kinase,THANK),白细胞表达的TNF和凋亡相关的配体1 (TNF and apoptosis ligand-related leukocyteexpressed ligand 1,TALL 1),TNF家族的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on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 [1~4].BLyS的主要作用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抗体,其正常表达对维持依赖和不依赖T细胞抗原刺激的B细胞活化和增殖至关重要.BLyS的过度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病关系密切.本文就BLyS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以及BLyS拮抗剂应用于SLE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但抗Smith(Sm)抗体是SLE的标记性抗体。作者就Sm抗原的理化特性、生物学作用和抗Sm抗体的检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跨膜受体,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及一些上皮细胞,通过识别特异性配体来激活免疫反应。除外源性配体外,TLRs还可识别一些内源性分子,信号的过度活化则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了TLRs的种类及配体、相应的信号通路及功能调节,重点介绍了TLRs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最后探讨了TLR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缺陷和B细胞的高反应性。无论哪一方面的缺陷都会导致各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一、SLE的自身抗体的种类 1.抗核抗体(ANA)泛指一类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几乎所有活动性SLE都能查出ANAs。因此对于SLE,尤其是处于活动期,缺乏ANAs几乎可排除SLE。由于试验的误差,单独计数滴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多克隆B细胞的活化和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近年来有关细胞凋亡异常的报道较多,其中包括细胞凋亡的增加以及凋亡细胞的清除缺陷.有关凋亡清除缺陷的报道已经证实了在SLE中存在这一现象,并且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凋亡细胞清除缺陷的报道做一综述,包括凋亡细胞清除缺陷的形成,凋亡细胞清除缺陷的结果即核小体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抗Sm抗体是SLE的标志性抗体。并已成为美国风湿病协会(ARA)199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之一。在Sm抗原中能与抗Sm抗体发生反应的是SmB/B’和SmD,而SmE、[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中会出现高滴度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并且体内会形成能够引起全身多器官、系统破坏的免疫复合物.B细胞可以产生自身抗体并促进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在SLE患者体内,B细胞可产生狼疮的标志性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该抗体可以导致患者发病以及引起病情波动.患者持续的蛋白尿、疾病的活动性及血清中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与患者血中抗ds-DNA抗体分泌型B细胞的出现有关.本文就抗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分泌型B细胞对于SLE的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及两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