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吴鞠通以其温病学术成就而闻名于世,而吴氏在治疗杂病方面亦有精研,本文探讨了吴氏理虚思想。针对时弊,吴氏提出了“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力排丹溪之说,理虚处处顾护阳气,而顾护阳气又以胃气为中心。吴氏理五脏六腑之虚又从体用入手,各脏各腑用药各异。此外吴氏还将治疗外感温病的三焦辨证思想运用到理虚领域,倡导从三焦责损,补法各异。温病、杂病理法旁通,吴氏学术通灵宏丰,理虚之论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4.
吴塘首倡三焦学说,将其用于温病辨证施治,为温病理论与临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治疗温病时重视调整气机以达到邪除病愈的施治特点,并未引起诸医家的注意。本文试从《温病条辨》一书探讨吴塘在治疗温病过程中注意调整气机的学术特点。一、湿温为患调整三焦吴氏注重调整三焦气机以驱邪外出、邪除病愈的思想,在《温病条辨》一书中随处可见,而以文学论述最精辟却是湿温病。湿温病其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治病特色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忠 《吉林中医药》2000,20(6):9-10
清代吴鞠通,19岁时因其父病年余不起,矢志于医。深造学业既师承于叶氏,又远追于仲景,是我国医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温病大家。吴氏撰著《温病条辨》,斯书指点迷津如拨云见日,用药疗疾效若桴鼓,尤其临证治病更具特色。现就吴氏治病特色略述一二,舛谬差讹之处恭请同道赐教。l方药讲究煎服法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吴氏《温病条辨》[1]亦列为第一方,用于温病“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既可解表,又能和里。此处吴氏用桂枝汤治疗内热外寒之证,取桂枝汤辛温解肌得微汗而解寒热之邪。欲达此疗效,吴氏强调“煎法…  相似文献   

6.
温病最易耗伤人体阴津,法以驱邪与保津,而保津最重,诚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又救阴为法,吴氏擅通,其常以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总览《温病条辨》,吴氏甘寒之法居多,无论在病邪之初、末,还是在危机中,总不忘以麦冬、生地、玉竹甘寒之品竭保真阴,可谓"滋阴不厌频繁"。从吴氏甘寒法立足,探讨其于三焦中的临活变通,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正>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主要著作《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吴氏创立三焦辨证理论,制定了三焦治疗大法,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科杂病的辨治也颇具特色,融三焦辨证于杂病辨治之中,补前人理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内科杂病临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现将其论治内科病学术特色浅析如下。1痹证吴鞠通在论治痹证方面学术特点鲜明,他一方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被尊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然其学术成就非独外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且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可见端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造性地将“哕”证分属上焦肺、中焦脾胃、...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病学说的专书。由于立论和治则方药,都是明清以来的医家,特别是叶桂的临证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反复修订而成,所以至今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成为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温病学说所不可缺少的专著。现将其学术建树简述如下: 一、辨伤寒与温病之差异吴氏认为伤寒、温病有水火之异。寒病之原,原于水,温病之原,原于火。伤寒是寒邪,是水气,膀胱是水腑,寒邪先伤足太阳膀胱经,是以水病水。温病是温热,是火之气,肺者金之脏,温热先伤争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医案》运用经方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但他在学术上并不故步自封、偏执己见,尝谓:“学者能兼众人之长,以《内经》、《难经》、仲景为主,知用法而不仅于用方,参考百家,出于至诚之心,如天道浑似太和之气,庶不背于道矣。”吴氏临床经验丰富,《昊鞠通医案》是他一生临证的记录,兹择数端,以窥其效法仲景、博采众长之一斑。1 辨证确凿,直用经方吴氏认为,古方用意微奥,用古方必求立方之故。使用经方必须审证明理,以求方与证符,切忌不辨六经,盲目用药,曾曰:“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矣。”  相似文献   

11.
陈任枚(1870~1945年)是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南海县狮山乡人。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西关设医寓,曰“陈敬慎堂”,民国时期,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主讲温病学,撰写《温病学讲义》,被公认为二三十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篡质量最佳者之一。是书对岭南温病理论学说影响很大,并具有临证实践指导性,现整理研究如下。 1 详论温病之意义及性质 《温病学讲义》开篇即阐述温病之意义,解释“温”与“热”的概念。风寒热湿燥火,六气中无温字,故后世言温病者多以“温”混称为“瘟”,两者应有区别。陈任枚认为:盖温者火之用,暖之象也,其究及必归于热,而后乃至于杀人,所以古人称温病者,多曰温热,尤言寒曰寒凉,燥曰干燥也。温之与热,二而一,亦一而二者也,吾不能不为明了之判别,曰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而瘟者多有毒,酿成疬疫,震泽吴氏著《瘟疫论》,补偏救弊,风靡一时,然究非治温病之正法也。能治温病者仍称叶氏(叶天士)、吴氏(吴鞠通)、王氏(王孟英)。大抵学术之变迁沿革,必随自然之趋势,以适合其环境所需要,乃足以创造学说,而卓然自成一家,医学何独不然?明清以迄于今,研究温病之者日多,其方法亦日以精密,则此500余年中,为温病...  相似文献   

12.
陈任枚(1870~1945年)是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南海县狮山乡人。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西关设医寓,曰“陈敬慎堂”,民国时期,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主讲温病学,撰写《温病学讲义》,被公认为二三十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篡质量最佳者之一。是书对岭南温病理论学说影响很大,并具有临证实践指导性,现整理研究如下。 1 详论温病之意义及性质 《温病学讲义》开篇即阐述温病之意义,解释“温”与“热”的概念。风寒热湿燥火,六气中无温字,故后世言温病者多以“温”混称为“瘟”,两者应有区别。陈任枚认为:盖温者火之用,暖之象也,其究及必归于热,而后乃至于杀人,所以古人称温病者,多曰温热,尤言寒曰寒凉,燥曰干燥也。温之与热,二而一,亦一而二者也,吾不能不为明了之判别,曰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而瘟者多有毒,酿成疬疫,震泽吴氏著《瘟疫论》,补偏救弊,风靡一时,然究非治温病之正法也。能治温病者仍称叶氏(叶天士)、吴氏(吴鞠通)、王氏(王孟英)。大抵学术之变迁沿革,必随自然之趋势,以适合其环境所需要,乃足以创造学说,而卓然自成一家,医学何独不然?明清以迄于今,研究温病之者日多,其方法亦日以精密,则此500余年中,为温病...  相似文献   

13.
罗任 《国医论坛》2006,21(5):9-10
《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并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详备了温病病证的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1].且抛开《 温病条辨》的学术价值不论,该书所体现的多种逻辑思维方法早已突破了传统中医类比思维的局限,体现了先进的逻辑思维特色.系统论逻辑思维便是其中一种,吴氏灵活运用该思维方法构筑了其温病思想的整体框架,同时向人们传达了其著《温病条辨》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目前影响极大,近有人甚至推其为中医之经典。对他的用桂枝汤治温病,医界看法也不尽一致。故对这一问题,有必要作一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利于辨清禾稗、去芜指迷。基此认识,现略述己见如次。一、鞠通用桂枝汤治温病的理论 1.温病初起用桂枝汤:吴氏认为:“温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具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内伤外感皆可用,但温热类病多避之。吴氏在《温病条辨》中巧用桂枝类方及桂枝温扶阳气,独发深意,故略加小议窥其端。重辨证,随机应变,巧用桂枝方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疾病,初起多治以辛凉,但吴氏在《条辨》上焦篇4条提出:“初起恶寒者,桂枝汤主之  相似文献   

16.
<正> 吴塘所著《温病条辨》对温病清热、滋阴两法的运用颇多发挥,尤其是擅长于清、滋法的配合。本文拟从清、滋法配合的角度总结一下《温病条辨》的有关理论和临床运用。清、滋法配合的根据——温邪与阴伤的内在联系吴氏阐发《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旨,提出阴精为人身抵御温邪入侵的重要基础,说“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并进而指出:“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因此,感受温邪的体内因素是阴精不足,如吴氏说:“病温者,精气先虚”。这样就说明了阴精不足与温病发生的关系,阐发了温病发病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同时,吴氏又提出温病过程中,温邪的特征是易耗伤阴液:“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其它病邪也可化热伤阴,如“湿久生热,热必伤阴”。温邪与阴伤有因果关系:温邪为阴伤之因,阴伤为温热之果。同时由于阴伤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阳热易亢,更可助邪热之势,故温热与阴伤又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在温病的治疗中,为了祛除热邪而常误用汗、下、苦燥等法而耗伤阴液,如吴氏  相似文献   

17.
“安宫牛黄丸”亦称“牛黄丸”。《温病条辩》方,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鞠通)所创。二百年来,沿于临床,疗效之佳,世所公认。安宫牛黄丸是吴氏为温病所创,主要治疗温病中的温热之邪陷入心包所致的:高热  相似文献   

18.
加减复脉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其功用滋阴养液,主治温病邪在阳明久羁,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之证。探讨方剂源流,分析加减变化,结合方证特点,进行鉴别,以便深入领会吴氏治疗温病始终以救阴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来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凡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其仿《伤寒论》作法:一是遵《内经》的理论要旨。《伤寒论》虽无《内经》原文,但在自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之词。吴氏不仅一贯深研《内经》,常说:“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而且《条辨》开宗明义即首列《内经》原文19条作为卷首,为其立论的根据。二是上、中、下三焦病,均仿《伤寒论》作法写成条文式,并  相似文献   

20.
吴瑭所著《温病条辨》被视为温病学之经典著作。该书对温病的治法颇多创新,创制的诸多温病名方更为后人所喜用。吴氏不仅大量应用仲景之方药,且进一步发展仲景之治法方药,尤其吴氏对仲景承气法的继承与发展,堪称后世楷模。一、阐发三承气,精细入微仲景治阳明腑实之三承气(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