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广州市某大型居住社区内医养结合服务供需情况,构建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建设方案,为城市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布局和适配方法提供参照。方法 2019年8—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某社区500名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各医疗、养老相关服务机构负责人进行供给调研,共纳入访谈人员9人,问卷调查人员25人。结果 70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量为2 209.32人次/天,社区目前仅有18项供给,总供给量为488.00人次/天,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部分,需建立一家集机构入住、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来补充,经计算其服务体量,需包含40张养老床位,43张日间照料中心休息椅位,40张固定餐位,配置41位照护人员。结论 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建设需要对嵌入社区进行精准供需分析,确保综合体不仅能满足需求,同时保障持续运营和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开展医养结合的意义。 方法:对辖区内4间养老院共560名入住老人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与养老院管理者访谈,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初步实践。结果:收回有效问卷494份,均有慢病史;有98名老人患病后未就诊,其中有84.69%“因疫情原因外出就诊不方便”未就诊;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入住老人患病后更多意愿选择机构内部或就近就诊。老年人或其家属希望可以从养老机构获得的医疗服务项目中,“门诊开药”占83.81%,“定期体检”占65.38%。结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通过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养联合体提供医疗服务,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实现医养结合。构建区域医联体,完善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互助。  相似文献   

3.
<正>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形式,其难点在于“医养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外,或通过与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或设立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护理、康复和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包括医疗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方式提供的医疗服务。然而,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居家养老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记者从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卫生院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满足辖区老年人康复需求,蒋集镇卫生院发挥中医技术优势,以康复专科为依托,推进中医、康复、医养服务“三合一”。卫生院专设老年人康复医疗区,配备了先进的康复设备和专业的医护团队,采取中医药理疗、物理疗法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医护团队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有力支撑,定期为居家养老人员开展上门巡诊、康复服务。同时,卫生院与镇养老中心合作,在养老中心开设了康复驿站,提供康复理疗、健康咨询、中医养生等服务,方便入住老年人享受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做法,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建议。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在东、中、西部各选取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且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武汉市、重庆市共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研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养老服务等。每个调研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不同种类医养结合服务的服务对象、主体、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部门间仍需要进一步协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程度有限。结论: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居民的需求以及机构服务能力,制定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的内容与对象,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非常契合我国老年人需求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经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探索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是提升我国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老年人的真实意愿。方法: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选择湖南省衡阳市老年人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较低,大多数老年人希望自己的亲属提供照料服务,倾向于接受医养并重和居家服务模式,并期望费用较低。结论: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应从老年人“意愿”出发,完善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2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为充分体现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修订草案增加了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定。一些常委会委员和地方提出,修订草案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定较少,未能充分体现社区在养老服务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场所作为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养老压力空前严峻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西南大学医院养老中心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探索适合当前养老状况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同时也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护理照料。护理照料内容包括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档案、提供延伸护理服务、提供24h急诊护理服务、开设日间照护护理、提供治疗性护理、提供康复护理、提供安全护理等,其可满足老年人多维度的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德阳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并分析影响养老意愿的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缓解养老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9月采取方便抽样,选取德阳市下辖区县5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17名调查对象中,74.9%的养老方式意愿是家庭养老,13.7%是机构养老,11.4%是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需求中,选择最多的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个数、医疗保险类型、月收入、慢性疾病个数、面临养老困难个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均有影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子女个数越少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社区居家养老;面临养老困难越多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结论传统家庭养老目前依旧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意愿,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提升;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依次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努力建设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养老方式,对实现健康老龄化、构建健康中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难题,"养儿防老"观念和居家养老模式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传统的以日常照料为主要功能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医养结合被证实是解决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医养结合服务是在整合理念指导下,以需求为导向,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进行融合,表现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资源整合及功能重塑,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制定“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规范,提高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管理效能,为政府评价医养结合机构运行效率提供基本依据。方法 应用专家访谈、“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讨论、专题会议等方式,确定了社区智慧医养结合的质量内涵和管理要素。考察遴选了2个示范应用基地,邀请管理专家集中分析、评价“回归社区式”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实证剖析影响模式运行的核心因素、外围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规范。结果 制定了“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的内容,提高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为政府评价医养结合机构运行效率提供了的基本依据。结论 “回归社区式”示范应用基地医养结合管理与服务规范是“回归社区式”智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可有效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和运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现况,并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方法:采用问卷现场调研宁波市8个社区的400名社区老年人。采用访谈法调研4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结果:60~69岁社区老年人主要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养老服务,70~79岁社区老年人主要需要基本的医疗康复和安全保障,8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主要需要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在是否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调查中,有43%的社区老年人选择一般愿意。在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有53%的社区老年人选择基本满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供给情况显示,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但对精神慰藉和身心健康服务提供不足。结论:社区老年人轻度功能障碍者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龄的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不同。同时,社区老年人对社区组织活动参与意愿不高,对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基本满意。因此,需要全面深入评估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并针对性地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养老机构照护服务质量是指在照护服务过程中,增加养老机构老年人对照护服务期望结果和减少其非期望结果的程度 [1].养老机构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同时还具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无法比拟的优势,减轻养老照顾者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养老机构照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社区居家照料服务、焦虑情绪与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关系,为改善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自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验证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对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引入焦虑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去探索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社区居家照料服务、焦虑情绪与健康自评均显著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直系亲属提供照料(β=0.197,P<0.01)”“亲属提供资金(β=-0.076,P<0.05)”“政府或社会提供资金(β=-0.135,P<0.01)”“提供服务数量(β=0.011,P<0.05)”“焦虑情绪(β=-0.085,P<0.001)”均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焦虑情绪在直系亲属提供照料,政府或社会提供资金与自评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属提供资金、提供服务数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焦虑情绪能够在社区居家照料服务与健康自评状况中起中介作用,由直系亲属提供照料、自己提供养老资金、提供服务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国务院在“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规化”中提出成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老年养护机构和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制定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自设问卷的方法 ,对杭州市某社区603名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健康状况、上门服务及日间照料服务需求.结果 社区老年人中有477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占79.1%),其中患病率较高的分别为高血压(56.22%)、骨关节病(21.06%)、冠心病(15.75%)、糖尿病(14.59%);104(17.2%)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功能下降,42(7%)人明显功能障碍.上门服务的三大类项目家政类服务、生活照料类服务、医疗保健类服务需求最高的分别是,居室清洁卫生(35.8%)、送餐(27.9%)、上门测血压(36.8%).日间照料服务项目中,需求较高的分别是日间生活照料服务(占75.3%)、健身活动(占61.9)、提供膳食服务(占60.4%).不同自理程度老人的服务需求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杭州某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基本相符,在服务形式上,日间照料服务比上门服务需求更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养生》2015,(6):1
<正>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在城镇社区举办或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托养、助浴、健康、休闲和上门照护等服务,并协助做好老年人信息登记、身体状况评估等工作。意见提出,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等模式建设或发展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跨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养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重庆市高校社区养老现状,分析影响高校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因素,为制定重庆市高校养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重庆市19所高校所属社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调查对象希望享受的养老服务主要有家政服务(63.1%),安全保障服务(62.3%),生活照顾(57.3%),应急医疗救助(57.2%),一般医疗服务(52.5%),文化娱乐服务(48.5%),护工照料(45.0%),精神慰藉(39.3%)。如果把以上服务整合起来,66.9%的老年人愿意尝试这种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族、生活自理情况、居住情况、社区是否能提供养老服务、每月能接受的养老费用对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尝试整合照料式养老有显著影响;民族、慢性疾病患病情况、每月能接受的养老费用对调查对象是否希望高校医院提供整合照料式养老有显著影响。结论政府或相关部门应尽快以高校医院为基础,构建高校医院医养康护一体化的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依托单位的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服务提供现状、成果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建设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借鉴依据。方法 2019年1月对江苏省24家依托于不同单位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与现状、遇到的困境、医护服务人员缺失程度和各主体在服务过程中作用缺失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3.33%的医养结合机构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八成机构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83.33%)和重大疾病转诊服务(79.17%),仅有50.00%的机构考虑帮助老人实现心愿;70.83%的机构认为政策保障力度不足、制度障碍是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遇到的最大难点;83.33%的机构认为医生和护士资源最为缺乏。结论应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提高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多方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