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肠息肉经结肠镜电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PPEC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科内镜医师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行内镜下肠息肉电切术后发生PPEC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同期由同一位内镜医师完成的手术115例作为非PPECS组。总结PPECS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案,发生PPECS的高危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3例患儿术后出现PPECS,发病率为1.1%(23/2083),患儿术后均出现腹痛、发热;年龄(3.5±1.5)岁,年龄≤3岁19例(82.6%);肠息肉直径≥25 mm的18例(78.3%)。PPECS组的内镜操作时间[(56±15)比(24±8)min,t=18.086,P<0.01]、分块切除比例[78.3%(18/23)比17.4%(20/115),χ2=17.358,P<0.01]、病变直径大小[(38.4±3.7))比(15.8±4.3)mm,t=15.127,P<0.01]、息肉分布右半结肠[47.8%(11/23)比23.5%(27/115),χ2=7.035,P<0.05]、广基息肉比例[78.3%(18/23)比25.2%(29/115),χ2=29.259,P<0.01]均明显高于非PPECS组;PPECS组白细胞计数[(17.4±4.5)×109/L比(8.5±1.2)×109/L,t=6.085,P<0.05]、C反应蛋白[(25.8±3.6)比(1.1±0.6)mg/L,t=5.531,P<0.05]明显高于非PPECS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25 mm(OR=7.554,95%CI 3.135~20.158,P=0.001)、广基息肉类型(OR=5.676,95%CI 1.153~9.596,P=0.002)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OR=5.845,95%CI 1.737~9.297,P=0.008)均是影响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PECS以息肉术后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升高为特征。病变直径大小≥25 mm、广基息肉类型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是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监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病时免疫状态.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观察组)64例,对照组为同期在发育儿科体检正常者18例.记录患儿临床表现的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透色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A、IgM,生化法检测肝功能和心肌酶谱.结果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岁组患儿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1岁组(P<0.05);重型腹泻组患儿CK[(324.5±995.5)U/dl]、CK-mB[(93.8±61.5)U/dl]活性明显高于轻型者[CK(252.8±130.4)U/dl,CK-mB(59.6+32.6)U/dl],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G[(4.46±1.56)g/L]明显低于对照组[(5.80±1.67)g/L],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观察组CD4+[(29.0±4.18)%]较对照组[(38.6±3.97)%]降低,CDl9+检测结果[(38.8±3.94)%]较对照组[(23.1±7.70)%]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CD4+/CD8+比例倒置.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可出现肠道外感染表现,以呼吸系统、肝脏、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居多;轮状病毒感染可导致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对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常见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1 例支气管炎、418 例支气管肺炎和83 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疾病组,同期健康婴幼儿235 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支气管炎组总T 淋巴细胞、CD3+CD8+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支气管肺炎组总T 淋巴细胞和CD3+CD8+ 细胞低于对照组、Th 和CD4/CD8 高于对照组,且Th 比例高于支气管炎组;与轻症肺炎组相比,重症肺炎组总T 淋巴细胞降低而B 淋巴细胞升高(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Th 细胞和CD4/CD8 高于对照组、CD3+CD8+ 细胞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3 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B 淋巴细胞增高、NK 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以及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参与了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变化程度与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抽动症状严重程度、临床分型的关联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的T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将其分为轻度TD组和中重度TD组,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将TD组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TTD)组、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CTD)组及Tourette综合征(TS)组。与同期行常规体检健康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NS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纳入180例TD患儿(TD组),男141例、女39例,年龄(7.3±2.3)岁;对照组150例,男115例、女35例,年龄(7.4±2.2)岁。TD组CD3+、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NS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TD组(n=73)、中重度TD组(n=107)和对照组之间CD3+、CD3+CD4+...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肾脏损害患儿免疫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并肾脏损害(MPPKI)患儿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本市6家医院3a间收治的128例MPPKI患儿,采用金标渗滤法检测其MPAb-IgM,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IgA、IgG、IgM,免疫比浊法测定C3补体,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1.MPPKI患儿(128例)表现为典型急性肾炎者82例(64.06%),肾外症状性肾炎10例(7.81%),仅血尿和补体降低者24例(18.57%),肾病综合征12例(9.38%)。2.MPPKI患儿CD3 细胞[(66.65±6.46)%]与健康对照组[(65.78±12.3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D4 细胞[(36.46±6.68)%]与健康对照组[(39.25±5.6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8 [(29.12±3.42)%]较健康对照组[(25.78±4.35)%]显著增高(P<0.01);CD4 /CD8 比值降低(1.06±0.3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86±0.46),有显著性差异(P<0.01)。3.MPPKI患儿血清IgG[(16.66±3.42)g/L]、IgM[(3.96±0.66)g/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4.48±2.54)g/L,(2.24±0.56)g/L],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IgA水平[(3.06±0.46)g/L]与健康对照组[(2.95±0.55)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3补体[(506±166)m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529±182)mg/L],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PPKI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et和GATA-3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对32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组)和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抽取抗凝静脉血5 mL,Ficoll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以终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植物血凝素(PHA)刺激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淋巴细胞T-bet、GATA-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喘支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528±164)ng/L]低于对照组[(870±203)ng/L](P<0.05),而IL-4水平[(106±29)ng/L]明显高于对照组[(47±15)ng/L](P<0.01);喘支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T-bet mRNA水平分别为(0.11±0.03)(、0.17±0.03),GATA-3 mRNA分别为(0.54±0.09)、(0.41±0.07),提示喘支组T-bet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GATA-3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喘支组IFN-γ水平与T-bet mRNA表达I、L-4与GATA-3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57,0.60 P均<0.01);IFN-γ与IL-4水平、T-bet mRNA与GATA-3 mRNA表达均呈负相关(r=-0.38,-0.46 P均<0.05)。结论1.喘支组患儿淋巴细胞合成IL-4水平增高,IFN-γ减少,存在以Th2细胞过度分化为特征的T辅助细胞分化失衡。2.喘支组患儿T细胞分化失衡受到核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调控,T-bet表达减少可能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口咽部喷雾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参加本研究的安徽省内11家三甲医院共收集了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80例,按住院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和利巴韦林对照组。在清热解毒和抗感染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患儿咽部喷洒rhIFNα2b 9 g/L盐水溶液[100万IU/mL,10万IU/(0.1 mL·揿)],对照组患儿咽部喷洒利巴韦林喷剂(0.5 mg/揿,150揿),2组治疗方法相同,均为每次3揿,每日4次,连续给药5 d,提前痊愈者不再给药治疗。所有患儿观察至临床痊愈,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并评估口咽局部喷洒rhIFNα2b的安全性。结果180例患儿均完成研究,其中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和就诊前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治疗组显效率[63.3%(57/9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9%(35/9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4,P=0.00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87/90例),与对照组[92.2%(83/9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4,P=0.169)。治疗组发热[(32.59±20.73)h比(45.72±26.96)h]、充血[(76.48±23.12)h比(92.44±24.31)h]、疱疹[(72.99±25.77)h比(85.09±26.62)h]、流涎[(45.44±24.96)h比(54.42±31.20)h]和畏食[(62.70±23.99)h比(78.71±30.54)h]等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前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3.02±4.41)ng/L比(13.57±9.27)ng/L]、白细胞介素-6(IL-6)[(26.48±11.31)ng/L比(30.15±15.55)ng/L]和C反应蛋白(CRP)[(19.34±14.11)mg/L比(19.83±14.57)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7.26±1.99)ng/L和(2.42±0.73)ng/L,均低于对照组[(12.09±6.39)ng/L和(7.32±11.5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患儿血清CRP水平[(2.21±3.34)mg/L比(2.99±4.81)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咽拭子治疗前后病毒阳性率分别为65.3%(32/49例)和40.6%(13/32例),与对照组[66.7%(36/54例)和41.0%(16/39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90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5/90例);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hIFNα2b口咽部喷雾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相对利巴韦林可明显提高临床显效率,加快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缩短总病程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在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8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手足口病组,1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56+自然杀伤细胞比例,CD4+/CD8+、IgA、IgM、IgG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足口病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补体C3、C4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CD56+自然杀伤细胞比例、Ig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单独效应分析显示,0岁~手足口病组CD4+/CD8+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0岁~及3岁~的男性手足口病组IgM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3岁~男性及0岁~女性手足口病组Ig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状态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口服红霉素对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剂量红霉素组、大剂量红霉素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3 mg/(kg·次)、10 mg/(kg·次)红霉素或等量生理盐水口服或鼻饲,每8小时1次,疗程14 d.比较各组患儿达到半量、3/4量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8.1±0.4)d,(13.5±1.0)d,(15.7±1.2)d]比较,大剂量红霉素组[(3.0±0.5)d,(6.2±0.7)d,(8.2±1.0)d]和小剂量红霉素组[(6.2±0.5)d,(8.3±0.6)d,(10.6±1.1)d]患儿达到半量、3/4量及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均明显提前(P<0.05).肠外营养时间[(14.2±1.4)d vs (9.3±1.2)d vs (7.8±1.1)d]及住院时间[(13.0±1.4)d vs (8.1 ±0.8)d vs (6.8±0.7)d],对照组明显长于不同剂量红霉素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发生肝功能损害、脓毒症的患儿,不同剂最红霉素组两组相似,但是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未见口服红霉素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结论 口服红霉素可以作为肠内营养不足的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方法,并且口服大剂量红霉素较小剂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的变化,探索HFMD患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以及上述指标对重型HFMD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敏感性及预警作用.方法 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470例 HFMD住院患儿为研究组,同期儿保科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根据病情轻重将研究组分为普通组(n=300),重症组(n=110)及危重症组(n=60例).比较上述各组患儿的血浆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27.670 ± 6.273)mg/L]较对照组[(25.585 ± 5.177)m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5,P<0.05);DAO[(3.205 ± 0.956)U/L比(3.135 ± 0.884)U/L,P>0.05]、内毒素[(1.186 ± 0.486)U/L比(1.091 ± 0.494)U/L,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严重程度HFMD患儿的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88,P<0.05), DAO、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9、2.296,P>0.05).组间两两比较,危重症组血浆D-乳酸水平[(32.502 ± 4.756)mg/L]明显高于重症组[(29.872 ± 6.468)mg/L]、普通组[(25.896 ± 5.691)mg/L]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危重症HFMD患儿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血浆D-乳酸在肠黏膜屏障损伤早期明显升高,相对于DAO和内毒素,血浆D-乳酸是重症、危重症HFMD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可起到早期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重建的临床特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接受allo-HSC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动态监测患儿移植后第0、14、21、28、60及100 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16+ CD56+ NK细胞、CD19+ B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绝对计数;将患儿按有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为non-aGVHD组和aGVHD组,比较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共75例患儿接受allo-HSCT,其中移植后满100 d、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20例、女22例,中位年龄5.4(2.8~9.3)岁。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儿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重建的临床特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接受allo-HSC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动态监测患儿移植后第0、14、21、28、60及100 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16+ CD56+ NK细胞、CD19+ B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绝对计数;将患儿按有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为non-aGVHD组和aGVHD组,比较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共75例患儿接受allo-HSCT,其中移植后满100 d、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20例、女22例,中位年龄5.4(2.8~9.3)岁。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儿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1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重型、危重型患儿作为观察组(24例),轻型、中型患儿作为对照组(158例)。收集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资料及入院8 h内的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以入院28 d死亡为主要结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观察两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后,根据ROC曲线判断不同结局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肺水肿、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134 ± 21)s比(164 ± 34)s]、D-二聚体[(6.31 ± 3.20)mg/L比(12.43 ± 5.67)mg/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352 ± 45)μg/L比(465 ± 103)μg/L]、血小板(platelets,PLT)[(87 ± 35)×109/L比(45 ± 24)×109/L]、乳酸(lactate,Lac)[(2.6 ± 1.1)mmol/L比(6.0±2.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细胞特征分析指标淋巴细胞[(2 749 ± 686)×106/L比(2 374 ± 851)×106/L]、CD3+[(1 821 ± 487)×106/L比(1 065 ± 539)×106/L]、CD4+/CD8+ (1.65 ± 0.73)比(1.00 ± 0.25)、CD19+[(559 ± 105)×106/L比(487 ± 133)×10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炎症反应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2 ± 15)ng/L比(56 ± 2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比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纳入指标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死亡为主要结局,发现Lac、CD8+、D-二聚体、vWF、PCT升高与患儿死亡率相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PLT、CD4+/CD8+为保护性因素;以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发现CD8+、D-二聚体、Lac、PCT是引起次要结局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行ROC曲线分析,主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度为81.22%、AUC 0.769;次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7.61%、特异度为77.59%、AUC 0.891。结论 CD8+、D-二聚体、Lac、PCT、vWF等指标联合对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良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重建的临床特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接受allo-HSC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动态监测患儿移植后第0、14、21、28、60及100 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16+ CD56+ NK细胞、CD19+ B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绝对计数;将患儿按有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为non-aGVHD组和aGVHD组,比较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共75例患儿接受allo-HSCT,其中移植后满100 d、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20例、女22例,中位年龄5.4(2.8~9.3)岁。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儿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  相似文献   

15.
左卡尼汀对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害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窒息致心肌损害新生儿91例随机分为左卡尼汀治疗组(治疗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3例),二组患儿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针0.1 g/(kg·d)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患儿症状体征的变化.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抽取患儿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抑制法和酶速率法分别检测其血清CK-MB和AST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比色法分别检测血清前清蛋白和清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Stata 7.0软件进行t、鳘2检验.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3.18 ±1.10) d]短于对照组[(4.32±1.43) d](P<0.05);治疗组CK-MB及AST分别为(22.48±4.72) U/L、(42.18±9.27) U/L,均较对照组[(29.06±6.10) U/L、(51.31±11.81) U/L]更接近正常值(Pa<0.05);治疗组前清蛋白[(125.25±30.64) mg/L]较对照组[(110.73±25.46) mg/L]提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清蛋白[(38.58±6.56) g/L]较对照组[(35.79±6.44) g/L]也提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 左卡尼汀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害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血清和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SSNS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儿童作对照,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患儿在活动期与缓解期及正常健康儿童30例血清和晨尿VEGF水平,分析VEGF在SSNS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的变化。结果SSNS患儿活动期血VEGF水平[(186.62±106.21)ng/L]明显高于缓解期[(118.75±73.08)ng/L],同时也高于正常对照组[(108.64±54.75)ng/L](P均<0.05);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VEGF无明显差异(P>0.05);SSNS患儿活动期晨尿VEGF水平[(201.66±100.46)ng/L]明显高于缓解期[(116.35±55.99)ng/L],也高于正常对照组[(99.94±42.07)ng/L](P均<0.05);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VEG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EGF在SSN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病理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遗尿症与非遗尿症儿童的晨尿渗透浓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夜遗尿症(PNE)儿童晨尿渗透浓度与非遗尿儿童有否差异,是否可以反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水平。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01—2006-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肾脏专科门诊就诊的患儿。用FM-8P冰点渗透浓度计前瞻性测定18例PNE患儿(病例组)和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遗尿儿童(对照组)清晨(6:00~7:00)起床第1次尿和白天(14:00~15:00)随机尿的渗透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凌晨1:00和下午15:00的血清抗利尿激素(ADH)水平。结果病例组晨尿渗透浓度[(682.06±222.68)mmol/L]比白天尿渗透浓度[(712.06±336.25)mmol/L]没有升高(P=1.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晨尿渗透浓度[(911.40±235.98)mmol/L,P=0.023]及晨尿渗透浓度正常值低限(800mmol/L)(t=2.247,P=0.038);白天尿渗透浓度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12.06±336.25)mmol/L和(759.91±281.53)mmol/L,差异无显著性(P=1.000);血清ADH夜间(1:00)病例组为(1.58±0.35)pg/mL比白天[(15:00,2.48±1.72)pg/mL]无升高(P=0.834)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夜间血ADH水平[(4.18±0.86)pg/mL,P=0.000],而对照组夜间ADH明显高于白天(15:00)[(2.10±1.35)pg/mL,P=0.002]。结论PNE患儿晨尿渗透浓度比白天没有升高且明显低于非遗尿儿童,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相一致。提示晨尿渗透浓度可以间接反映PNE患儿夜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免疫调节T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2004-02—2005-06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特发性再障患儿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 4CD2 5T细胞水平,ELISA检测骨髓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F lt-3L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诊再障患儿外周血和骨髓CD 8T细胞均显著增高(P<0.05),重型再障(SAA)组伴外周血CD3-CD 56NK细胞及骨髓B细胞显著下降(P<0.05)。初诊SAA组骨髓CD 4CD 25T细胞[(7.5±3.4)%]显著高于对照组[(4.3±0.9)%,P<0.05],初诊SAA组及轻型再障(MAA)组骨髓CD 4CD2 5/CD 4比值分别为(28.9±11.1)%和(28.2±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4±0.9)%,P均<0.05],骨髓TGFβ-1分别为(2.2±1.7)μg/L和(2.0±0.6)μg/L,均较对照组[(4.4±0.9)μg/L]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P<0.05),而F lt-3L水平分别为(1031.1±321.8)ng/L和(694.7±424.7)ng/L,均较对照组[(63.0±37.5)ng/L]显著增高(P均<0.01)。缓解期SAA儿童除外周血CD8 T细胞仍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外,其余上述指标均接近正常水平。相关分析显示,骨髓CD4 CD 25T细胞与CD 3CD 4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5、0.540,P<0.01);F lt-3L与骨髓CD 3、CD 4、CD 8T细胞及CD 4CD 25T细胞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32、0.542、0.688、0.405,P分别<0.01、0.01、0.01、0.05),而TGFβ-1与骨髓CD 8T细胞和F lt-3L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431、-0.482,P分别<0.05、<0.01)。结论儿童再障发病与CD 4CD 25T细胞数量缺乏无关,骨髓TGFβ-1水平显著降低和F lt-3L水平显著增高可能在再障儿童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和功能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营养支持在剖宫产围术期管理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足月分娩的10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产妇实施基于ERAS理念的营养支持,对照组按照常规剖宫产手术进行传统饮食支持。比较两组产妇术前焦虑和抑郁情况、术前及术后饥饿和口渴情况、术后泌乳情况、排气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出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产妇术前1 h焦虑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0%(7/50)与32.0%(16/50),χ2=4.574,P=0.032]。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术前1h饥饿评分[(1.72±0.64)与(4.06±0.89)分,t=15.092,P<0.001]、术后3 h饥饿评分[(2.76±1.10)与(4.02±0.89)分,t=6.297,P<0.001]、术前3...  相似文献   

20.
信息动态     
目的 探讨肠道益生菌对窒息新生儿肠道通透性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窒息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除常规治疗外,一组予以益生菌口服(治疗组),另一组则未给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分别在入组当天、入组第8天对2组患儿进行血浆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及血浆D-乳酸水平测定,同时记录所有新生儿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结果 入组第8天,治疗组血浆CRH水平为(233.7±48.5) ng/L,对照组CRH水平为(262.0±43.0) ng/L,2组比较前者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皮质醇,治疗组[(68.5±13.3)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82.3±13.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益生菌后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0.90 ±0.18) mg/L]比对照组[(1.06 ±0.24)m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也明显缩短[(8.2±2.6)d比(10.9±4.3)d,P<0.05].结论 在窒息足月新生儿中应用益生菌,可以调节体内的应激反应,减少CRH及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效降低肠道通透性,保护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