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研究GGLG-08方案联合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初诊年龄<15岁的53例Ph+ 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患儿CCLG-ALL2008(高危组 HR)方案化疗(HR组,26例)或伊马替尼联合CCLG-ALL2008(高危组 HR)方案化疗(TKI+HR组,27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TKI+HR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100%,诱导期相关病死率为0;HR组CR率为75%,诱导相关病死率为15%;HR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5)%;TKI+HR组5年EFS为(52±11)%。与HR组比较,TKI+HR组未增加化疗相关毒性,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反而下降。结论 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儿童Ph+ ALL的临床疗效获得明显改善,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治疗疗效近几十年来有了明显提高,其总体长期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survival,DFS)已达80%,但是高危患儿仅在30%~  相似文献   

3.
<正>Ph样ALL患者的疗效,所以Ph样ALL的诊断对于该病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此外,针对Ph样ALL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也是现在研究关注的重点。1发病机制与诊断基础Ph样ALL是一类基因表达谱与Ph阳性ALL类似,且存在与Ph阳性ALL相同或相类似的持续激活信号转导途径(signal transducion pathway,STP)的ALL[2]。Ph样ALL占儿童ALL的10%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达沙替尼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儿童身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17岁以下AML儿童的临床资料,按照患儿的治疗方案分为常规化疗组和达沙替尼组:常规化疗组应用常规化疗药物而不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共57例;达沙替尼组应用常规化疗药物并加用达沙替尼治疗,共29例。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开始时、治疗后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以及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HtSDS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化疗组及达沙替尼组在治疗前HtSD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达沙替尼组在治疗前两年内HtSDS变化与常规化疗组保持一致。随访时达沙替尼组共有4人达到成年终身高,均显著低于遗传靶身高(P=0.044)。常规化疗组中成年终身高与遗传靶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沙替尼组中青春期儿童治疗后与治疗前的HtSDS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达沙替尼治疗可影响AML儿童的终身高,青春期开始后应用达沙替尼会存在生长障碍,但治疗短期内对身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儿童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认识。在强化疗联合TKIs治疗取得优越疗效的基础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地位也出现了争议,进而引发了对HSCT治疗方案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小儿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仅占小儿ALL的2%~5 % ,但预后差[1~4]。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特点 ,探讨有效的治疗途径 ,提高长期生存率 ,现将我们1997年1月~2001年10月收治的小儿Ph+ ALL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0例小儿Ph +ALL中男女各5例 ,年龄2~13岁 ,平均年龄9.1岁 ,大于10岁6例(见表1)。二、临床表现发病时可有不同程度发热、贫血、出血、骨痛等表现。1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肝脾淋巴结肿大 ,肝肋下1~7cm,脾肋下1~8.5cm ,淋巴结多为黄豆至蚕豆大小 ,1例有肝门及后腹膜多个淋巴结肿大 ,约2cm×2cm…  相似文献   

7.
替尼泊苷(VM26)为半合成的鬼臼毒素的糖基衍生物,在儿童多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探讨ALL在巩固、早期强化及维持加强化疗阶段应用VM26 Ara—C前后血常规变化规律,对155例次ALL患儿应用VM26 Ara-C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后白细胞、血小板于第11—13天降到最低值,于3周恢复正常。注射G—CSF对白细胞的恢复有作用。提示VM26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是其主要副作用,为保证化疗的顺利、安全进行,临床医师应了解其对骨髓的影响程度,从而有效地发挥其抗癌作用。减少毒副作用的有效措施即为给药剂量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1例儿童AL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分型、融合基因检测确诊为费城染色体阳性B细胞ALL。采用CCLG-2008方案化疗,期间加用格列卫口服治疗。结果疗程第33 d骨髓检查9例得到缓解(缓解率81.9%),1例于第二疗程加用格列卫治疗后缓解,1例持续不缓解,放弃治疗后死亡。监测BCR/ABL融合基因,9例转阴(中位转阴时间118.5 d),最短转阴时间是43 d,最长194 d;1例治疗4个月,基因未转阴,放弃治疗,1例治疗24个月,基因持续阳性,骨髓处于缓解状态,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结论格列卫联合CCLG-2008方案治疗Ph+儿童ALL,对提高患儿血液学缓解率,提高BCR/ABL基因的转阴率有意义。能否提高经化学治疗的长期生存率,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9.
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四方面对Ph+ALL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Ph+ALL发生率为7.1%,核型主要以Ph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嵌合(3/6),治疗后基本消失。免疫分型以B型为主(6/6),其它系列抗原以CD2、CD13、CD34高表达。形态学以L1多见(5/6),临床上以年龄大、白细胞计数高、治疗效果差及缓解持时间短为特点。提示,Ph+ALL是一组恶性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对40例ALL患儿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ALL患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70%(28/40),其中数目异常50%,结构异常35.7%,数目合并结构异常14.3%,核型正常组及超二倍体组患儿缓解率高于亚二倍体组及假二倍体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亚二倍体及t(9;22)核型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染色体分析对儿童ALL预后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四方面对Ph^+ALL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Ph^+ALL发生率为7.1%,核型主要以Ph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嵌合(3/6)治疗后基本消失,免疫分型以B型为主(6/6),其它系列抗原以CD2,CD13,CD34高表达,形态学以L1多见(5/6),临床上以年龄大,白细胞计数高,治疗效果差及缓解持续时间短为特点,提示,Ph^+ALL是一组恶性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2.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与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染色体变化及预后。方法 通过短期培养法对43例ANLL患儿骨随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3例ANLL患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74%(32/43),结构异常与白血病类型有特殊的对应关系;其中结构异常50%,数目异常31%,数目并结构异常19%,核型异常率与性别无关(P>0.05);核型正常组及超二倍体组患儿缓解率高于核型异常组(P<0.01),核型正常、超二倍体t(15;17)易位者疗效较好,亚二倍体及t(8;21)易位者疗效较差。结论 染色体分析对指导ANLL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十年来儿童ALL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无病存活率(DFS)可达80%左右,但仍有部分儿童ALL临床疗效很差,如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4年收治的初诊且伴染色体异常ALL患儿共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 65例异常核型中单纯数目异常者21例(32%),单纯结构异常者14例(22%),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者30例(46%);(2)染色体结构异常者中,t(12;21)2例,t(9;22)6例,t(1;19)3例,t(4;11)2例。染色体数量异常者中,超二倍体核型最多,有29例(57%);(3)至随访截止时间,本组病例中生存49例,死亡11例,失访5例,复发9例。超二倍体和t(12;21)预后好,亚二倍体、t(1;19)和t(4;11)预后差;(4)本组患儿融合基因阳性22例,包括BCR/ABL6例,MLL2例,TEL/AML1 8例,E2A/PBX1 6例。与染色体结果比对,8例TEL/AML1仅测得2例t(12;21),6例E2A/PBX1中测得2例t(1;19),另外一例t(1;19)对应的融合基因阴性。结论 (1)本组ALL患儿染色体改变以数目及结构同时异常为主,数目异常中以超二倍体核型最为常见。(2)染色体核型与ALL预后有密切联系。(3)t(12;21)及t(1;19)染色体检测阳性率低于融合基因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TKI联合化疗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7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初诊Ph^+ALL患儿,选取自诱导化疗初期开始连续应用TKI联合化疗,后期未续贯移植治疗的30例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30例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8岁(2~16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0%,其中1个疗程CR率为96.7%(29/30例);30例患儿治疗前BCR/ABL mRNA均值为73.2%(0.12%~160.60%),BCR/ABL mRNA水平随化疗疗程的增多而显著下降,并于化疗6个月达平台期(Z=-1.922,P>0.05);30例患儿中复发9例,中位复发时间7个月(3.7~58.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5)、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P<0.01)和化疗3个月时MRD水平(P<0.01)对复发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儿的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42.6个月(6.4~96.5个月),3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78.6±7.8)%和(72.4±8.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1.955,95%CI:1.075~132.899,P<0.05)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OR=8.563,95%CI:1.254~58.478,P<0.05)是影响3年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4.327,95%CI:1.843~243.592,P<0.05)也是影响患儿3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KI可显著加深儿童Ph^+ALL分子学反应的深度。TKI时代,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MMR是影响儿童Ph^+ALL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临床、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对3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3例均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患儿。细胞遗传学检查均为单纯t(9;22)异常;免疫表型显示2例伴淋系抗原表达。经治疗,1例于血液学缓解后3个月复发,并于第6个月死亡;1例于诱导缓解阶段,出现骨髓抑制,发生严重感染,最终放弃治疗;1例经常规化疗获得缓解后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已无病存活4个月。结论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有别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组高度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血液学特点,临床疗效和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7.
<正>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染色体)即t(9;22)(q34;q11),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标记染色体,但也见于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近来我院发现1例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中所有ALL患儿都使用CCLG 2008方案规范诊治;接受培门冬酶治疗的条件是:(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皮试阳性;(2)L-Asp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先后共有32例患儿由于对大肠杆菌L-Asp过敏而使用培门冬酶替代化疗共46次。使用培门冬酶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腹部B超,临床观察和检测使用培门冬酶后脏器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46例次中无一例发生致死性不良反应。8例(17%)有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增高4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总蛋白降低5例。8例(17%)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异常,7例降低,临床无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等表现。7例(15%)有心血管系统受累,包括血压升高(1例)、心率减慢(2例)、CK-MB增高(5例)、肌钙蛋白增高(1例)、心电图异常(4例)。7例(15%)出现肾功能异常,以尿素氮增高(6例)为主,临床未发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3例(7%)发生高血糖症,无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发生。46例次培门冬酶治疗中,仅1例(2%)发生了典型的过敏反应,以明显的风团样皮疹伴瘙痒为主要表现,有一过性喉头异物感,经吸氧、镇静等处理后很快缓解。结论培门冬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L-Asp过敏反应致使用受限的弱点;培门冬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轻,安全性较高。推荐培门冬酶作为对L-Asp过敏的ALL患儿的替代治疗。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仍然是治疗的难题.随着近几年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已经被证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相关,包括IKZF1缺失、PRED1缺失、JAK突变、CREBBP突变、CEBPE突变、ARID5B突变等.该文重点综述以上基因突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Bmi-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肿瘤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qRT-PCR测定64例儿童ALL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骨髓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19例儿童ALL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观察。结果6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67:1(40:24);免疫分型以B细胞型为主,占75%(48/64);49例患儿BCR/ABL基因为阴性表达,占89%;ALL骨髓样品中均检测到Bmi-1表达,占100%(64/64),中位表达量1.070,正常对照组阳性样本中位表达量0.4788(t=305,P=0.002),其中56例(65.9%)Bmi-1表达较对照组上调2倍以上;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儿骨髓细胞的Bmi-1水平表达下降率达到73.7%(14/19)。提示Bmi-1可能作为一种预后指标(t=98.5,P=0.0446)。结论 Bmi-1在儿童ALL表达增高,治疗完全缓解后,Bmi-1水平下降,为进一步研究Bmi-1能否成为儿童ALL的预后指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