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16SrDNA测序研究肥胖儿童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变化特点,为后期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选取肥胖儿童及正常体重儿童共59例,收集粪便,采用16SrD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检测儿童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肥胖组儿童和正常体重组儿童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布规律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是儿童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其中疣微菌门数量在正常体重组显著高于肥胖组儿童。在属水平,发现多尔氏菌数量在肥胖组儿童肠道内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儿童,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数量在正常体重组儿童显著高于肥胖组儿童。结论 肠道菌群分布规律和数量的改变与肥胖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饮食中蔬菜、红肉摄入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进行肠镜筛查的居民147例,年龄40~75岁。受试者填写个人史问卷以收集其基本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信息,并提供一份粪便样品用于肠道菌群检测。按照周均摄食频次将受试者分为低蔬菜摄入组(60例)、高蔬菜摄入组(87例)、低红肉摄入组(75例)和高红肉摄入组(72例)。通过16S rRNA 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在门水平上,高蔬菜摄入组较低蔬菜摄入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在属水平上,高蔬菜摄入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升高。高蔬菜摄入组相较于低蔬菜摄入组的特征菌多,且两组特征菌不同。高蔬菜摄入组中的特征菌为拟杆菌属、阿克曼氏菌属以及疣微菌属,而低蔬菜摄入组的特征菌为毛螺旋菌属。此外,低红肉摄入组产碱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高红肉摄入组。低红肉摄入组的特征菌较多,包括伯克霍尔顿菌、β变形菌、明串珠菌以及产碱菌,而本研究在高红肉摄入组中未发现特征菌。结论 在门水平上,高蔬菜摄入频次与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其特征是骨密度降低, 骨微结构受损, 可诱发脆性骨折。OP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在绝经后妇女中更为常见, 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临床上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类, 包括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 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高昂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使用范围。近年来, 肠道菌群对骨骼健康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的研究逐渐深入, 成为调节骨密度的潜在新靶点。益生菌属于肠道菌群, 被定义为活的微生物, 其在部分骨代谢疾病治疗中已初步展现了较好疗效, 提示肠道菌群可作为骨质疏松防治的潜在靶点, 且益生菌的应用可作为骨质疏松的新治疗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益生菌与OP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示益生菌干预OP的最新研究进展, 阐明益生菌通过肠道干预OP的相关作用机制, 分析益生菌治疗OP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大众医学》2009,(10):65-65
2009年8月19日.国内第一份专门针对益生菌酸奶的临床试验研究报告正式与公众见面,其鉴定结果由上海营养学会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发布。伊利”畅轻”益生菌酸奶是复合了三株益生菌的酸奶产品,包括乳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A+BB菌”的该复合益生菌酸奶,具有独特的”肠道更通畅,营养更好吸收”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居住在人体肠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 在正常妊娠期间随妊娠进展肠道菌群构成可发生动态改变;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妊娠并发症, 可影响母婴肠道菌群, 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炎症反应等机制影响母婴远期糖代谢。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益生菌应用可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 改善妊娠糖尿病母婴糖代谢状况。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代谢的相关性, 并讨论了饮食及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臧平 《健康博览》2012,(1):30-30
肠道正常菌群中对人体有利而无害的细菌被称为益生菌,它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健康.常见的益生菌有双岐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肠道内的"有益菌"和"有害菌"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益生菌可以阻止有害菌生长繁殖,帮助宝宝预防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还能刺激宝宝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创造出一个不利于有害病毒和细菌存在的环境,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与人体有互惠关系 人体肠道是微生物生存的良好场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集群1000余种,总数接近人体体细胞数量的10倍,重量更是达到1.2kg,接近人体肝脏的重量.这些微生物大部分定植于人体结肠内,包括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多项研究证实有超过400株~500株益生菌居住在我们的身体内.益生菌不同于致病细菌,它们的存在使肠道内各种微生物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人体在健康状态下,益生菌在肠道内处于优势地位,能够发挥积极的健康作用.当身体不正常时有害菌往往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NEC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保暖、治疗原发病、早期微量喂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105mg/次,每天两次)14天,而后观察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及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治疗组NEC的发病率为4.4%,对照组的发病率为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数量无差别(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口服益生菌可以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DSM 22959的益生菌潜力。方法 通过吸光度测定和菌落计数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耐受低pH和胆盐的能力,通过吸光度测定探究其自聚、共聚能力和疏水性,K - B法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和抑菌活性,菌落计数评价其黏附能力,动物实验初步评判其安全性。结果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在pH≤4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pH = 4时存活率为64%,添加0.3%胆盐后存活率为98%。自聚力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与不同的细菌共聚力不同,疏水性为75.82%,对万古霉素、红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敏感,无抑菌活性,能够黏附HT - 29细胞,黏附指数为15,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条件致病菌的黏附。动物实验结果提示灌胃两个月后无不良反应。结论 Akkermansia muciniphila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胆盐,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耐药程度不同,大鼠灌胃试验结果提示其安全性较好,其表现的自聚、共聚能力与疏水性以及黏附能力提示其具有一定的益生菌特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肠年轻,人长寿”,肠道的健康关系着人体的全身健康。吸收营养,按时排出废物,这是肠道的正常功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不均衡、精神紧张、过多使用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肠道功能会逐渐退化。研究发现,肠道是否具有青春活力,与肠内的菌群平衡大有关系。人体肠道中有多种细菌,按它们对身体的作用不同,分为益生菌、双向菌和有害菌。通过对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检测发现:肠道内的益生菌比例普遍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如图示:婴儿时期高达98%;青少年时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时期降到10%;60岁以后仅存5%或更少。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益生菌…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对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益生菌的研究,从人体肠道菌相构成,闪生菌对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的么及作用机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肠粘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联活菌片中的益生菌对大肠埃希菌K1株和肺炎克氏菌在肠上皮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益生菌组、益生菌和致病菌组、致病菌组和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方法,对各组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致病菌/大肠埃希菌K1株和肺炎克氏菌进行定量检测,观察益生菌定植及其对致病菌的拮抗作用,对益生菌组小鼠肠道菌群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DGGE)分析。结果随益生菌服用剂量增加,在肠道定植的益生菌逐渐增加,第7 d时定植达到稳定;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含量(log10N/g)分别为5.33±0.37,3.32±0.49;益生菌+致病菌组分别为5.31±0.36,3.29±0.4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98±0.23,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生菌+致病菌组的大肠埃希菌K1和肺炎克氏菌基因拷贝数(log10N/g)分别为3.85±0.41,3.39±0.32,均低于致病菌组(分别为4.79±0.48,4.28±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GGE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服用益生菌后小鼠肠道菌群构成一致性增加。结论活菌片中益生菌能粘附于肠粘膜,并能明显抑制致病菌粘附,可提高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调节湿疹患儿Th1/Th2平衡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益生菌治疗婴儿湿疹后,其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变化及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益生菌作用的机理。【方法】60例重症湿疹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益生菌组在对症治疗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照组仅对症治疗,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分别在益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采指尖血,用ELISpot方法检测IFNγ,IL-4分泌细胞;同时采粪便标本,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湿疹患儿在益生菌治疗30 d后,IL-4分泌细胞明显减少(P<0.05),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P<0.01),而IFNγ无明显变化。益生菌治疗前后,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益生菌能通过调节湿疹患儿肠道菌群,影响机体Th1/Th2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好、穿好已不再是人们主要追求的目标了,而如何健康地生活、延年益寿,在当今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健康长寿呢?除了有完整强健的心脑血管系统外,“肠常清,人长寿”也是关键。人体内的“好细菌”和“坏细菌”在我们体内,肠道中存在着100种以上的100兆个细菌。这些细菌既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也有危害健康的,即一般所说的“有益菌”(也叫益生菌)和“有害菌”。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等,它们在人体中的数量,已经成为衡量机体健康的标志之一。通常,益生菌和有害菌在肠内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长,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素养与个体的癌症风险意识、癌症早期症状识别、癌症筛查行为、治疗依从性、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癌症转归密切相关,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有重要影响,在癌症三级预防的各个环节均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期重点号对城市居民的癌症预防意识,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意识,以及肿瘤防治知识需求及获取途径等进行了研究,为开展城市居民癌症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丹尼斯克乳双歧杆菌Bi07及嗜酸乳杆菌NCFM对人体肠道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400名25~45岁志愿者根据男:女=1:1的比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益生菌产品组2个组。所有400名志愿者,分别在试验第一天至最后一天服用对应产品,每天2次,分别于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服用,每次100g,持续3周。结果可有效改善人体肠道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志愿者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活菌数显著增加(P〈0.01),产气荚膜杆菌活菌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连续服用丹尼斯克益生菌产品21d,每天200g,对人体肠道消化系统微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或肝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药物治疗后仍会反复发作。人类肠道菌群种类多、数量大, 与机体免疫和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 有很多粪菌移植治疗多种肠道和肠道外疾病, 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硬化等。本文就粪菌移植治疗肝硬化或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旨在为肝性脑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嗜酸乳杆菌NCFM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多的益生菌菌株,本文通过检索分析2021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包含细胞、动物和人群研究),系统综述了嗜酸乳杆菌NCFM的安全性和对肠道菌群、肠道功能、免疫功能、上呼吸道感染等的调节作用。[营养学报,2023,45(4):405-415]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其在抵御白念珠菌侵袭性感染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被广泛认可。本文从肠道益生菌、共生菌和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短链脂肪酸三个方面论述肠道微生物抵御白念珠菌侵袭性感染的作用与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机体与肠道菌群间的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机体健康包括对免疫系统发育、增强上皮屏障和营养的吸收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发生与发展。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最终可能影响疫苗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关于表明肠道菌群改变疫苗有效性的证据比较少,但是进一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发佐剂及疫苗,从而用于疾病预防与治疗。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对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进行概述,以期为疫苗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