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心电图(ECG)检查QTc间期与其肝功能分级(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为其在诊断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心肌病变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BV感染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选取同期在贺州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9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ECG检查,根据Child-Pugh评分将100例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分为A组(28例,Child-Pugh评分5~6分)、B组(40例,Child-Pugh评分7~9分)、C组(32例,Child-Pugh评分10~15分)。统计健康体检者与不同Child-Pugh评分HBV感染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健康体检者、HBV感染肝硬化患者ECG检查QTc间期指标及不同Child-Pugh评分HBV感染肝硬化患者ECG检查QTc间期指标,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ECG检查QTc间期指标与HBV感染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相关疾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在不同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科HBV携带者(HBV携带组)、CHB患者(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均为HBV相关疾病)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各20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不同类型HBV感染者与正常人外周血髓样树突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与正常组之间m DC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29,P0.001),进一步比较发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m DC的数量均低于正常组、CHB组和HBV携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与正常组之间pDC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2,P=0.009),进一步比较发现肝癌组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均低于正常组、CHB组和HBV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硬化组患者外周血pDC数量低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患者其DC亚群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肝硬化和肝癌患者DC亚群数量最少,DC的数量可能是病情演变和预后评判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内科》2017,(6)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Mg~(2+)水平以及其表面活性抑制分子PD-1、CD95和活化分子CD38、NKG2D的表达情况,为HBV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肝病门诊就诊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62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血HBV DNA水平将HBV感染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和低病毒载量组。检测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及CD8+T细胞内Mg~(2+)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对象CD8+T细胞表面分子PD-1、CD95、CD38和NKG2D的表达水平。结果 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g~(2+)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中Mg~(2+)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高病毒载量组患者CD8+T细胞中Mg~(2+)浓度显著低于低病毒载量组(P0.05)。HBV感染患者CD8+T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高病毒载量组患者PD-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病毒载量组(P0.05);高病毒载量组患者CD9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病毒载量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与健康对照组CD9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病毒载量组患者CD38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病毒载量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与健康对照组CD38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NKG2D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高病毒载量组患者NKG2D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病毒载量组(P0.05)。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内Mg~(2+)浓度下降可能与CD8+T细胞功能耗竭存在一定的关联,可能与Mg~(2+)转运体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13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比较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疾病进展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6^+CD56^+NK细胞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03、-0.269、-0.435、-0.402,P值均<0.01)。结论随着疾病的进展,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能够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慢性HBV感染临床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GP)的检测对HBV相关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收治的116例HBV相关性肝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种分组,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7例,肝硬化组41例,肝癌组5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所有人员血清AG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CHB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G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AGP水平降低幅度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期CHB及肝病患者(P0.05);肝癌组患者A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AGP蛋白水平对病情评估、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判断价值,在诊断或鉴别诊断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时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6,(1)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不同阶段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C4的变化特点。方法将80例慢性HBV感染者及20例健康体检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将80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慢乙肝组,肝硬化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3-CD19~+细胞(B细胞),采用免疫散射法测定血清IgG和补体C3、C4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慢乙肝组、肝硬化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顺序递减,B细胞百分比顺序上升,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CD3~+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较对照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组血清IgG顺序升高,补体(C3、C4)含量顺序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体液免疫也发生明显改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gG和补体检测对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断病情发展阶段以及预测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曦东 《山东医药》2011,51(33):47-48
目的探讨HBV相关疾病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细胞免疫功能、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70例HBV相关疾病患者(慢性乙肝43例,肝硬化15例,慢性重型肝炎12例)和健康查体者18例(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FQ-PCR检测HBV DNA,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HBV相关性疾病患者血清IL-6、ALT、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I,L-6、CD4+、CD8+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HBV相关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I,L-6可作为判断病情、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Toll样受体(TLR)9的表达水平、pDC数量和分泌IFN-α能力的变化以及与慢性HB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9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包括HBV携带者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例)和21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频率和TLR9表达水平;用CpG ODN 2216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与PBMC共培养24 h,检测上清液中pDC产生IFN-α的能力;分析pDC数量、分泌IFN-α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62.6±10.7)相比,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DC表达TLR9平均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3±16.9)比较,HBV携带者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DC表达TLR9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4.5±10.3和45.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细胞频率为(0.88±0.54)%,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0.51±0.36)%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0.5±0.3)%(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pDC频率与血清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341,P<0.05).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MC中pDC分泌IFN-α的水平分别为(291.10±198.16)、(285.34±155.56)和(206.92±148.36)pg/mL,明显低于健康者的(600.23±344.91)pg/mL(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pDC TLR9表达低下,外周血pDC频率和分泌IFN-α的能力明显降低,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2年5月于资阳市乐至县人民医院住院次数≥3次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81),门诊和电话随访5年,均行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观察HBV DNA下降、阴转情况及肝功能指标,随访结束时对比两组临床结局。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肝癌、肝移植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32、4.33、4.71,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t=20.60,P0.001);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16.40,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累积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77、16.60、11.67,P值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Bil、ALT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t值分别为25.18、23.33,P值均0.001;对照组:t值分别为6.15、7.20,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t=10.08,P0.001);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7、2.24,P值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t值分别为9.18、8.17,P值分别为0.001、0.03;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3.12,P值分别为0.01、0.04)。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提高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结束,选取在此期间至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将其视为研究组;将同一时期至医院进行接受治疗的4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视为对照组;将同一时期接受体检的45名健康女性视为参照组。将三组研究人员的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大对生命指标的监测,应保障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外周血的分布、肝组织中含量及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重型肝炎患者共125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cccDNA。选取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样本,酶切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4周以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周、8周、12周、24周、HBV cccDNA及HBV DNA含量。结果:125例患者中cccDNA阳性率为71.2%,以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低。肝硬化患者HBVcccDNA检出阳性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重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组织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及血清HBV DNA存在相关性(P0.05),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及HBV cccDNA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HBV cccDNA阳性率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组病毒复制较HBeAg(-)组活跃。抗病毒治疗对血清HBV cccDNA有抑制作用;血清HBV cccDNA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mtDNA)水平变化,探讨其对AP合并急性肺损伤(AL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AP患者90例,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55例)和重症组(35例);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AP急性反应期是否发生ALI再将90例AP患者分为ALI组(32例)和非ALI组(58例)。收集所有AP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对照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外周血mtDNA水平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AP患者合并AL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mtDNA水平对AP合并ALI的预测价值。结果 重症组、轻症组及对照组受试者外周血mtDNA水平依次降低(P<0.05)。ALI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AMY)、钙离子(Ca2+)、mtDNA水平均高于非AL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AMY、Ca2+、mtDNA水平升高均为AP合并A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检测,探讨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循环速率法测定152例不同时期肝病患者血清中Hcy浓度水平,其中慢性乙型肝炎55例、肝硬化55例和肝癌42例,同时测定45例健康者Hcy浓度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cy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8.07,8.96,16.04);HBV感染肝病患者血清Hcy浓度变化与患者体内HBV DNA含量有相关性,各组HBV DNA阳性患者的Hcy水平与HBV DNA阴性患者的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2.72,5.20,4.68)。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肝脏病变的一个监测指标,观测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对慢性肝病的诊断,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PCT)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腹水患者102例,按感染情况分为3组:合并SBP 45例(SBP组),其他部位感染27例(其他感染组),单纯腹水30例(单纯腹水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抗感染治疗前抽取静脉血和腹水分别检测血清和腹水PCT水平,正常对照组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PCT水平。结果血清PCT水平比较:SBP组比单纯腹水组、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组比单纯腹水组明显升高(P<0.05);SBP组与其他感染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单纯腹水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腹水比较:SBP组比其他感染组、单纯腹水组均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组与单纯腹水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腹水与血清PCT水平比较:SBP组腹水PCT明显高于血清PCT(P<0.05);其他感染组腹水PCT明显低于血清PCT(P<0.05);单纯腹水组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血清及腹水PCT相结合可作为肝硬化合并SBP的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彦  何长有  肖友书 《山东医药》2008,48(14):116-117
测定165例不同肝病患者和38例健康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以及23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各肝病组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BsAg携带者组血清白蛋白无明显改变,其他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显著;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血清前白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并有助于判断肝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效果及对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影响.方法 于2020年1月—2021年2月选取在该院就诊的4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在该院接受体检的45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生化检验,分析两组的相关生化检验结果[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机械通气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机械通气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外周血BNP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显著上升(P0.05),且机械通气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脉血p H值均恢复正常,且无显著差异(P0.05);机械通气组平均住院时间(12.65±3.5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29±4.38)d(P0.05);机械通气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与86.67%,P0.05);心功能衰竭组和死亡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死亡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肺部感染患者病情,降低外周血BNP水平,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存活率,外周血BNP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治疗中应予以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2和IL-17 mRNA表达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33例、重度患者21例、重型肝炎患者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例和健康对照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2和IL-17 mRNA的表达.结果:CHB中度、CHB重度和肝硬化患者IL-22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重型肝炎患者IL-22表达水平低于该3组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各组IL-17表达水平相似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型肝炎患者IL-17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3组患者,与CHB中度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CHB重度和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2,0.968).结论:IL-22的下调不利于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IL-22分泌的增加对减轻肝组织的损伤特别是重型肝炎的恢复可能是有意义的.慢性HBV感染患者IL-17均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慢性HBV感染肝组织炎症的发生,且对慢性肝病纤维化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联合Child-Pugh分级在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将肝硬化组125例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个亚组:Child A级组(50例)、Child B级组(45例)及Child C级组(30例),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取静脉血测定血清PA、CHE及PTA水平,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A、CHE及PT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患者肝硬化程度加重,其血清PA、CHE及PTA水平逐渐降低,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中存活患者PA、CHE及PTA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PA、CHE、PTA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相关,这些指标的联合对判断肝病损害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好转的44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未愈及恶化的54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病诱因的构成情况;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活动状态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最常见的诱因。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HBV-DNA定量、肌酐(Cr)、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和肝性脑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而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ALB高是影响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大、INR延长、并发肝性脑病是影响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种诱因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有关,且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需要加强宣教,减少诱发因素,并针对性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