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化院外急救流程对脑卒中的救治影响。方法经洛杉矶院外中风筛检表(LAPSS)筛查可疑脑卒中患者54例为观察组,均严格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抢救指南完成相关评估和管理。另选取同期救治患者62例为对照组,均接受普通的院外急救措施。分别比较2组院外救治时间、院内急救时间及入住科室时间,并观察患者溶栓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院外救治时间为(31.4±6.8)min,院内急救时间为(58.2±9.6)min,入住科室时间为(103.7±14.5)min;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7±11.4)min、(65.8±10.7)min及(117.4±15.8)min,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院外急救流程可显著减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对脑血管病患者候诊意外、医疗纠纷、候诊时间及候诊响应时 长符合率等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以 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实施(2019年6月)为节点,分为优化前流程组(2019年1-6月)和优化后流程组 (2019年7-10月)两组,比较两组的候诊意外、医疗纠纷发生率、平均候诊时间、候诊响应时长符合率, 并进一步比较两组进入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患者的候诊时间。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 716例患者,优化前流程组5695例,优化后流程组5021例。优化后流程组患者 的候诊意外(0.4% vs 2.0%,P =0.038)、医疗纠纷发生率(0.3% vs 1.3%,P =0.033)均低于优化前流 程组;平均候诊时间短于优化前流程组(11.6±1.4 min vs 25.1±3.5 mi n,P =0.025);候诊响应时长符 合率高于优化前流程组(89.1% vs 75.2%,P =0.024)。优化后流程组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患者的候诊 时间短于优化前流程组(2.2±0.7 min vs 6.6±1.2 mi n,P =0.032)。 结论 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优化能够有效提升脑血管病患者候诊响应时长符合率,同时降低患者的 候诊意外、医疗纠纷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平均候诊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6-10—2017-09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58例),2组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行急救护理路径。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溶栓率为58例(58.0%),对照组为33例(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14)。研究组患者急诊室诊治时间、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2±0.5)分和(6.9±0.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1,P=0.011)。结论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可提升溶栓率和治疗效果,且可降低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 schemic s troke,AIS)患者急诊溶栓的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并探讨其在急诊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基于院前预警系统开展的早期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入组由上海市奉贤区医疗急救中心接诊送往相应脑卒中中心的27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入院前是否使用院前预警体系实施院前急救早期干预,将27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40例)和干预组(137例)。对2组的现场处置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 to puncture time,DPT)、院前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干预组的现场处置时间、DNT、DP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的转运成功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574);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6),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应用院前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开展院前急救早期干预可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随着急诊流程的改进,开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前后,患者的成功率与病死率、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及从接诊到确诊与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8.98%)、病死率(1.02%)、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18.05±1.81)、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26.55±7.39)等均明显优于实施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3.47%)、病死率(26.53%))、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29.01±4.67)、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47.8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55±0.13)、静脉给药时间(4.85±1.31)、头颅CT时间(11.52±3.61)、急救总时间(49.87±6.53)等与实施前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0.61±0.85)、静脉给药时间(4.99±2.62)、头颅CT时间(12.05±10.39)、急救总时间(51.36±7.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后,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降低了病死率,增加其抢救成功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血管内治疗(EV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炎症因子和神经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2022-01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14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及EVT组(82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激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素(ANP)]水平差异。结果 EVT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92.68%vs81.82%,χ2=4.041,P<0.05)。治疗前,2组血清IL-2、IL-6、TNF-α、AngⅡ、ALD、AN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2、IL-6、TNF-α、AngⅡ、ALD、A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EVT组[(4.55±0.92)ng/L、(7.27±2.02)ng/L、(7.52±2.15)ng/L、(75.78±14.75)ng/L、(127.21±20.03)ng/L、(67.39±16.69)pg/mL]低于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时的应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微信组,应用微信平台流程进行救治;2014-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救治。观察2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微信组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平台的建立,绿色通道的开放,可大大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率,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为实验组,选取2009年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实施救治;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抢救程序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比较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抢救时间、满意度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对提高急救护理水平,改进及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流程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急诊收治的460例颅脑损伤按传统入院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急诊收治的450例颅脑损伤实施FMEA管理模式下的入院护理(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入院耗时[(16.5±2.5)min]、住院时间[(11±2)d]较对照组[分别为(42.5±5.5)min、(23±5)d]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98.22%)和病人满意率(98.44%)较对照组(分别为89.56%、88.04%)均明显提高(P<0.05),而运送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率(0.67%)和护理差错发生率(0.44%)较对照组(分别为4.13%、3.91%)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FMEA模式能前瞻性地发现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护理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 (door to needle time,DNT)和提高DNT≤60 min的比例。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12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6月启用TPS改善溶栓 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 结果 研究共纳入对照组68例,实验组87例。对照组DNT平均(92.27±16.98)min,实验组DNT平均 (63.52±11.86)mi n,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02)。改善流程后DNT≤60 min的比例由对照组的6.11%提 高到实验组的51.09%(P =0.001)。 结论 通过组建TPS团队多学科合作进行溶栓流程改造,能够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 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缩短DNT,提高DNT≤60 min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总结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应用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01~2010-12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内实施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前从接到120电话到病人接受溶栓治疗平均时间为(95±5)min,到达现场平均用时为8min;从开始现场急救至接受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平均时间为(75±4)min。病人从发病开始到接受院前急救平均用时为(95±15)min。在急救现场即确定诊断脑梗死病人70(76.9%)。病人住院3~14d,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在医院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全面开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措施能够使脑梗死治疗的时间窗大为缩短,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我院88例脑外伤患者急诊救治及护理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3-02—2013-10收治的88例脑外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我院2012-10—2013-02收治的88例脑外伤患者,纳入对照组,均实施急诊救治,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比较2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72例(81.8%)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对照组75例(85.2%)接受急诊手术治疗;观察组治愈率为5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4%,其病死率、重残率、中残率及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后者(P<0.05)。12例病死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结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策略和全面的循证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对降低脑外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其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33例(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22例(对照组)。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认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84.8%,2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5%,12/22;P<0.05)。术后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1.6±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5)分;P<0.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1.22±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33)分;P<0.05]。结论 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高,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Roy适应模式的程序式护理对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负面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入组2020年6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卒中偏瘫患者,按不同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020年6月—2021年12月)和观察组(2022年1—7月)。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Roy适应模式引导的程序式护理。两组患者总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偏瘫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年龄45~82岁,平均(67.66±6.53)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4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SSE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SSE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5.32±11.60)分vs.(79.54±8.79)分,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癔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症状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06—2011-12我院急诊接治的癔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加强护理,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观察2组患者症状好转时间,住院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症状好转平均时间(2.1±0.6)d,住院率28%,平均住院时间(3.1±0.2)d,患者和家属满意度(9.7±0.2)分;对照组症状好转平均时间为(4.3±1.1)d,住院率40.9%,平均住院时间(5.8±0.6)d,患者和家属满意度(8.1±0.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癔病发作与心理障碍、情绪紧张有很大关系,加强护理对加快患者症状的恢复,降低住院率,提高满意度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楠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696-700
目的 探讨优化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院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的临床研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11月30日来我院急诊并实施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2例作为对 照组,选取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来我院急诊并实施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作为实 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实施管理,实验组采用优化后急性缺血性卒 中流程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 环节时间点、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通过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至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 溶栓门-针时间持续缩短(P<0.05),各关键环节时间点所用时间减少(P<0.05),患者的溶栓率提 高(P =0.020),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 =0.006),死亡率降低(P =0.009),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通过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使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缩短,提高了满 意度,使院内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流程干预改善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急诊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120接诊的101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急诊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急救干预,观察组51例采用流程话急救干预,对比2组患者从呼救到入院、开始治疗时间及致残率、致死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呼救至抢救的时间(18.63±8.34)min、呼救至接受治疗时间(32.36±13.15)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11.25)min、(41.22±13.8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54.90%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残率39.22%、致死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00%、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干预改善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急诊患者预后的效果确切,能够缩短其急救前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调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对急救流程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9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病人急诊手术后均入住ICU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ICU干预,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见性干预,持续应用12 d。结果 观察组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13.3%,6/45)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5/45;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65±4.38)d]较对照组[(11.98±4.13)]明显缩短(P<0.05),ICU住院时间[(12.87±3.29)d]也较对照组[(18.67±4.22)d]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预见性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