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选择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8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为实验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25例)、稳定性斑块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0例);另取颈动脉超声提示内膜中膜厚度(IMT)≤1.0 mm的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ELISA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清PAF、P选择素浓度的测定,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各组血清PAF、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且血清PAF和P选择素在不稳定性斑块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 0. 01)。结论血清PAF、P选择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血清PAF、P选择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脑梗死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 脑梗死组发现2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患病组颈动脉IMT[(1.12±0.29)mm]和对照组IMT[(0.76±0.1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监测和检出潜在脑梗死危险人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颈动脉斑块及其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90例CAS患者的HCMV-PP65抗原、血清MMP-9水平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HCMV阳性(A组)、HCMV阴性(B组)及正常对照者(C组)血清MMP-9含量分别为(260.25±89.03)pg/ml、(157.47±78.28)pg/ml、(138.65±80.73)pg/ml,A组显著高于B组与C组(均P<0.01);B组及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81.25%(39/48),软斑积分为(2.905±0.768)分,显著高于B组[59.52%(25/42),(1.750±0.463)分](均P<0.05);A组硬斑积分[(2.273±0.647)分]与B组[(2.364±0.6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伴HCMV-PP65抗原阳性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增高,CAS斑块检出率高,且更具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02—2019-10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171例进行研究。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斑块最大厚度进行检测,术后6个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再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有无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管腔缩小率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并对管腔缩小率与颈动脉斑块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ROC法判断颈动脉斑块厚度对CAS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171例患者中33例(19.30%)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7例管腔直径缩小50%及以上。再狭窄组患者管腔缩小率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均明显大于未狭窄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S术后管腔缩小率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对CAS术后再狭窄诊断截断值为0.437 mm,AUC为0.841,P=0.000,敏感度为81.8%,特异性为86.2%。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与CAS术后管腔缩小率呈正相关关系,斑块最大厚度0.437 mm患者再狭窄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血脂、血糖(BG)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23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 LP(a)}、BG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评定标准:IMT≤1.0mm为血管正常,1.0mm< IMT≤1.2mm为硬化,IMT> 1.2mm为斑块形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百分百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包括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0.32、0.34,P<0.05~0.01).结论 血TC、LDL、BG水平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体元模型法三维超声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定量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02—2015-0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斑块检出率、斑块面积、体积以及心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射血分数(EF)、收缩末期容积(ESV)和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观察组二维超声的ESV和EDV值均较对照组高,EF值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维超声的ESV和EDV值均较对照组高,EF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维超声的斑块检出率(IMT≥1.5mm)高于二维超声组(P0.05);体元模型法三维超声技术测量斑块的最大面积(0.36±0.17)cm2,明显大于二维超声技术测量斑块的(0.18±0.11)cm2(P0.01)。体元模型法三维超声技术测量的斑块体积(0.19±0.12)cm3,明显高于二维超声的(0.12±0.09)cm3(P0.01)。结论体元模型法三维超声技术在斑块检出率、斑块面积、体积、管腔狭窄等方面效果均优于二维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AS斑块定量评价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和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体检发现的CAS患者,年龄50~70岁。CAS诊断方法是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检查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值,IMT1.1mm即为CAS。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P)数量和稳定性进行记录。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甘油三酯(T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TGF-β1检测。随机分为2组,A组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5mg/d口服。观察期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的HDL-C、LDL-C、ox-LDL、TG、MMP-9、hsCRP、TGF-β1、颈动脉IMT和CASP的稳定性变化,TGF-β1和MMP-9、hsCRP的相关性。结果 2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12个月后A组hs-CRP下降,TGF-β1升高,其他指标无明显改善;B组颈动脉IMT和斑块稳定性比例无明显改变,其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B组改善情况优于A组。结论 CAS患者TGF-β1水平降低,且与CASP的不稳定性有关;瑞舒伐他汀能够通过提高TGF-β1水平改善炎症反应,从而稳定CASP。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状况.方法 对138例CI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组138例中120例(87.7%)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5块,正常对照组140人检出斑块为36人(25.7%)(P<0.01).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80.8%)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9.2%)(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81.1%)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8.9%)(P<0.01);位于CCA分叉处(66.3%)又显著高于主干(14.9%)(P<0.05).结论 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CCA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89例A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ELISA法检测其和85例无脑梗死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61例,其中不稳定斑块41例(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性斑块20例(稳定斑块亚组),无斑块28例(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13.55±4.31)μg/L]比较,ACI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19.38±5.53)μg/L、(22.26±5.83)μg/L、(18.72±4.42)μg/L]明显升高(均P0.05),而无斑块亚组[(15.49±4.47)μg/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亚组和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而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 ACI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内脂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68例ACI患者及4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ACI患者分组并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 68例ACI患者中,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25例,无斑块形成(无斑块组)12例;3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28.25±8.06)μg/L、(34.25±8.75)μg/L、(16.58±6.02)μg/L,对照组为(14.56±6.12)μg/L;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性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基因C1562T多态性与维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36例维族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MP-9基因C1562T的多态性。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的患者有108例(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呈高回声的患者有128例(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357.83±32.64)ng/m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304.47±38.91)ng/ml](P0.01)。两组MMP-9基因C1562T基因型CC、CT、TT的比例和等位基因C、T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MMP-9水平可能与维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而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维族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4例患者(其中脑卒中患者81例,对照组73例)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并对发现颈动脉斑块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卒中组以低回声斑块为主。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内中膜厚度,显示出常规超声未发现的9个斑块(其中卒中组8例,对照组1例)。卒中组增强斑块数目及增强斑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27)。结论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且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可提高显示率,造影较常规超声更能清晰显示粥样斑块位置及性质,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形式,并能够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特征,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可更好的预测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形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所有研究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1)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16.56±7.5)vs(11.25±6.3)]、高密度脂蛋白(HDL-C)[(1.01±0.23)vs(1.25±0.43)]、低密度脂蛋白(LDL-c)[(2.87±0.75)vs(2.5±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中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86±4.24)vs(15.78±6.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是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不稳定性斑块 (易损斑块组)38例和稳定性斑块(非易损斑块组)48例.另选4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颈动脉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易损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筛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再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上述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两组;分别测定86例病例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s-CRP与UA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血清中hs-CRP和UA水平异常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4—2015-08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检测,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斑块多为脂质型,形状规则,内膜厚度(0.68±0.34)mm;观察组多为钙化型斑块,形状多表现不规则,内膜厚度(1.45±0.38)mm。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形态和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5,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特征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二肽基肽酶4(DP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8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0.9 mm组(16例)、0.9 mm≤IMT 1.3 mm组(28例)和IMT≥1.3 mm组(42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非糖尿病患者32例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各组外周血清DPP4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清DPP4水平高于对照组[(5.194±1.397)mg/L比(3.690±1.428)mg/L,P0.05];糖尿病IMT≥1.3 mm组血清DPP4水高于IMT0.9 mm组[(6.060±1.454)mg/L比(4.300±1.200)mg/L,P0.01]与0.9 mm≤IMT 1.3 mm组[(6.060±1.454)mg/L比(5.851±0.608)mg/L,P0.01];0.9 mm≤IMT 1.3 mm组亦显著高于IMT0.9 mm组[(5.851±0.608)mg/L比(4.300±1.200)mg/L,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IMT与血清DPP4水平成正相关性(r=1.242,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DPP4水平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DPP4水平可能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马鞍山中心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85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的感染情况;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81例)、不稳定斑块组(74例)、稳定斑块组(30例),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Hp感染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3.59±3.79)mg/L vs.(8.55±3.65) mg/L;86.5% vs.63.3%,P<o.05];(2)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血清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25,0.174,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Hp感染率更高.(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相关,Hp感染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OR=0.706,95% CI:0.368~0.951,P=0.019),性别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测定Hp感染及C-反应蛋白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