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联合检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对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空腹采集静脉血2ml,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113例UC组、96例CD组、43例肠道疾病对照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pANCA、ASCA、PAB、GAB的表达。结果:在4个组中,UC组的pANCA阳性率为40.7%,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ASCA在UC组与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3%和4.2%,2组之间及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AB在UC组及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3.3%和12.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AB各组无一例阳性。联合检测4种抗体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6%、96.8%、97.8%和33.3%。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0.7%和96.8%,pANCA-/GAB+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1.5%和100%。结论:炎症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性。pANCA对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GAB对IBD的诊断较有意义,而ASCA和PAB对IBD的诊断价值不大。联合检测pANCA和GAB,可用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联合测定血清抗酿酒酵母菌抗体 (ASCA) IgG、ASCA Ig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水平 ,探索其对克罗恩病 (CD)和溃疡性结肠炎 (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 分别应用标准化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19例炎症性肠病 (IBD ,UC10例 ,CD9例 )患者和 1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ASCA IgG、ASCA IgA和pANCA水平进行测定。 结果  9例CD患者 (末段回肠和结肠均累及 )血清ASCA IgG和ASCA IgA水平 (酶单位 )分别为18.5 1± 6 .38和 11.74± 5 .4 6 ,显著高于10例UC患者 (6 .98± 5 .2 4和 3.88± 3.5 2 )和 18名健康对照者 (5 .90± 4 .12和 4 .6 2± 3.2 1,P值均 <0 .0 5 ) ,pANCA诊断UC的敏感性为 80 % ,而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阳性检测率均为 0 %。结论 AS CA是一种对CD具有特异性的抗体 ,pANCA是与UC显著正相关的一个免疫学指标。它们均有助于CD与U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是IBD非创伤性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是一组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的免疫球蛋白,但对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探讨pANCA和ASCA在UC与C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64例UC、62例CD和5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pANCA、ASCA水平和阳性率,分析pANCA、ASCA及其组合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UC组血清pANCA水平[(584.22±347.70)pg/ml对(304.99±211.10)pg/ml和(390.92±82.82)pg/ml,P〈0.01]和阳性率(50.0%对14.5%和14.3%,P〈0.01)显著高于CD组和健康对照组,三组间血清ASCA水平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ANCA^+和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50.0%、85.7%、80.0%、60.0%和42.2%、89.3%、81.8%、57.5%,ASCA^+和ASCA^+/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8.1%、87.5%、41.7%、46.2%和3.2%、91.1%、28.6%、45.9%。结论:pANCA阳性有利于UC的诊断。pANCA/ASCA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但对CD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Gao X  Hu PJ  He Y  Liao SY  Peng S  Chen MH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28-430
目的研究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间接免疫荧光生物薄片法检测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34例克罗恩病(CD)及2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ASCA和pANCA的表达。结果pANCA在CD组、U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7.1%、69.0%和16.0%,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ASCA在上述3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8%、58.6%和8.0%,UC组亦显著高于C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5)。ASCA /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是0、89.7%和0;pANCA /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20.7%、64.7%和33.3%。结论ASCA和pANCA阳性有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却不能敏感地筛选患者;ASCA和pANCA联合检测不能作为汉族UC和CD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的分布,观察其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行ASCA、pANCA检查的IBD患者175例,其中克罗恩病(CD)62例、溃疡性结肠炎(UC)97例、未定型16例.另取对照者16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SCA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ANCA水平.结果 在CD、UC、未定型者、对照者中,ASCA的阳性率分别为45.2%、14.4%、11/16、29.3%,pANCA的阳性率分别为4.8%、56.7 0A、1/16、4.8%.对照者中,ASCA在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肝病、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肠结核中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2.1%、2/5、4/10、4/19、4/14).AS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5.2%、85.6%、66.7%.pAN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6.7%、95.2%、94.8%.联合检测ASCA+/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9%、93.8%,81.3%.联合检测ASCA-/pAN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8.5%、98.4%、97.9%.结论 ASCA和pANCA不适于作为IBD筛查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UC与C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抗酿酒酵母细胞抗体(ASCA),探讨其在PBC中的阳性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62例PBC患者、4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41例肝病对照组(LDC)患者、144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及3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SCA的IgA和IgG亚型.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U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ASCA-IgA在PBC患者中的阳性率为24.1%,高于溃疡性结肠炎(UC)组11.6%(χ2=5.5,P<0.05)和健康对照组0(χ2=10.5,P<0.01),与AIH组(20.5%)、LDC组(14.6%)和克罗恩病(CD)组(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A-IgG在PBC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1.1%,明显低于CD组27.6%(χ2=8.9,P<0.01),高于健康对照组0(χ2=10.5,P<0.01),与AIH组(15.9%)、LDC组(7.3%)和UC组(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A-IgA和IgG同时阳性的PBC患者仅占6.2%,显著低于CD组17.2%(χ2=6.3,P<0.05);ASCA-IgA或IgG阳性的PBC患者占29.0%,显著低于CD组44.8%(χ2=4.8,P<0.05),高于UC组(χ2=5.9,P<0.05)和健康对照组(χ2=13.3,P<0.01).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ASCA阳性率高于抗GP210抗体阴性PBC患者(38.6%和23.8%,χ2=3.9,P<0.05);抗线粒体抗体(AMA)、抗SP100抗体阳性和阴性PBC患者间ASC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CA-IgA阳性PBC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乳酸脱氢酶(LD)、IgA、IgM、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ASCA-IgA阴性PBC患者,而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和胆碱酯酶低于ASCA-IgA阴性PBC患者(P均<0.05).ASCA-IgG阳性PBC患者与阴性患者间肝功能损伤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CA并不是IBD特异性自身抗体,在PBC患者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以IgA亚型为主.ASCA-IgA与PBC患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和免疫活动指标改变有关,而ASCA-IgG与PBC患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和免疫活动指标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7.
ANCA、ASCA血清学检测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岁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对IBD的诊断是在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并存排除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基础上做出的。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标记物的研究较多,这些抗体包括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大肠埃希氏菌外膜孔道蛋白C、I2抗体等,这些抗体的检测可能在IBD的诊断、活动度、分层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方面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清学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BD)是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IBD的诊断需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或)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目前尚缺乏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指标[1].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可能成为:IBD诊断的血清学指标之一[2].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胰腺外分泌腺抗体(PAB)、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杯状细胞抗体(GAB)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测在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炎症性肠病(IBD),迄今尚无疾病诊断和监测的金标准。鉴于免疫系统在IB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水平对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价值。目的:探讨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在I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6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91例,其中克罗恩病(CD)52例,溃疡性结肠炎(UC)39例,36例排除IBD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SCA-IgG、IgA和pANCA。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对ASCA、pANCA进行诊断试验评价;采用ROC曲线、Pearson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种血清学抗体与IBD、CD、UC以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血清ASCA-IgG和IgA均与CD相关(AUC=0.626和0.614),而UC仅与ASCA-IgA相关(AUC=0.486)。血清pANCA与IBD(r=0.342)、CD(r=-0.262)、UC(r=0.614)均相关,对IBD和U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D(P0.05)。CD患者的ASCA-IgG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pANCA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P0.05);UC患者的ASCA-IgG、IgA均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P0.05)。结论:血清ASCA、pANCA有助于在IBD诊断确立的基础上区分CD与UC,并可能对病变部位具有提示作用。ASCA可能与病变累及回肠末端相关,而pANCA则可能与病变累及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 ANCA)与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有CD患者67例,健康对照者30名。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p ANC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6和ASCA,计算各项指标在CD及其亚型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活动期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 ANCA在CD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A、ASCA Ig A和ASCA Ig G在两组中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5.69、14.09,P均0.05),单项检测ASCA Ig A、ASCA Ig G,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IL-6、p ANCA和ASCA可以提高CD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对阳性率影响不大。CD各亚型中p ANCA、ASCA灵敏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抗体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促炎因子IL-6与CD病情进展相关,对CD的诊断和临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ASCA可以作为CD诊断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而p ANCA对CD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与感染性结肠炎(IC)均为结肠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即使综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等表现,仍有部分UC与IC难以鉴别。目的:比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CD44v3、CD44v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UC和IC中表达的差异,为两组患者提供有用的鉴别指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NCA和ANCA靶抗原: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结肠黏膜CD44v3、CD44v6和TGFβ1的表达。结果:血清ANCA检测UC患者阳性率IIF法为48.1%.ELISA法为33.3%.而IC组均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肠黏膜CD44v3、CD44v6在UC患者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8%、56.3%,而IC组均阴性,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结肠黏膜TGFβ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ANCA和结肠黏膜CD44v3、CD44v6的检测有助于鉴别UC与IC。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关于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和精神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关于血清免疫特异性抗体标记物的研究较多,这些抗体包括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以及抗细菌抗原抗体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就IBD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本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UC的相关性及与p-ANCA、GAB的可能相关性。方法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59例UC患者及5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血清p-ANCA、GAB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 59例UC患者中,出现食物特异性抗体IgG者51例,阳性率为86.44%。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范围的食物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CA阳性时出现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明显高于GAB阳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UC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与病变部位不相关。p-ANCA阳性的患者多存在食物不耐受。  相似文献   

14.
高峰  王志凤 《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0):611-613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阳性率,确定其对维族及汉族U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同时通过比较维族及汉族UC患者中ANCA的阳性率,了解是否存在同一地区不同种族UC的ANCA阳性率的差异,评价ANCA是UC遗传易感性标志的可能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UC患者(维族39例,汉族31例)、腹泻患者(维族30例,汉族30例)及健康对照者(维族30例,汉族30例)的血清ANCA,比较不同组间及不同种族间ANCA的阳性率.结果UC组中维族及汉族的ANCA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UC组中维族与汉族间的ANCA表达,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ANCA在维族与汉族UC中的阳性率与病变范围及病情程度无关(P>0.05).结论ANCA对U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UC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并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同时提示,ANCA可能为UC遗传易感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与感染性结肠炎(IC)是结肠性腹泻的常见原因,临床常难以鉴别。有研究报道,UC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和肠黏膜CD44v3、CD44v6表达增强,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则减弱,这些指标可能有助于鉴别UC与IC。本研究检测UC和IC患者的血清ANCA、结肠黏膜CD44v3、CD44v6、TG即1表达,以判断其是否有助于2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指血清中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成分的自身抗体。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尚缺乏敏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本实验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UC患者的血清ANCA进行检测,初步探讨ANCA在UC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疾病分型的关系。方法:用接免疫荧光法分别对80例UC患者和123例健康者进行血清ANCA检测,同时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SSP)对HLA-DR1到第4个基因位点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ANCA的阳性率为55.0%,对照组均为阴性;UC患者HLA-DR2及DR15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8.8%和40.0%,较对照组30.1%、17.9%显著增高(P均<0.05);与ANCA(-)UC患者比较,ANCA(+)UC的DR15基因阳性率显著增加,而DR16基因阳性率显著降低;慢性持续型UC DR2和DR15基因性率较其他型显著增加。结论HLA-DR2和ANCA在UC中阳性率均显著增加,在ANCA阳性和阴性的UC中,分别由DR15和DR16基因阳性率增加所致;HLA-DR基因分型与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对不同靶抗原的抗磷脂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2例SLE合并PAH(SLE-PAH)患者血清,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抗心磷脂(ACL)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抗β2-GPI)、抗凝血酶抗体、抗纤溶酶抗体、抗活化蛋白C抗体(抗APC)和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体(抗t-PA),以128例肺动脉压力正常SLE(SLE-non-PAH)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结果:与SLE-non-PAH组相比,IgG型ACL抗体、抗β2-GPI抗体、抗纤溶酶抗体和抗凝血酶抗体阳性率在SLE-PAH组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APC抗体和抗t-PA抗体的检出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SLE-PAH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60mmHg]的IgG型抗纤溶酶抗体阳性率较轻中度SLE-PAH患者(PASP〈60mmHg)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PAH组和SLE-non-PAH组相比,各抗体IgM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G型抗心磷脂抗体、抗β2-GPI抗体、抗纤溶酶抗体和抗凝血酶抗体与SLE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抗磷脂抗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5例ACS患者、23例稳定型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24例门诊体检人员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IgG,IgM亚型和抗p2糖蛋白I IgAGM,IgA,IgG,IgM亚型抗体的水平。结果:ACS组中抗磷脂抗体阳性率为54.3%,其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17.5%,抗&糖蛋白I抗体阳性率为36.8%。ACS组中抗心磷脂抗体IgG亚型、抗&糖蛋白IIgAGM亚型及IgM亚型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明显升高,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这3种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抗&GPI抗体阳性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尤其是血清总甘油三酯)高于抗磷脂抗体阴性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结论:ACS的发病可能与抗磷脂抗体有关,尤以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明显,抗磷脂抗体可能参与ACS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肺间质病变(IL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免疫印迹法方法,检测97例SLE患者血清中的ANCA、抗dsDNA抗体、多种自身抗体及补体。采用全胸片及肺高分辨率CT(HRCT)检查,了解97例SLE患者伴ILD的情况。结果①97例SLE患者26例ANCA阳性,均为核周型(pANCA),阳性率为27%。(2)ANCA阳性组患者的抗dsDNA抗体的增高、补体(C3、C4)的下降及血沉(ESR)增高与ANCA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ANCA阳性组患者,HRCT显示其中20例伴ILD(77%),71例ANCA阴性组患者,伴ILD30例(42%),ANCA阳性组的ILD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CA阳性的SLE患者。对判断SLE活动性及伴ILD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