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郝婷婷  申妮  张锦 《肿瘤学杂志》2022,28(2):117-121
摘 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微创根治手术后淋巴结检出的影响因素及纳米碳示踪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行微创根治手术治疗CRC患者672例,根据是否采用纳米碳示踪分组,通过倾向评分法完成基线资料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价微创根治手术后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检出数量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示踪组与非示踪组患者各3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示踪组检出阳性淋巴结数量显著多于非示踪组(P<0.05)。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灶位置、肿瘤最大径及是否行纳米碳示踪均与微创根治手术后淋巴结检出数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和是否行纳米碳示踪均是微创根治手术后淋巴结检出数量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③病理类型、T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情况及是否合并癌结节均与微创根治手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数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及合并癌结节情况均是微创根治手术后阳性淋巴结检出数量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RC患者微创根治手术后淋巴结检出数量与病灶位置和是否行纳米碳示踪关系密切;T2~4期、组织学分级3~4级、合并脉管侵犯及癌结节者更易检出阳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左明  庄文 《肿瘤预防与治疗》2009,22(4):457-460,438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除远处转移外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有淋巴结转移的Ⅲ期患者约30%在根治术后5年内复发,而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Ⅰ、Ⅱ期患者也有约5%~35%的机会仍会复发和/或转移,可能是这些患者有未被检出的“残留”肿瘤微转移或肿瘤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常规病理检查对CRC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判断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结微转移对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990枚淋巴结进行常规HE染色和CK20免疫组化检查,检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HE染色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27.2%(269/990),CK20免疫组化淋巴转移检测率为37.2%(368/9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11例TNM分期提高,HE染色重新分期率为18.3%(11/60)。结论:CK20免疫组化的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影响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Deng H  Shu XJ  Zhen HY  Deng L  Chen Y  Liu LJ 《癌症》2003,22(7):762-766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价值尚无一致意见,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988年~2001年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有完整淋巴结检查资料的标本80例,其中直肠癌30例,结肠癌50例。经过溶脂法检查淋巴结共3869枚,平均每例48.36枚,经4μm间断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有无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微转移灶为瘤团直径<0.2mm或瘤细胞数<50个)。数据经SAS8.1统计学软件进行Cox模型回归分析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共检出转移淋巴结232枚(6%),微转移淋巴结39枚(1.01%)。直肠癌中淋巴结转移数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χ2=9.94,P=0.0016);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数(r=0.44,P=0.016)等病理学指标有关。结肠癌中淋巴结转移数(χ2=9.52,P=0.002)、AJCC淋巴结分期(χ2=5.73,P=0.0167)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淋巴结微转移与Dukes’淋巴结分期(r=0.314,P=0.008)有关。结论: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但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旨在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将 48例结直肠癌的 5 5 6个淋巴结分成 5组 (C1 ,C2 ,C3,D and E) ,分别送检每个淋巴结。结果  1≤ 40岁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各年龄组。 2各组淋巴结以 C2组转移率最高。3肿瘤浸润越深 ,细胞分化越差 ,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4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关。结论  1依据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可指导临床辅助治疗 ,估计预后。 2侵犯浆膜层的 C、D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 3粘液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 4中分化腺癌 ,肿瘤大 ,浸润深者易发生跳跃转移。  相似文献   

6.
Yuan HY  Cheng FL  Wei ZZ  Yang GL  Chen JK 《癌症》2004,23(9):1069-1073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是否有预测预后价值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研究微转移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56例结直肠癌患者肠旁及系膜淋巴结中细胞角质蛋白CK20mRNA,揭示微转移灶的存在,并与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HE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对判定临床病理分期和统计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检测432个淋巴结,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分别为57.2%、62.3%和73.1%。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E染色和RT-PCR法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56例患者中,按HE染色结果确定的PN0、PN1和PN2期,其5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0%、60%和50%;通过RT-PCR技术检测,升级后的PN0、PN1和PN2期5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00%、61.9%和55.6%,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E染色未确切指出淋巴结微转移癌;RT-PCR法检测CK20mRNA可以推断淋巴结微转移癌的存在,从而有助于确定结直肠癌临床分期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研究结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预测结直肠癌中前哨淋巴结(SLN)概念的适用性及分布情况,并为进一步结直肠癌SLN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科1998年1月~2003年9月根治术后常规病理检测只有一个淋巴结转移的125例结直肠癌患者有关资料。其中男67例(53.3%),女58例(46.5%);平均年龄55.8岁(25~82岁)。结果:125例患者共计淋巴结1065枚,平均每例患者8.52枚(1~32枚)。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肠旁组淋巴结转移81例(64.8%),中间组淋巴结转移40例(32.0%),中央组淋巴结转移4例(3.2%)。非肠旁组织转移的“跳跃”转移44例(35.2%)。结论:大部分结直肠癌SLN分布于肠旁,但相当部分可出现“跳跃”现象。必须进行深入的前瞻性研究,探索理想的结直肠癌SLN示踪方法,全面研究结直肠癌SLN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31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3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45例合并糖尿病,占14.4%。45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1.1%,268例无糖尿病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体外亚甲蓝作为染色剂寻找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 node,SLN)的方法在结直肠癌SLN定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行标准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离体后,在肿块四周黏膜下注射亚甲蓝后追踪辨认。蓝染的淋巴结视为SLN,未蓝染的淋巴结被视为NSLN。SLN中无癌细胞转移者常规行细胞角蛋白(CK、AE1/AE3)免疫组化检查,CK阳性者视为有微转移病例。结果:82例患者成功标记SLN(96.47%),准确度为90.24%。通过CK检测,16例SLN阴性患者发现微转移,总转移率提升了18.30%,TNM分期得以提升的患者达18.82%。HE染色下SLN的假阴性率为23.17%,结直肠癌的假阴性率分别为6.38%和45.71%,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断更有临床价值,但在直肠癌方面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多少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存在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且淋巴结转移数目愈多预后越差。辅助性治疗的实施可以明显增加有淋巴结转移者的生存率[1]。常规组织学检测淋巴结微小转移常有遗漏,直接影响着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与预后预测以及辅助治疗的选择。因此,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将使部分组织学检查不能发现的微小转移病例得到明确诊断,从而不会遗漏有利于延长生存率的辅助治疗。本研究运用靶向细胞角蛋白20((CK20)基因m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病例中p5 3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微转移间关系。方法 收集 1989~2 0 0 1年根治性手术切除 ,有完整检查资料的结直肠癌标本 74例经溶脂法检查淋巴结共 35 0 3枚 ,均经4 μm间断连续切片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法 (CK18+EMA)检查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肿块经免疫组化法 (DO - 0 7)检查 p5 3过度表达。 结果 检出转移淋巴结 2 2 3枚 ,微转移淋巴结 38枚。全组中 31例有 p5 3过度表达。结肠癌中 p5 3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微转移无关 (r =0 .19,P =0 .2 0 ;r =- 0 .2 3,P=0 .13)。直肠癌中p5 3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微转移无关 (r =0 .0 2 ,P =0 .90 ;r =0 .13,P =0 .32 )。结论 p5 3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微转移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中黏蛋白1(MUC1)的表达,以寻找1种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69例结直肠癌457枚区域淋巴结中MUC1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无转移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其MUC1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18.6%(61/328),DukesA、B和C期淋巴结微转移率分别是4.7%(3/64)、16.8%(28/167)和30.9%(30/97)。DukesA、B和C期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是4.7%(3/64)、16.8%(28/167)和70.4%(159/22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检查(P〈0.05),淋巴结微转移率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随Dukes期别上升呈显著递增(P〈0.05)。1例DukesA期患者,9例B期患者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微转移,分期从DukesA或B期上调至C期。结论MUC1在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中有表达,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指标。检测淋巴结中MUC1的表达可更准确的对结直肠癌进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肿瘤出芽是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因素。本研究使用10个高倍镜视野计数的方法评价肿瘤出芽,并分析其在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数307例T1期结直肠癌10个高倍镜视野下肿瘤出芽个数,参比临床病理特征,建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析公式,并在14例新病例中对该公式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水平、脉管侵犯和肿瘤出芽个数与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统计分析得出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析公式为:Z=1.571×(脉管状态:侵犯为1;无侵犯为0)+2.661×(肿瘤分化:高级别为1;低级别为0)+0.024×(肿瘤出芽个数)-3.885,概率=1/1+e-Z。在14例新病例中得到了验证。结论:通过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肿瘤出芽个数,可以精确地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从而协助临床作出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癌单个转移的淋巴结分布情况及其在预后中的作用,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转移位置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3年2月~2008年6月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常规病理检测只有一个淋巴结转移结直肠腺癌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病例263例,单个淋巴结跳跃转移率35%。淋巴结转移分布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回归示送检淋巴结个数和病理分级是影响系膜组淋巴结转移因素,年龄是影响系膜动脉结扎处淋巴结转移因素。TNM分期ⅢA期5年生存率88.4%,ⅢB期73.1%,5年生存有差异。中国分期Dukes' C1期和Dukes' C2期5年生存无显著性差异。影响预后因素Cox回归显示5年生存率与性别、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有关。结论:单个转移的淋巴结有很高的概率分布在远离肿瘤的位置,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是必要的。淋巴结转移率而不是淋巴结转移位置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按淋巴结转移位置进行分期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的适用性。方法:20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前3h经纤维肠镜、肛镜于病灶周围粘膜下注入99mTc标记的右旋糖苷,术中在病灶周围浆膜下注入亚甲蓝,探测仪检测放射性高出背景组织10倍以上或(和)蓝染的淋巴结视为结直肠癌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行常规病理检查,分别计算前哨淋巴结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假阴性率等,并根据SLN活检结果决定结直肠癌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结直肠癌SLN的检出成功率为80%(16/20),每例检出1~3个,平均2.4个/例,SLN的转移率为37.5%(18/48);诊断敏感性80%(16/20);诊断准确率83.3%(15/18);假阴性率20%(4/20)。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适合于结直肠癌,联合示踪法检测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可判断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并可用于指导结直肠癌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结直肠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SEER*Stat软件筛选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符合要求的老年结直肠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包括年龄、性别、检出淋巴结数(examined ...  相似文献   

17.
柳忠美  付晓四 《浙江肿瘤》1999,5(4):211-212
(目的)探讨CEA在结肠癌微结转移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54例未发现转移的287个淋巴结重新制片做CEA检测及常规染色,(结果)8例中15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所有的转移灶CEA均阳性。(结论)CEA检测可有助于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对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米碳标记前哨淋巴结活检(carbon nanoparticle labeled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对早期宫颈癌患者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4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于宫颈3点、9点分别注射稀释后的纳米碳1 mL,腹腔镜下获取SLN后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切除的SLN及非前哨淋巴结行病理检查。结果:48例患者均检出SLN,平均每例患者检出(3±1.5)枚,显影率为100%,其中闭孔淋巴引流区为检出SLN最多的部位,其次为髂内、髂外和髂总动脉淋巴引流区。术后病理显示4例患者淋巴结阳性,阳性淋巴结共12枚,SLN 10枚,非SLN 2枚,而这4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被SLNB成功检出。SLNB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敏感性为100%(4/4),准确性为100%(48/48),阴性预测值为100%(44/44)。结论:纳米碳标记的SLNB可以准确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或肿瘤标志物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拷贝数变异(CNVs)并检测其mRNA表达量。方法:从前期收集的1 053个肿瘤相关候选基因中,采用目标区域测序(Illumina Hiseq)捕获25例结直肠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候选基因的SNPs和CNVs;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9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6个相关候选基因(VEGFC、CCNA2、IL2、ABCG2、EGF及NFKB1)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SLC28A3、BRCA1、RRM2、PMS2、CDA、EPHX1、RALY、CD33、BCL10、ETV1、MST1R、KMT2B、BCL2、LSM3、TTF1、MAP3K1基因的SNPs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DDR1、CYP21A2、SULT1A1、XRCC2、POU5F1、FLT1基因的CNVs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 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EGF和NFKB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28A3、BRCA1、RRM2、PMS2、CDA、EPHX1、RALY、CD33、BCL10、ETV1、MST1R、KMT2B、BCL2、LSM3、TTF1、MAP3K1基因的SNPs以及EGF、NFKB1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本实验未发现候选基因CNVs与结直肠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EA在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54例未发现转移的287个淋巴结重新制片做CEA检测及常规染色。[结果]8例中15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所有的转移灶CEA均阳性。[结论]CEA检测可有助于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对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