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于既往剖宫产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者为95例(89.6%);由于非剖宫产术(子宫穿孔术、子宫角楔形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子宫破裂者为11例(10.4%)。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95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按照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类型,将其分别纳入完全性子宫破裂(CRU)组(n=17)和不全性子宫破裂(ICRU)组(n=78)。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CRU组与ICRU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孕期瘢痕子宫破裂发生率: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129%(106/82 157);每年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90,P<0.001)。②临床特点分析:本组106例患者的年龄为32岁(19~40岁);104例(98.1%)瘢痕子宫破裂发生在晚孕期(≥28孕周),2例发生在中孕期(20~27+6孕周);74例(69.8%)破裂者无典型子宫破裂症状,32例(30.2%)有典型子宫破裂症状。在11例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中,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为8例,包括死胎、新生儿窒息、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术各为3、5、3及2例。③CRU组与ICRU组比较: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术分娩次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U组患者年龄、孕龄、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产术分娩间隔时间及临产率,均大于、小于、短于及高于ICRU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323、P<0.001,Z=-32.578、P<0.001,Z=-7.268、P<0.001,χ2=4.720、P=0.030)。④治疗与随访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3例接受子宫切除术,18例于剖宫产术中接受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及子宫修补术,85例接受剖宫产术分娩及子宫修补术。对其中保留生育功能的85例患者随访5~52个月,无一例再次妊娠。 结论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是导致孕期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最为常见。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时,其发生CRU与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术分娩间隔时间密切相关。对于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时,若其发生子宫破裂,则后果往往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阴道分娩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医院产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426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试产的临床资料,统计试产结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426例孕妇中,阴道试产成功271例,阴道自然/助产分娩,且无子宫破裂;失败155例,试产期间出现剖宫产指征而改行剖宫产。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成功组产后出血率3.32%,子宫破裂率1.10%,失败组产后出血率7.10%,子宫破裂率1.29%,产后出血率差异明显(P0.05),而子宫破裂率、新生儿窒息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孕妇产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妇年龄、子宫下段厚度、有阴道分娩史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瘢痕厚度、孕周、入院宫口扩张、距前次剖宫产手术时间、新生儿重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孕妇产前BMI、孕妇年龄、子宫下段厚度、有阴道分娩史、是否临产入院均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阴道分娩史OR值最高,是影响试产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孕妇产前BMI30 kg/m~2,年龄30岁,子宫下段厚度4 mm,上次术后无发热,临产入院者,有阴道分娩史经历者比较适合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产妇的母儿结局。 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VBAC足月妊娠产妇39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按照1∶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于本院足月经阴道分娩的非瘢痕子宫产妇397例,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观察2组产妇年龄、身高、人体质量指数(BMI)、本次分娩距前次分娩间隔时间、分娩时孕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PPH)量(2 h)、PPH率、严重PPH率,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窒息发生率等指标,并采用成组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016—2019年本院产妇分娩情况进行分析。2组产妇年龄、身高、BMI、分娩时孕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2016—2019年,本院剖宫产术分娩率为58.45%~62.37%,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SUAC)患者再次妊娠的剖宫产术分娩率为93.06%~95.83%,平均为94.60%(10 942/11 567),非SUAC患者的剖宫产术分娩率为50.27%(18 586/36 972)。瘢痕子宫患者为13 963例(28.77%),2017年瘢痕子宫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3.74%(3 361/9 961),此后呈下降趋势。②研究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及术中出血量、PPH量(2 h)、PPH率分别为363 min(212~450 min)、46 min(22~60 min)、312 mL(200~350 mL)、348 mL(230~380 mL)、10.8%(43/397),均显著长于、大于、高于对照组的294 min(180~380 min)、15 min(7~20 min)、231 mL(150~280 mL)、264 mL(180~310 mL)、4.3%(17/397),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 216±359) g,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 369±369) 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97、16.065、8.028、8.122,χ2=12.188,t=-17.013,均为P<0.001)。③SUAC患者再次妊娠的子宫破裂发生率为1.73/10 000(2/11 567),占VBAC者的0.32%(2/625)。 结论VBAC是可行的,子宫破裂发生率低,但是其PPH风险增加。临床对于此类产妇,产程中应做好监护,积极预防PPH。  相似文献   

4.
俞秋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661-466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7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孕妇全面评估后进行阴道试产,成功21例,试产成功率58.3%。其余235例行再次剖宫产术,手术产率86.7%。前次剖宫产孕妇第二胎自然分娩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孕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再次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产妇的出血量。结论:如果进行正确产前评估,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可以进行阴道分娩试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接受阴道试产成功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50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相关资料,其中阴道试产115例,试产成功95例(为成功组),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20例(为失败组)。对两组产妇年龄、产前BMI、瘢痕厚度等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试产成功的影响因素。剖宫产产妇255例(包括阴道试产失败者)为剖宫产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妊娠结局。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产前BMI30 kg/m~2、有自然分娩史、临产入院、入院宫口扩张≥6 cm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独立影响因素;与剖宫产组比较,阴道试产成功组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高,新生儿出生体重低,1 min Apgar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功组与剖宫产组在胎儿窘迫、子宫破裂、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30岁、产前BMI30 kg/m~2、有自然分娩史等是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的重要因素,且相比再次剖宫产,阴道试产不增加胎儿窘迫、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建议严格把握阴道试产适应证或成功因素,以提高阴道试产率,降低再次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进行阴道试产的143例孕妇临床资料,根据阴道试产结局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可能影响阴道试产失败的因素。结果 143例孕妇中,阴道试产失败39例,成功104例,成功率为72.73%。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的年龄、产前BMI、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使用宫缩剂、子宫下段厚度、胎龄、婴儿体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剖宫产次数、是否临产入院及有无定期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产前BMI值、距离前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子宫下段厚度及婴儿体重均是造成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试产失败的独立因素。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进行阴道试产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导致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产前应对试产对象的体征及手术指征进行正确评估,选择最佳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时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比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瘢痕子宫妇女155例及同期100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者的分娩方式;同时比较前次剖宫产时是否临产、临产者是否进入了第二产程的分娩方式.结果 瘢痕子宫组阴道试产占67.7%,试产成功比例为61.0%,非瘢痕子宫组阴道分娩成功比例为76.0%,非瘢痕子宫组阴道分娩成功比例高于瘢痕子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瘢痕子宫组有临产史者和无临产史者阴道试产成功比例分别为56.5%(48/85)和30.0%(6/20),有临产史者前次妊娠进入和未进入第二产程者试产试产成功比例分别为40.6%(13/32)和66.0%(35/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剖宫产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在严格把握指征的情况下可以试行阴道分娩,前次分娩进入临产者试产成功率较高,但进入第二产程者成功率会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12例子宫破裂者为病例组,30例正常分娩者为对照组,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孕次、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瘢痕厚度、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是否为巨大儿等因素中筛选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6 kg/m~2、剖宫产产次1次、再次分娩时间间隔≥4年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重复剖宫产、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长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对此类孕妇应给予重视,预防子宫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子宫破裂7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例子宫破裂的患者中,有剖宫产手术史5例(2次剖宫产史1例),非瘢痕子宫2例。完全性破裂6例,其中4例瘢痕子宫,此次分娩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均≥4年;子宫不完全破裂1例,分娩孕周38周,此次分娩距前次剖宫产时间为5年。7例中5例入院时未足月,3例自发性破裂,4例发生在分娩过程中(2例子宫瘢痕中孕引产)。5例主诉伴有下腹部疼痛,1例产后持续阴道流血,1例产后检查产道时发现。7例均行子宫修补术,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整个孕期都应严密监护,尽早识别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产妇临床资料,根据阴道试产结局分为失败组(n=32)和成功组(n=186)。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218例阴道试产成功186例(8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2.371,95%CI 1.401~4.383)、产前BMI≥30kg/m2(OR=4.805,95%CI 2.636~7.209)、子宫下段肌层厚度<4mm (OR=3.636,95%CI 1.472~5.810)、距离上次分娩时间<3年(OR=1.827,95%CI 1.186~3.461)、新生儿体重≥3.5kg(OR=2.850,95%CI 1.295~5.116)、羊水污染(OR=2.613,95%CI 1.053~4.875)是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产前肥胖、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不足、分娩间隔时间短、婴儿体质量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在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接受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294例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可行性的影响因素,基于筛选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适宜产科处理方式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的20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进行分娩方式、分娩结果和并发症进行数据的研究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RcS)172例,剖宫产术后妊娠采取阴道分娩(vBAc)的孕妇有28例;随机选取172例首次剖宫产(PcS)的孕妇,28例首次没有瘢痕的子宫阴道分娩(vBNc)孕妇进行对比.结果?在200例进行剖宫产术之后再次妊娠的患者有40例首先实行阴道试产,只有28例阴道分娩成功,成功率达到70%;进行再次手术生产为86%.vBAc组生产的婴儿其窒息率、孕妇产后出血、先兆子宫破裂的发生几率和vBNc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cS组和vBAc组进行比较发现其产后的出血量很高,有9%患者发生严重粘连,平均住院天数也要比vBAc组高,RcS组和PcS组比较其生产后的出血要高很多,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如果选取阴道分娩并不会增加母婴产后发生不良状况;瘢痕子宫妊娠如果选择再次剖宫产会导致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6例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6例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疤痕子宫中53例进行阴道试产,33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2.3%;再次剖宫产(RCS)123例,手术产率78.8%。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CS组产后出血量比VBAC组高,平均住院天数比VBAC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RCS组产后出血、粘连发生率均高于首次剖宫产(PCS)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不是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李琳  韩素慧  徐杨  梁静  吴丽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01-4302
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史的瘢痕子宫孕妇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风险.方法:对2007年~ 2012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行再次子宫下段剖宫产的瘢痕子宫患者215例的围产期并发症及风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胎盘位置异常发生率为6.98%%(15/215),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组(P<0.05),瘢痕子宫组早产倾向的发生率为6.98% (15/215),明显高于非瘢痕子宫组(P<0.05).子宫收缩是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易发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早剥,孕晚期要预防早产和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15.
再次剖宫产手术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再次剖宫产时原子宫切口愈合的情况,探讨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方法:本文对76例产妇再次剖宫产时术中所见切口情况及前次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28.9%,与术后间隔时间、术后感染率、子宫切口位置高低及腹腔粘连程度有关,而与剖宫产时机、孕妇的年龄、职业、孕产史、体重、孕周、胎儿的大小无关。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时间至少应与前次妊娠间隔3年,前次剖宫产有术后病率及子宫切口情况不详者,再次足月妊娠最好不要选择阴道分娩,以防止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分娩方式的选择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住院分娩、有剖宫产史的156例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25例)和剖宫产组(31例),比较两种分娩方式预后,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6例瘢痕子宫孕妇,阴道试产成功125例,中途转剖宫产术31例;两组孕妇新生儿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孕妇产时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产前BMI30 kg/m~2、宫颈长度28 mm、距离前次剖宫产时间≤2年是影响阴道试产顺利进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瘢痕子宫孕妇经阴道分娩安全可行,对孕妇和新生儿影响小,临床应结合相关危险因素指导孕妇选择最佳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剖宫产史)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倡导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和再次剖宫产率。方法:回顾分析142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结局资料。结果:2年分娩总数5650例,瘢痕子宫妊娠(瘢痕组)142例(2.51%)。142例中阴道分娩12例(8.45%),再次剖宫产130例(91.55%);妊娠合并前置胎盘21例(完全性5例、部分性6例、边缘性10例)、胎盘植入3例、胎盘粘连15例、胎盘早剥2例、子宫不全破裂2例;产后出血14例(9.86%);子宫切除2例。结论:严格掌握前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率、减少再次剖宫产率是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情况对下次妊娠并发胎盘植入(placenta implantation,PI)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前次剖宫产术)11 025例为观察组(剖宫产组),同期经产妇(前次均为顺产)8 320例为对照组(阴道分娩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再次妊娠PI的发生率及植入程度,分析前次剖宫产是否伴有产后出血、是否为产程中转急诊手术以及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妊娠时间与PI程度的关系。结果剖宫产组再次妊娠时PI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2.5%vs1.8%,P0.05),且植入型与穿透型PI发生率比阴道分娩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9‰vs 6.6‰、5.8‰vs 0.9‰,P均0.05)。剖宫产组中前次剖宫产伴产后出血,再次妊娠时PI发生率高于无产后出血组,尤其粘连型与植入型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vs 8.2‰、14.2‰vs 8.7‰,P均0.05);前次为产程中转剖宫产时,此次妊娠穿透型PI发生率高于非中转组(7.5‰vs 4.5‰,P0.05);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妊娠时间,与PI发生率及植入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次剖宫产术,术后并发产后出血及产程中转剖宫产是再次妊娠发生PI的高危因素,应加强此类孕妇的孕期管理。  相似文献   

19.
智慧 《中国妇幼保健》2014,(33):5410-541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妇女再次妊娠后分娩方式选择及对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9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急诊剖宫产和择期剖宫产,比较各种分娩方式的母婴结局。结果:选择阴道试产154例,成功91例(24.0%),63例中途转急诊剖宫产(16.6%),阴道试产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儿窘迫、子宫体有破裂迹象等。择期剖宫产225例(59.4%),选择剖宫产的因素主要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2年、产程停滞、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急诊剖宫产、择期剖宫产的产时出血显著多于阴道分娩组(P<0.05),急诊剖宫产的产程显著长于阴道分娩和择期剖宫产(P<0.05),择期剖宫产的新生儿体重、产时出血量显著高于阴道分娩和急诊剖宫产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子宫破裂率、产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妇女,可以根据子宫情况谨慎选择阴道试产,虽然阴道试产不会对母婴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但阴道试产不顺利转急诊剖宫产会增加产妇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  相似文献   

20.
成健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197-419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处理方式。方法:B超测量122例前次剖宫产再次足月妊娠分娩患者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处厚度(试验组),另外选择150例同期在西安市中心医院足月妊娠分娩初产妇并测量其子宫前壁下段肌壁厚度(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试产成功率、剖宫产率、并推断前次剖宫产再次妊娠分娩子宫下段瘢痕处厚度0.35 cm能否作为预测子宫瘢痕情况的指标。结果:试验组产妇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处厚度平均0.36 cm;对照组初产妇足月妊娠子宫前壁下段肌壁厚度平均0.50 cm,有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产妇38例试产,试产率31.0%,30例成功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78.9%,总体剖宫产率75.0%。对照组产妇124例试产,试产率82.6%,107例成功分娩,试产成功率86.0%,总体剖宫产率28.6%。两组相比试产率、剖宫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产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临产前B超测定瘢痕部位厚度是一种有效预测瘢痕部位愈合情况的方法;瘢痕部位厚度≥0.35 cm是比较安全的;阴道试产的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处厚度的阈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