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施源器位置及外照射摆位的误差,评估自行设计的后装CT定位治疗床对施源器的固定效果;确定外照射调强治疗靶区外放产生计划靶区(PTV)的间距。方法:接受三维后装与外照射调强融合放疗的患者50人次,每位患者在每次布放施源器前均采用热塑成型膜固定在自行设计的后装CT定位治疗床上,而后植入并固定施源器,作定位螺旋CT扫描。在每次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三维CT图像,将此图像和计划设计所用的螺旋CT图像进行配准,得到施源器位置及外照射摆位误差的数值。误差由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的平移分量和围绕3个轴线的旋转角度分量(Rx、Ry、Rz)构成。统计分析误差数据,用二参数法计算产生计划靶区的间距。结果:灰度配准的平移误差为X(0.18±0.15)cm、Y(0.22±0.12)cm、Z(0.17±0.13)cm,旋转角度误差为RX(1.71°±1.09°)、RY(1.31°±1.04°)、RZ(0.73°±0.44°);施源器作为配准标志手动配准的平移误差为X(0.11±0.09)cm、Y(0.12±0.05)cm、Z(0.16±0.10)cm,旋转角度误差为RX(0.51°±0.16°)、RY(0.15°±0.08°)、RZ(0.23°±0.21°);计划靶区的X、Y、Z外放间距分别为0.47、0.58、0.43cm。结论:应用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自行设计的后装定位治疗床对施源器的固定摆位误差,确定产生计划靶区所需的外放间距能有效地保证三维后装放疗的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接受基于六自由度床的盆腔放疗妇瘤患者体位固定方式的最优选择。方法:入组2015年06月23日至2016年01月14日于我院放射治疗科妇瘤患者共计32例,年龄36~72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10例,原发宫颈癌患者17例。A组:18例入组热塑膜体网组,B组:14例入组负压真空垫组。结果:经过机载六自由度床A、B两组整体校正前、后在X、Y、Z及RX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数据分别为(0.10±0.33、0.06±0.46、-0.29±0.39、0.18±1.95;0.01±0.08、-0.01±0.10、-0.03±0.08、-0.11±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Y及RZ方向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A组与B组六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仅在Y及RX(0.12±0.41、-0.36±2.01;-0.01±0.52、0.89±1.67)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四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A组与B组六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在X1、Y1、RX1、RY1及RZ1(0.01±0.09、0.00±0.06、-0.01±0.42、0.22±0.27、0.01±0.22;0.02±0.90、-0.03±0.10、-0.03±0.50、0.33±0.33、0.08±0.31)方向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Z1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基于六自由度床的盆腔放疗的妇瘤患者,热塑膜体网固定方式优于负压真空垫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臂平放置身体两侧(A组)与双臂交叉抱肘上举置额前(B组)两种不同体位对食管癌分次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患者仰卧双臂A或B体位,热塑体膜固定。放疗前3次及其后至少1 次/周CBCT扫描,骨配准并结合人工校对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线性摆位误差并行成组t检验。结果 每组各 11例,A组CBCT共92人次,B组共87人次。摆位绝对误差只有左右方向(x轴) A组大于B组,分别为(2.46±1.79)、(1.91±1.71) mm (P=0.036)。摆位相对误差只有上下方向(y轴) A组小于B组,分别为(0.09±3.90)、(1.91±4.12) mm (P=0.003)。三维矢量摆位误差A、B组相近(P=0.751)。放疗中每周绝对摆位误差和三维矢量摆位误差A、B组均相近(P>0.05)。结论 两种体位对食管癌分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各有优劣,但均在可控范围内。可根据临床实际选用合适的治疗体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产生的平移误差及旋转误差对靶区位置的影响,6自由度治疗床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靶区外放边界的变化。方法:顺序入组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常规摆位后行在线锥形束CT(CBCT)得出摆位误差后,联合6自由度治疗床进行调整,而后立即行第二次CBCT,治疗后行第三次CBCT,将所有摆位误差结果记录,用于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位置的影响及靶区外放边界的研究。结果:CBCT联合6自由度治疗床在线校正后的误差无论是系统误差还是随机误差均减小,而治疗后误差相较于校正后的误差在四个方向上有所增大(X、Z、RX、RY);通过6自由度治疗床联合CBCT在线纠正可以发现CTV外放至PTV的边界在X方向上可以减少0.64 cm,在Y方向上可以减少0.96 cm,在Z方向上可以减少1.04 cm;在纠正摆位误差后靶区的偏移在X、Y、Z方向明显减小;在RX、RY、RZ方向上的靶区偏移在纠正摆位误差后也明显减小。结论:无论是平移误差还是旋转误差对靶区位置均有较大影响,6自由度治疗床联合在线CBCT完全可以减小摆位误差,并且可以为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可靠数据,缩小靶区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ExacTrac X线和CBCT两种图像引导系统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的误差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例行头颈部放疗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红外线小球摆位后行ExacTrac X线拍摄双斜位片,与计划DRR配准后得到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六维放疗床调整误差并记录摆位配准时间;B组采用人工摆位后行CBCT获取图像,与定位CT图像配准得到上述方向平移误差和绕上下方向误差,四维方向上调整误差并记录摆位配准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分别为(0.59±0.25)、(0.62±0.25)(1.56±0.28) mm与(0.52±0.31)、(0.74±0.17)、(1.58±0.34) mm (P=0.43、0.21、0.90);旋转误差中A组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分别为(0.54±0.17)°、(0.72±0.27)°、(0.44±0.22)°,B组绕上下方向为(1.26±0.33)°(P=0.01)。摆位配准时间A组小于B组(108.0 s∶165.8 s,P=0.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千伏级CBCT评价自制体部固定装置在肺部SBRT中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取SBRT肺肿瘤患者10例(中央型、周围型各5例),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每次SBRT前后骨性配准和软组织配准的平均摆位误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型别分次间骨性配准后摆位误差差别。结果 中央型和周围型患者分次间骨性配准摆位误差在横断面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不同( P =0、001),分别为( 0. 01±0、32)、( -0、08 ±0、38)、( 0. 14±0、36) cm和( -0、23 ±0、39)、( -0、13 ±0、52)、( 0. 21±0、33) cm,上下方向误差最大( P=0、003),左右方向误差最小( P=0、001)。总平均误差分别为( 0. 09±0、33)、( -0、10 ±0、44)、( 0. 17±0、35) cm,效果优于其他常见固定方式。利用骨性配准分次内摆位误差为( 0. 00±0、00) cm。软组织配准的结果也类似。结论 自制体部固定装置可降低SBRT中肺肿瘤运动范围,提高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负压真空垫固定双下肢法与自制泡沫脚垫固定双脚踝法固定体位方式在直肠癌IMRT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2014年选取1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均分成A、B组,A组患者负压真空垫固定双下肢法,B组患者采用自制塑料泡沫脚垫固定双侧脚踝法。采集108人次(A、B组各54人次)治疗前后KV-CBCT图像行灰度平移误差配准,成组t检验两组患者在左右方向(x轴)、上下方向(y轴)、前后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结果 两组患者y轴摆位误差相近[(2.13±0.64) mm∶(2.61±1.17) mm,P=0.399];x轴摆位误差A组低于B组[(1.51±0.28) mm∶(2.70±1.05) mm,P=0.039],A、B组误差率分别7.41%、42.59%;z 轴上A组也低于B组[(1.10±0.29) mm∶(2.37±0.71) mm,P=0.002],A、B组误差率分别1.85%、35.19%。结论 直肠癌放疗摆位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双下肢法有效避免了双下肢左右平移和内外旋转,从而减少摆位误差,比自制泡沫脚垫固定双脚踝法的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锥形束CT图像分析鼻咽癌临床靶区外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在线采集的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鼻咽癌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大小,从而获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合理外放边界.方法:16例鼻咽癌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放疗过程中以传统的热塑面膜固定头颈部,激光灯摆位.分次放疗前患者在治疗床上进行CBCT扫描,并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根据配准得到的平移矢量调整治疗床的位置,从而修正摆位误差,并分别记录各个方向上平移矢量.结果:16例患者共计160组配准数据.为满足至少95%放疗分次的CTV接受处方剂量,计划靶区各方向上的外放间距均为4 mm.结论: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时具有一定的摆住误差.基于千伏级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方法能减小该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CTV外放.  相似文献   

10.
冯玺  吴德全  彭珂 《肿瘤学杂志》2016,22(8):663-666
摘 要:[目的] 探讨Tomotherapy图像引导下多发性骨转移治疗中的单计划多靶区(A组)与多计划单靶区(B组)的配准精确度对比。[方法] 采集在Tomotherapy治疗的15例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分次治疗中的配准数据,其中单计划多靶区患者(A组)8例,多计划单靶区患者(B组)7例。每次放疗前行MVCT扫描,均采用Bone Technique(骨性技术)为配准条件并结合人工校对,通过统计学软件的运用分析比较患者分次治疗中左右(X轴)、头脚(Y轴)、上下(Z轴)、旋转(Roll)方向的配准误差值。[结果] A组8例共200次在线配准数据与B组7例175次在线配准数据对比,摆位绝对误差只有在头脚方向(Y轴)A组大于B组,分别为(5.24±4.01)mm、(3.72±3.67)mm(P=0.041)。摆位相对误差只有在左右方向(X轴)A组大于B组,分别为(2.81±2.07)mm、(1.87±1.83)mm(P=0.008)。[结论] 两种计划方法对多发性骨转移分次放疗的配准精度各有优劣,但均在可控范围内,可根据临床实际选用合适的计划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癌放疗摆位装置在直肠癌放疗体位固定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用真空垫固定体位,试验组患者利用直肠癌放疗摆位装置固定体位。在治疗前以及每周一次的分次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比较两组患者分次治疗前、后的摆位误差得到误差幅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摆位误差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与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在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07±1.09) mm和(1.22±1.41) mm(P=0.011),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55±0.94) mm和(1.13±1.13) mm(P=0.126),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33±1.69) mm和(0.98±1.39) mm(P=0.001)。两组误差幅度值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99±0.63) mm和(0.75±0.61) mm,头脚方向分别为(1.63±0.61) mm和(0.79±0.66) mm,腹背方向分别为(1.99±0.74) mm和(0.92±0.68) mm,误差幅度值在左右、头脚、腹背三个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进行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的摆位误差分析。方法:对2010-03-01-2011-12-30我院21例采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的鼻咽癌IMRT患者采用CBCT分别在每周首次治疗摆位后、在线校正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扫描,通过医科达XVI软件进行图像匹配,获取线性方向(X、Y和Z)摆位误差。结果:21例患者共进行了113次CBCT扫描。每周首次治疗摆位误差在X、Y和Z三维方向摆位点位移分别为(0.83±0.32)、(1.32±0.46)和(0.94±0.45)mm。采用在线纠正后,摆位误差在X、Y和Z三维方向摆位点位移分别为(0.45±0.32)、(0.52±0.46)和(0.53±0.45)mm,纠正后的X(t=3.546,P<0.001)、Y(t=3.463,P<0.001)和Z(t=2.954,P=0.005)三维方向摆位误差明显小于纠正前的摆位误差。与校正后相比,治疗后摆位误差在X、Y和Z三维方向点位移分别为(0.55±0.36)、(0.62±0.34)和(0.58±0.37)mm。结论:采用CBCT对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的鼻咽癌患者在IMRT中进行校正可以减少治疗中分次间的摆位误差,而分次治疗内的治疗摆位误差虽然较小,但在设计时PTV的摆位扩边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图像引导设备研究三种固定装置对胸部肿瘤摆位误差大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月1日至9月30日30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种体位固定方式各入组10例,应用Varian RapidArc Cone-Beam CT(CBCT)对所有入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图像验证,验证患者摆位误差,每例患者行CBCT 10次,共计300次,与原始定位CT图像进行比较,采取骨性配准,得出相应的摆位误差并记录。通过研究患者升降床方向(Vertical,Vrt),进出床方向(Longitudinal,Lng),左右方向(Lateral,Lat)的系统误差值、随机误差值、靶区的偏移量及≤5 mm摆位次数进行比较得出哪种固定方式有较大的优势。结果:三组患者(A组:热塑体模组;B组:负压真空袋组;C组:翼型板联合负压真空垫组)的摆位误差,通过两两比较我们可以发现C组为最优。三组不同固定方式在Vrt(升降床方向)、 Lng(进出床方向)和Lat(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12±0.42)cm、(-0.23±0.70)cm、(-0.04±0.39)cm;B组(0.23±0.31)cm、(-0.21±0.63)cm、(-0.03±0.37)cm;C组(0.23±0.33)cm、(0.05±0.41)cm、(0.06±0.33)cm。在Vr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0、A vs C:P=0.000、B vs C:P=0.281;在Lng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07、A vs C:P=0.871、B vs C:P=0.004;在Lat方向的P值分别为A vs B:P=0.022、A vs C:P=0.489、B vs C:P=0.113。结论:胸部肿瘤放疗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建议使用翼型板联合真空垫对胸部肿瘤患者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究发泡胶与真空垫在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后IMRT体位固定中的精度差异。方法 选取2017-2018月间本院收治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IMRT (42.56Gy分16次)的乳腺癌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发泡胶组和真空垫组固定。分次治疗前使用瓦里安Trilogy机载图像验证系统拍摄患者正侧位照片,并与计划系统重建的数字重建图像进行匹配验证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摆位误差。每名患者验证10次,共获得400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获得组间摆位误差,并计算临床靶体积至计划靶体积分次间摆位误差的外扩值。结果 发泡胶固定组与真空垫组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3±1.29) mm与(1.83±1.61) mm (P=0.18)、(1.46±1.51) mm与(2.26±2.03) mm (P=0.00)、(1.30±1.35) mm与(1.91±1.67) mm (P=0.00)。临床靶体积至计划靶体积分次摆位误差的外扩值分别为2.19、2.51、1.57mm与2.40、3.97、2.63mm。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满足临床要求,但初步证明发泡胶固定摆位精度与重复性均优于真空垫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真空负压袋联合弓形尺和真空负压袋两侧直接标记对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020-10-13-2021-09-02收治的20例胸部肿瘤和20例腹部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分组方法,先按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分为两层,分别在每层内分组,将胸部肿瘤患者分为A、B组,腹部肿瘤患者C、D两组,其中A、C两组为弓形尺定位组,B、D两组为直接标记定位组。每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和图像配准,记录在前后(AP)、上下(SI)、左右(RL)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误差值及绝对值≤0.5 cm的误差值占比。结果 A组和B组AP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37±0.45)和(0.43±0.35) cm,Z=-1.684,P=0.092;RL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01±0.46)和(-0.02±0.41) cm,Z=-4.851,P<0.001。C组和D组SI方向摆位误差为别为(-0.08±0.42)和(-0.25±0.40) cm,Z=-4.768,P<0.001;RL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10±0.28)和(-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肿瘤在、离线结合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14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肺肿瘤患者入组.放疗前后分别行在线CBCT扫描1次,并与计划CT图像配准,记录各个方向的配准差值.放疗前后配准获得的平移矢量分别作为分次间误差和分次内误差,利用CTV外放公式分别计算未行在线校正以及在线校正后的cTV外放.分别以0.5、1.5 mm为允许的最大残余系统摆位误差,计算预测总系统摆位误差所需的最少CBCT图像数以及离线校正系统摆位误差后的CTV外放.结果 未行在线校正时,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群体化CTV外放分别为5.7、8.0、7.8 mm;每分次放疗均行在线校正时,3个方向上群体化CTV外放分别为2.4、2.4、2.3 mm.分别以0.5 mm或1.5 mm为允许的最大残余系统误差,计算预测系统摆位误差所需的最少CBCT图像数为9套或7套,对系统摆位误差进行离线校正后,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上群体化CTV外放分别为3.3 mm或3.9 mm、3.7 mm或4.3 mm和3.6 mm或4.3 mm.结论 基于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和离线校正均能明显减小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缩小CTV外放.肺肿瘤患者进行在线、离线相结合的图像引导放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Body-Fix装置用于脊椎转移瘤大分割调强放疗的误差改变,为广泛开展骨转移大分割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2008—2009年在本院接受大分割调强放疗的6例鼻咽癌椎体转移患者,均使用Body-Fix 装置进行固定、摆位和治疗。利用千伏级锥形束CT采集放疗前、摆位纠正后、放疗后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对摆位纠正后和放疗后位置误差变化情况(分次内误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中、下段椎体左右方向分次内误差分别为(-0.6±0.5)、(-0.1±1.0)、(0.0±0.4) mm,头脚方向分次内误差分别为(1.0±1.4)、(4.8±5.7)、(0.0±0.3) mm,前后方向分次内误差分别为(1.2±5.2)、(-0.3±0.3)、(0.0±0.5) mm。结论 采用Body-Fix装置后各节段椎体的分次内误差基本能控制在2 mm内,为采用大分割调强放疗治疗椎体转移瘤提供了良好的固定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的体位固定方式对食管癌放射治疗时摆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食管癌患者分成2组(真空垫组,真空气垫+翼形板固定组),每组治疗时利用CBCT 进行扫描,共扫描150次,获取150组CT 数据,利用XVI 软件将CBCT 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骨性配准,分别得出X、Y、Z共3个线性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对获得的2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真空垫固定体位组摆位后行CBCT扫描,在X、Y、Z方向上进行配准所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X方向(2.19±1.62) mm,Y方向(2.92±2.13) mm、Z方向(2.83±2.17) mm;而翼形板+真空垫固定组摆位后行CBCT扫描,在X、Y、Z方向上进行配准所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X方向(1.89 ±0.83) mm、Y方向(2.33 ±1.29) mm、Z方向(1.54 ±0.93) mm.两组误差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形板联合真空垫固定体位技术更能减少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更能体现恶性肿瘤的"三精"放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TOMO自带的MVCT图像引导系统,分析食管癌患者治疗摆位误差,指导计算CTV到PTV外扩间距。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间64例在我院接受TOMO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每次摆位后行MVCT获得图像,并将其与定位时KV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患者在x、y、z轴平移和横截位旋转(roll)摆位误差并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M= 2.5∑+0.7δ计算PTV的外扩间距。结果 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CTV-PTV外扩间距在x、y、z轴向略有不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使用头颈肩膜固定在y轴向平均摆位误差低于体膜固定(P=0.000);体膜固定时第5、6周z轴摆位误差略小于前几周(P=0.036);3种图像配准模式得出的摆位误差相近(x轴P=0.868,y轴P=0.491,z轴P=0.169,roll方向P=0.985)。结论 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较大,TOMO自带的图像引导系统MVCT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摆位误差,确保每次治疗精度。同时建议临床上在不同食管癌分段使用不同CTV-PTV外扩间距。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建议使用头颈肩膜来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