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新生儿转运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新生儿转运开展、转运评估和转运病种情况.方法 于2007年1月至5月对广东省共146家各级医院新生儿科进行问卷调查,输入电脑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新生儿转运在近三年得到明显普及,转运率为55.5%,三级医院开展新生儿转运率(66.7%)要明显高于一级医院(42.2)%,差异有显著性(χ2=4.309,P<0.05).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有40.0%、45.1%和56.7%开展转运评估,分别有20.0%、30.9%和33.3%采用规范化转运表,各级医院间转运评估率和规范化转运表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一级和二级医院的转诊疾病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传统疾病为主,三级医院则以外科疾病为主.结论 必须规范新生儿转运的准入制度、评估和转运流程.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新生儿外科,以提高对新生儿外科疾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级别呼吸道防护措施下新生儿复苏操作流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整理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防控措施收紧情况下, 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妇的COVID-19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暴露情况, 新生儿出生时分别在常规分娩点(产房和手术室)采取二级防护和隔离分娩点(新建隔离专区)采取三级防护, 分为两个观察组(三级防护组和二级防护组), 并收集2021年同期普通防护组资料, 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围生期因素、新生儿产房处置、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入院后诊治, 以及临床结局, 并将三级防护组(隔离分娩点)、二级防护组(常规分娩点)和普通防护组间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 本院新生儿窒息共发生32例, 与2021年同期持平, 三级防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二级防护组(0.95%比0.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之间重度窒息占比无明显差异(25%比15%), 且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级防护组较二级防护组入院使用抗生素比例高(91.7%比5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组合婴儿复苏器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危重新生儿在转运中用面罩给氧(对照组)与T组合婴儿复苏器给氧(治疗组)条件下的血气分析及呼吸机使用率、心肌酶谱结果及治愈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结果中,T组合复苏器治疗组pH、PaO2、PaCO2明显好于对照组[7.41±0.06 vs7.31 ±0.05,(72.3±18.1)mm Hg vs(85.5±23.5) mm Hg,(45.4±11.3) mm Hg vs (32.3±13.2) mm Hg(1mmHg=0.133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降低(29% vs58%),救治成功率明显升高(95% vs 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T组合婴儿复苏器可成为临床中有力的转运设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系统对危重新生儿救治的实践情况。方法将我院经院前急救与转运的192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救治情况与同期住院的未经院前急救与转运的917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对照组)进行统计及比较分析。结果虽然两组在好转率、未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68,x2=0.09(P>0.05),但是在院前转运组的痊愈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x2=6.15,x2=4.11(P<0.05)。结论院前急救与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病死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运转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医疗急救技术。  相似文献   

5.
危重新生儿评分在新生儿双程转运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新生儿安全转运的方法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近两年由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双程转运回院的 14 7例新生儿 ,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分为≥ 90分、80~ 89分、70~ 79分和 <70分四组 ,分析危重儿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全部病例均安全转运回NICU。(2 )非危重儿 (≥ 90分 )占 19 0 % (2 8例 ) ,危重儿 (70~ 89分 )占 72 1% (10 6例 ) ,极危重儿 (<70分 )占 8 8% (13例 )。 (3)围生儿占 95 9% (14 1例 )。 (4)转运前低体温 (T <35℃ )占 2 5 9% (38/14 7) ,入院时血pH值 <7 35占82 4 % (112 /136 ) ,血糖异常者占 4 0 1% (5 5 /137)。结论 合理保暖、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措施在安全转运中显得极其重要 ,是成功转运的关键之一。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反映转运新生儿病情危重程度 ,可以作为新生儿转运的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和外院转运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诊断为ROP的755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本院出生组239例,外院转运组516例。收集2组患儿的胎龄、体质量、性别、ROP病变程度及手术治疗等资料。结果外院转运组ROP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90.64±392.87)g]低于本院出生组[(1586.21±512.7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院转运组ROP早产儿诊断胎龄[(35.53±2.81)周]高于本院出生组[(34.51±2.1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院转运组严重ROP[如病变Ⅰ区、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AP-ROP)、合并Plus病变]所占比例高于本院出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外院转运组ROP早产儿行激光光凝术、玻璃体注药术、二者联合术、补激光术治疗所占比例均高于本院出生组[60.1%(310/516例)比20.9%(50/239例);10.9%(56/516例)比2.5%(6/239例);8.1%(42/516例)比1.7%(4/239例);4.5%(23/516例)比1.3%(3/23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外院转运ROP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低,ROP病变较重,手术干预率高。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ROP筛查水平,及时诊断和高效转运可有效防止ROP进一步恶化,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系统对危重新生儿救治的实践情况.方法将我院经院前急救与转运的192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救治情况与同期住院的未经院前急救与转运的917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对照组)进行统计及比较分析.结果虽然两组在好转率、未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68,x2=0.09(P>0.05),但是在院前转运组的痊愈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x2=6.15,x2=4.11(P<0.05).结论院前急救与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病死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运转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医疗急救技术.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综合主动型新生儿转运网络组织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院建立首都区域性综合主动型新生儿转运网络(ANTN)组织在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中的作用以及中心NICU建设在ANTN中的重要性.方法 用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在建设ANTN过程中网络管理方法 和分析有关网络建设效果的新生儿资料.结果 新生儿转运网络规模逐渐扩大,网络医院由早期阶段(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的19家增加到成熟阶段(2006年7月至2008年5月)的93家,转运患儿数由587例增加到2797例;新生儿转运成功率成熟阶段较早期阶段明显增高(χ~2=21.69,P<0.001);在成熟阶段出现低体温、低血精、高血糖以及明显酸中毒的例数明显降低(P分别<0.01、0.05、0.01和0.05).新生儿病死率明显降低,治愈率明显增高(χ~2值分别为8.23和7.66;P均<0.01);中心NICU的规模明显扩大,转运的早产儿的比例,特别是胎龄小于32周小早产的比例以及低出生体重儿人数成熟阶段较初级阶段明显增多(P均<0.05),新生儿窒息及RDS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提高了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吸入综合征的治愈率(P均<0.05).结论 ANTN可以提高各级NICU的整体实力,对减低新生儿病死率至关重要;中心NICU具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科学的救治流程、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先进的设备,在ANTN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建立区域性新生儿转运网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伤残及改善预后情况。方法 与北京市东城区所属医院建立绿色通道 ,1999年 11月~ 2 0 0 3年 5月共转诊新生儿 2 5 1例 ,早产儿 183例 (占72 .9% ) ,其中胎龄 2 6~ 30周 19例 ,出生体重 <15 0 0 g 2 8例 ;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3年来共出诊 16 7例次 ,使用转运暖箱 10 2次 ,出动救护车 5 1次 ,参与复苏抢救 6 5次。结果 转诊人数逐年增多 ,2 5 1例新生儿中治愈 2 30例 (治愈率 91.6 % ) ,家长放弃治疗 17例 ,死亡 4例。结论 建立区域性三级转诊系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具备急救技术和训练有素的主动转运方式可使危重儿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得到及时和序贯治疗 ,从而全面提高救治质量 ;早产儿尽早转运、重视转运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保证 ;提倡胎儿于宫内时转运 ,以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危重新生儿转运病死率高,为降低病死率应提前判断转运指征,此外还需有产业化的转运人才培养、多种职业联合的转运团队、统一标准的转运设备等作保障.该文主要从新生儿转运的教育培训、团队、设备、指征、最新技能及空中转运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胱抑素C(uCys C)对危重新生儿病死率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出生6h内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自入院在1周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当日uCys C水平,并于入院24 h内进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uCys C与死亡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uCys C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155例新生儿,12例(7.1%)新生儿在入院1周内死亡.死亡组胎龄(t =2.810,P=0.006)、出生体质量(t=3.245,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uCys C(2=-3.426,P=0.001)、SNAP评分(z=-3.308,P=0.001)、机械通气(x2=23.877,P=0.000)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胎龄、出生体质量等因素后,uCys C水平仍与死亡显著相关.uCys C水平预测新生儿死亡的AUC值为0.81(95% CI:0.71 ~0.92,P=0.001);联合SNAP和机械通气后,其预测死亡的AUC为0.93(95% CI:0.86 ~1.00,P=0.000).结论 uCys C是新生儿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将其与SNAP、机械通气联合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母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管理及近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5日至5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58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的母婴资料, 总结新生儿出生后防控隔离措施、临床特征及近期临床结局。根据母亲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分为母亲有症状组和母亲无症状组, 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间的临床结局。结果 158例新生儿在产时复苏、转运过程及新生儿隔离病房内均全程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要求。其中男75例(47.5%), 出生胎龄(38+3±1+3)周, 出生体重(3 201±463)g, 10例(6.3%)早产, 最小出生胎龄为30+1周。6例(3.8%)出现呼吸困难, 其中4例为早产儿, 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58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7 d每日进行鼻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156例(双胎妊娠2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至分娩的时间为7(3, 12)d, 其中有症状组88例(56.4%), 均无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母亲有症状组新生儿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3.
危重新生儿转运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模式与方法。方法对我院转运的1210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内的19家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转运单程多在5~100公里(占97.7%),最远200公里;往返时间一般0.5~4.0小时,最长12小时。转运成功率、转运途中病死率、转运病死率、总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3.2%、0.3%、1.4%、96.4%和6.7%。19家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死率由1994年的17.9%降低至1997年的9.3%。结论在新生儿加强医疗病房基础上,与基层医院密切联系,建立NETS,采用地面双程转运方式进行新生儿转运,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络的优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转运网络在高危新生儿抢救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转运网络转出的高危新生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院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机制、转运方式的变化、转运高危新生儿的转归及影响转运效果的主要因素.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本院转运网络转运高危新生儿256例(占13.79%).每年高危新生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转运的高危新生儿比例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2007年与2004-2005年相比,转运比例明显降低(P<0.05).转运疾病分布方面,除先天性梅毒外,转运高危新生儿疾病前3位分别是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转运方式方面,2006-2007年主动转运数量明显高于2004-2005年(P<0.05).本组转运患儿,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转运成功,转运成功率达99.61%.结论 转运网络是抢救高危新生儿、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采取严格组织管理、保障装备、定期人员培训、完善转运前准备、稳定患儿病情等优化措施,可保证转运网络运转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影响新生儿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0月—2019年7月明确诊断为CLS、入院日龄28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存活组与死亡组新生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新生儿CLS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CLS新生儿66例,其中存活46例(69.7%)、死亡20例(30.3%)。存活组的出生体质量较死亡组高,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较死亡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消化道出血、高血糖、高钾血症患病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出血(OR=8.200,95% CI:2.29~29.40,P=0.001)显著增加CLS患儿病死率。结论肺出血是影响新生儿CL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困难复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分娩的活产满28周窒息儿(1分钟Apgar评分0~7分)为研究对象,经复苏后,以5分钟Apgar评分8~10分新生儿为5分钟复苏顺利组,0~7分新生儿为5分钟复苏困难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5分钟复苏困难新生儿继续复苏后,20分钟Apgar评分8~10分的新生儿列为20分钟复苏顺利组,0~7分新生儿为20分钟复苏困难组,再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纳入1分钟窒息新生儿743例,其中5分钟复苏困难新生儿130例,另外613例复苏顺利,早产、低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0~3分、产时感染性发热、胎盘异常、妊娠后期阴道出血、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畸形与5分钟复苏困难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5分钟复苏困难新生儿继续复苏后,20分钟复苏困难新生儿32例,与复苏顺利组新生儿98例比较,两组在1分钟Apgar评分0~3分、5分钟Apgar评分0~3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分钟窒息新生儿中的2例前置血管和8例胎儿水肿新生儿,在5分钟和20分钟仍复苏困难。结论窒息新生儿复苏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前置血管、胎儿水肿所致窒息复苏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2019—2021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各单位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的出院预后和治疗现状以及3年变化趋势。方法基于CHNN极早产儿队列的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9—2021年CHNN各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63例出生胎龄22~25周的超早产儿。排除出生24 h后入院及转运至非CHNN医院治疗的超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年份分组, 描述不同组超早产儿围生期救治、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治疗情况。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chran-Armitage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进行不同年份间趋势分析。结果 963例超早产儿中男588例(61.1%), 出生胎龄25.0(24.4, 25.6)周, 出生体重770(680, 840)g。出生胎龄22、23、24、25周的超早产儿分别有29例(3.0%)、88例(9.1%)、264例(27.4%)、582例(60.4%)。2019—2021年3年间超早产儿病例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285、312、366例)。母亲产前激素和硫...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2003年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以来,到2007年3月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412例,其中转运前及途中实施过人工通气99例.为探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及T-组合(T-Piece)复苏器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方式及利弊,现将我院4年来在转运前及/或途中进行过自动充气式复苏囊或T-Piece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的患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双胎间配对对照为基础,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2016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72对双胞胎为研究对象,每对双胞胎中有且只有1例患NRDS,分别为NRDS组和非NRDS组,回顾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按照胎龄大小,进一步分为胎龄34周组及胎龄≥34周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顺序,羊水污染、胎膜早破、Apgar评分差异。结果 NRDS组和非NRDS组的性别、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非NRDS组,NRDS组后娩出者(66.7%对33.3%,P0.001),1分钟Apgar评分≤7分(41.7%对22.2%,P=0. 012)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发现,在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中,NRDS组和非NRDS组患儿的分娩顺序及1分钟Apgar评分≤7分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中,NRDS组双胎之后分娩者、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比例高于非NR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胎之后分娩者为NRD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0,95%CI:2.00~8.00,P0.001)。结论在胎龄34周的双胞胎中,双胎中后娩出者更易患NRDS。  相似文献   

20.
基层医院新生儿急救转运服务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适于乡镇级医院达到最佳救治效果的新生儿转运服务模式,降低新生儿痛死率.方法 将转运模式分为介入产房的保驾式转运、产后高危儿的传呼式转运、当地医院或家属自行转运.将3种模式在转归、住院日、费用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参加转运协作的27家乡镇医院转运前后5年的新生儿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保驾式转运、传呼式转运、自行转运总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7.5%、89.0%、85.3%;病死率分别为2.5%、11.0%、14.7%.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P<0.05).3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7±0.3)d、(6.9±0.6)d、(7.6±0.7)d;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330±108)元、(3460±390)元、(3897±532)元.保驾式转运分别与传呼式转运、自行转运者住院日、住院费用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家乡镇协作医院转运开展前2003年新生儿病死率为7.2‰,转运开展后病死率逐年下降,特别是2006及2007年开展保驾式转运后,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与转运开展前的200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开展介入产房的保驾式转运是最适于乡镇级医院的转运服务模式,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减轻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