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银屑病小鼠行为学、血液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模型(imiquimod-induced psoriasis model, IMQ)组、焦虑复合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模型(emotional stress complex imiquimod-induced psoriasis model, ES+IMQ)组,随后观察各组小鼠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血清P物质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指标变化。结果 旷场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总区域内IMQ组和ES+IMQ组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降低,停留时间延长;中心区域内路程、停留时间缩短等;边缘区域内路程、停留时间相对延长等。Y迷宫实验,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和ES+IMQ组新异臂进入次数百分比、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下降等。血清P物质,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小鼠血清P物质浓度升高、ES+IMQ组小鼠血清P物质浓度降低,且两个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皮肤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和ES+IMQ组均可出现银屑病样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Baker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但两个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药过敏康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组织及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评价中药过敏康方(Guominkang Decoction,GMK)干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0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咪喹莫特)、甲氨蝶呤组(咪喹莫特+1 mg/kg)、过敏康方高剂量组[咪喹莫特+5.6 g/kg,GMK(H)]、过敏康方低剂量组[咪喹莫特+2.8 g/kg,GMK(L)],每日涂抹咪喹莫特、灌胃给药各1次,连续给药6 d。给药开始每天对各组小鼠进行表皮厚度及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实验结束后,剪取小鼠造模皮肤进行形态学、组织病理学观察;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皮损组织中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IL-23、IL-8、IL-10、IL-22、IL-17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皮损部位的鳞屑较多,出现红斑,皮肤厚度显著性增高(P<0.001);皮损组织中IL-6、IL-1β、IL-23、IL-8、IL-22、IL-17A显著性升高(P<...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索自拟方甘草养阴汤(GNY)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肤损伤小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IMQ诱导银屑病小鼠)和治疗组(给予银屑病小鼠GNY,浓度为2.5、5 g/kg);共4组(动物数=8/组)。采用银屑病病灶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苏木-精伊红染色和Baker评分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法对真皮的Gr-1,CD11c,RORγt和TGF-β阳性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细胞中的CD4+IL-17+Th17细胞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使用qPCR半定量IL-6、IL-10、IL-17A、IL-22、IL-23、TNF-α、TGF-β和AMPK-1的相对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GNY治疗的小鼠在两种浓度下均能够改善了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包括PASI评分和上皮角质细胞增生。较高浓度的GNY可显着降低银屑病小鼠模型真皮中的Gr-1,CD11c,RORγt和TGF-β阳性细胞比例;下调脾脏Th17细胞比例,增加Treg细胞的表达。此外,IMQ模型组小鼠的真皮内IL-6、IL-10、IL-17A、IL-22、IL-23、TNF-α、TGF-β和AMPKɑ1的相对mRNA表达升高,在以5g/kg浓度的GNY治疗的模型小鼠中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研究表明GNY可改善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伤表现、减轻炎症反应;为临床治疗银屑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克立硼罗软膏(Cri)外用对咪喹莫特(IMQ)诱导小鼠银屑病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方法 用Balb/c小鼠建立IMQ小鼠银屑病模型,分为Cri(7.5、15、30 mg/cm2)组、卤米松(15 mg/cm2)组、模型组及正常组。对小鼠皮损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HE染色观察表皮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测定皮损处角蛋白的表达;检测皮损处皮肤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ri组小鼠皮肤鳞屑、红斑和增厚减轻,PASI评分降低,皮损处增殖角蛋白(K)6、K16、K17表达水平降低(F=12.62、19.41、28.39,P<0.01),而分化角蛋白K1、K10表达水平增加(F=27.95、9.64,P<0.01)。Cri能提升小鼠皮损处皮肤中cAMP、PKA水平,增加p-CREB的表达。结论 Cri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发挥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血毒颗粒合剂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血毒颗粒组、复方青黛胶囊组;采用5%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连续造模、给药7 d,第8天处死取材;实验过程观察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变化;并对相应样本进行HE染色观察皮损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组织样本中Spred-1/Ras/ERK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清血毒颗粒组、复方青黛胶囊组2组PASI评分、皮肤平均表皮厚度及病理Baker评分均下降明显(P<0.05),且与复方青黛胶囊组相比清血毒颗粒组下降较更明显(P<0.05)。IMQ造模后,模型组小鼠皮损区、近皮损区、非皮损区中Spred-1 mRNA表达降低(P<0.05);复方青黛胶囊治疗后三区域中Spred-1 mRN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区p-Ras、p-Raf1、p-ERK1/2、VEGF蛋白及Ras、Raf1、ERK1/2、VEGF...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分子微针预处理后卡泊三醇软膏对咪喹莫特诱导的Balb/c小鼠耳部银屑病样皮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造模组、咪喹莫特组、卡泊三醇治疗组和高分子微针处理组。在小鼠耳部涂抹5%浓度的咪喹莫特乳膏6d,建立银屑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咪喹莫特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卡泊三醇治疗组只用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高分子微针处理组先用高分子微针预处理,然后再用卡泊三醇软膏处理,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皮损及病理情况。结果:造模后耳部皮损形态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符合银屑病症状,且造模组组织学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评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说明造模成功。卡泊三醇治疗组与高分子微针处理组对比,组织学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小鼠耳部用咪喹莫特造模成功,用高分子微针对小鼠耳部进行预处理,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能有效改善银屑病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双氢青蒿素(DHA)是否能改善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皮损, 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25 mg/kg DHA治疗组(DHA-L组)、50 mg/kg DHA治疗组(DHA-H组),每组6只。每天观测小鼠皮肤变化并进行PASI评分。连续给药6 d,取小鼠皮肤进行HE染色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IMQ成功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DHA治疗后小鼠皮损改善,组织病理学改善,DHA-L和DHA-H组PASI评分及Ki67阳性细胞数量均低于Model组(P < 0.05);Model组脾Th17细胞比例较Control组升高(P < 0.05),DHA-L组和DHA-H组均较Model组降低(P < 0.05);DHA-L组和DHA-H组脾Treg细胞比例较Model组升高(P < 0.05);Model组血清IL-17A和TNF-α水平均较Control组升高(P < 0.05),与Model组相比,血清IL-17A水平在DHA-L和DHA-H组均降低(P < 0.05),而血清TNF-α水平仅DHA-H组降低(P < 0.05)。结论DHA可以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皮损,其机制可能和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肠道免疫功能情况。方法25只雌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每天予5%的咪喹莫特乳膏62.5 mg外涂背部皮肤,连续5 d,正常组未予任何处理。对模型组小鼠进行皮损矫正后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 PASI)评分及病理切片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IL-23、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背部皮肤出现典型的银屑病样皮疹改变;模型组脾脏指数较正常组升高(P<0.05),肠黏膜IL-17、IL-23、IL-6、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肠系膜Th17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1)。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存在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提示肠道免疫功能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链球菌感染可诱发并加重银屑病.目前银屑病研究中运用最广的模型是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动物模型,但皮损持续时间短、易消退的缺点影响了其应用价值.目的 观察链球菌是否可改良咪喹莫特诱导建立的银屑病样皮炎动物模型.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链球菌组(GAS+IMQ)、咪喹莫特组(PBS+IMQ)及空白组(P...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L-茶氨酸是否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中具有止痒作用并初步探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建立不同免疫状态小鼠银屑病模型探讨不同免疫细胞及非免疫因素对银屑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裸鼠、NOG小鼠各20只,分别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均采用咪喹莫特涂抹小鼠背部皮肤诱导类银屑病模型,末次造模后取材,检测皮肤、脾病理组织,皮肤炎症因子,以及皮肤和脾能量代谢因子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3种模型动物小鼠皮肤表观状态及病理组织均表现出银屑病样病变,炎症因子(IL6、IL17、IL22、IL23)水平均显著升高,脾均出现肿大,脾病理切片显示Balb/c小鼠,裸鼠白髓区增大,淋巴细胞显著增多,皮肤及脾中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下降,3种模型成模的严重程度为Balb/c小鼠>裸鼠>NOG鼠。结论 多种免疫细胞活化特别是T细胞活化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免疫细胞严重缺失的动物仍能诱发银屑病,其中非免疫因素ATP-ATP酶活性下降可能也是银屑病发病的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聚集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源性C2C12肌原细胞经2%马血清诱导分化为肌管后随机分为4组:Sham组:假手术小鼠血清处理;Sepsis组:脓毒症小鼠血清处理;Sepsis+D组:脓毒症小鼠血清和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Sepsis+SB组:脓毒症小鼠血清和GSK3β抑制剂SB216763处理,各组在作相应处理前均加入Agrin蛋白诱导nAChRs聚集。血清处理 5.5 h后采用 Alexa Fluor 594-conjugated α-bungarotoxin(α-BTX)标记肌管膜上 nAChRs聚集簇,采用 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磷酸化AKT(p-AKT)、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细胞质连接蛋白相关蛋白2(CLASP2)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磷酸化CLASP2(p-CLASP2)以及CLASP2与微管蛋白α-tubulin的结合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Sepsis 组 C2C12 肌管膜上 nAChRs 聚集簇面积和密度均降低,p-AKT、p-GSK3β水平下降,p-CLASP2 水平升高,CLASP2 与 α-tubulin 的结合减少;与 Sepsis+D 组相比,Sepsis+SB 组 C2C12 肌管膜上 nAChRs 聚集簇面积和密度均增加,p-CLASP2水平降低,CLASP2与α-tubulin的结合水平增加。结论 脓毒症小鼠血清通过抑制Akt/GSK3β磷酸化导致下游信号分子CLASP2与α-tubulin结合减少,引起C2C12肌管膜上nAChRs聚集障碍。  相似文献   

1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4):241-243
[目的]建立银屑病动物模型.[方法]将5%(质量分数)咪喹莫特(IMQ)软膏连续涂抹于小鼠背部皮肤7d,构建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凡士林软膏.采用临床症状评分PASI及病理学变化进行评价,确定建立模型成功.[结果]涂抹5%(质量分数)IMQ软膏的小鼠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皮肤明显变厚.HE染色结果可见,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角化不全,表皮皮肤向下延伸呈钉突状;真皮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结论]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再现了人类银屑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是研究银屑病可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消退素D2(RvD2)对柯萨奇B3病毒(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40只雄性BALB/c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病毒性心肌炎组、RvD2治疗组以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抑制剂处理组。后3组小鼠腹腔内注射CVB3病毒构建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然后RvD2治疗组和AKT抑制剂处理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相应药物7 d。7 d后处死4组小鼠并留取心脏及血清标本。前3组小鼠通过病理染色评估心肌组织炎症程度,ELISA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关联X蛋白(Bax)水平以及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定AKT抑制剂处理组小鼠心肌组织中AKT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凋亡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性心肌炎组小鼠心肌组织内炎症反应增加,血清cTnI、BNP水平上调,心肌组织内Caspase-3、Bax水平和A...  相似文献   

16.
咪喹莫特诱导多品系小鼠脱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咪喹莫特外用建立多品系小鼠脱毛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初步机理.方法:BARB/c、129、C3H/HeJ、C574种品系小鼠各30只,各品系鼠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组*15只,背部外用咪喹莫特每周3次;对照组4组*15只,外用不含药物的空白基质,随访一定时间后观察脱毛结果,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毛囊周围TLR7受体的分布.结果:四种品系小鼠在给药7~10 d后均出现脱毛现象,形成斑片状脱毛区,成功率100%.TLR7受体在各品系小鼠的毛囊及其周嗣均有强阳性表达.结论:咪喹莫特外用能稳定地诱导BARB/c、129、C3H/HeJ、C57品系小鼠建立脱毛动物模型,是一种非疤痕性、非炎症性脱发,其机理可能与咪喹莫特诱导激活毛囊周围的TLR7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并探讨配伍解毒药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55只,背部剃毛,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汤组、凉血解毒汤组和甲氨蝶呤组,采用5%(质量分数)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观察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并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采用皮肤水分油分测试笔检测小鼠背部皮肤水分和油分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鼠皮损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及IL-1β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凉血解毒汤和凉血汤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均明显降低、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减少、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相对下降(P<0.05);此外凉血解毒汤还可使小鼠皮损中水分(16.980±2.739)、油分(7.750±1.209)含量有效升高(P<0.05),IL-17、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对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5.66±0.057)和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10.670±0.193)的影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 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均可抑制IL-1β 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浸润,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皮损;而配伍解毒药的凉血解毒汤,则可进一步通过抑制IL-23、IL-17的表达,提升其在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皮损组织形态变化、减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减少角化不全细胞及降低炎性反应浸润程度等方面的干预作用,从而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改变,提示解毒中药对炎性反应及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D-松醇对银屑病皮损大鼠Th1/Th2平衡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构建咪喹莫特(IMQ)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MQ组、D-松醇低剂量组、D-松醇中剂量组、D-松醇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大鼠给与D-松醇低、中、高剂量组(50mg/kg、100mg/kg、150mg/kg)和阳性对照组(1mg/kg,甲氨蝶呤)灌胃治疗,对照组和IMQ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7d。在给药第8天对各组大鼠银屑病皮损症状和指数(MPASI)评价;HE染色观察银屑病皮损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比值;Western blot检测T盒子转录因子(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缺刻基因1(Notch1)、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大鼠皮肤出现银屑病样病变如红斑、过度角质化、炎性细胞浸润等,IFN-γ、TNF-α、Th1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FGFR抑制剂帕那替尼对内源性表达FGFR2-CCDC6融合蛋白的新型胆管癌患者异种移植小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一个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A)患者的肺转移瘤组织建立了一个表达了FGFR2-CCDC6融合蛋白异种移植(PDX)小鼠模型。将PDX小鼠模型分为4组(每组10只,帕那替尼组9只可供评估)。对照组(柠檬酸盐缓冲液)、帕那替尼组(20 mg/kg,溶于柠檬酸盐溶液中)、吉西他滨(50 mg/kg,每周腹腔注射)+顺铂(2.5 mg/kg,每周腹腔注射)组、帕那替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组(上述等剂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p-FGFR、p-FRS2、p-AKT、p-ERK、CD31、Ki-67进行染色评估其表达。通过裂解半胱天冬酶-3(CC3)染色和TUNEL染色试验评估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检测FGFR2、p-FGFR、AKT、p-AKT、ERK、pERK、FRS2和p-FRS2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帕那替尼组小鼠肿瘤生长体积明显减小(P<0.0001),Ki-67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增殖减少,裂解半胱天冬酶-3染色和TUNEL染色试验显示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蛋白质印迹和IHC显示,FGFR及其下游信号标记FRS2、AKT和ERK的磷酸化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吉西他滨+顺铂组显著抑制肿瘤生长(P<0.0001),且明显比单独使用帕那替尼更有效(P<0.0001)。但没有降低FGFR或下游信号分子FRS2、AKT和ERK的磷酸化。结论 FGFR抑制剂帕那替尼在含有FGFR2融合的胆管癌肿瘤中调节FGFR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能力,可作为FGFR2融合的胆管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ZD9291作用于H1975肺癌细胞后细胞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激酶B(AKT)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变化,联合STAT3抑制剂后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同浓度单药AZD9291作用于H1975后,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及非磷酸化STAT3、 ERK、AKT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AZD9291与STAT3抑制剂单药及联合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单药及联合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ZD9291联合 STAT3抑制剂后磷酸化及非磷酸化STAT3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单药AZD9291作用细胞后,p-ERK、p-AKT表达降低, p-STAT3增高.两药联合可显著抑制H1975细胞的增殖,强于单药组(P<0.05),表现为协同作用(联合指数<1).双药联合显示出更强的诱导凋亡的作用.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下调p-STAT3蛋白作用.结论 AZD9291和STAT3抑制剂联合用药对H1975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以促进其凋亡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主要机制为下调p-STAT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