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溶栓后出血转化(HAT)模型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NLR)对 急性脑梗死(ACI)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发病 24 h 内入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并在本院完成首次颅脑 CT 及采血的 433 例 ACI 患者,对其进 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非出血转化组(NHT 组)和出血转化组(HT 组)。收集并单 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饮 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血压(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急性卒中 Org 10172 治疗试验(TOAST)分型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 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基线血糖以及 CT 早期梗死面积等。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 法探索影响非溶栓治疗的 ACI 患者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HAT 模型(包括患者既往糖尿病史或基线血糖、CT早期梗死面积、NIHSS评分 3项因素)联合外周血NLR对非溶 栓ACI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结果 4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77例(17.8%,HT组)出现出血转化,NHT组 356例。HT 组入院时基线收缩压、心房颤动病史占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基线血糖、 基线 NIHSS 评分均高于 NHT 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 NHT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CT 早期 梗死面积及 TOAST 分型、HAT 模型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余因素组间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LR(OR=1.23,95%CI=1.12~1.34)、基线血 糖(OR=1.18,95%CI=1.04~1.33)、基线 NIHSS 评分(OR=1.04,95%CI=1.00~1.08)、基线收缩压(OR=1.02, 95%CI=1.01~1.04)、CT 早期梗死面积(OR=2.41,95%CI=1.38~4.22)增加以及心源性卒中均是出血转化 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AT 模型联合 NLR 的截断值为 1.50 时,预测 ACI 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 83.1%,特异度为 62.4%,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95%CI=0.75~0.86,P< 0.05)。 结论 NLR 及 HAT 模型的组成因素基线血糖、基线 NIHSS 评分及 CT 早期梗死面积越大,出血转化风险 越大,HAT 模型联合 NLR 对未溶栓治疗 ACI 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其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产生脑水肿 (CE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8 月至 2020 年 10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发病 24 h 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入院后的头颅影像学检查资料,评估患者脑 梗死 CED 程度及 EPVS 等级。将患者分为有水肿组与无水肿组,研究患者 EPVS 与 CED 之间存在的关联 性。进一步将患者 CED 程度分为 CED1、2、3 三组,EPVS 分为轻、中、重三组,分析影响 CED 严重程度的 因素及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42例,男性216例,女性126例,年龄(66.47±12.10)岁。 有水肿组的心房颤动比例、NIHSS 评分、脑白质高信号、EPVS 等级均明显高于无水肿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NIHSS 评分、EPVS 中重度与发生水肿呈正相关(β=0.067、 0.916,P=0.013、0.003),即水肿发生风险增加(OR=1.069、2.500)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不同程度 水肿分组的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PVS 程度是导致中、重度水肿的独立危险因 素(P< 0.05),且随着 EPVS 程度的加重,发生水肿风险增加(中度水肿组OR=4.692、5.100,P=0.015、0.026; 重度水肿组OR=9.432、13.099,P=0.008、0.009)。结论 EPVS 是患者发生 CED 的独立危险因素,EPVS 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 CED 的影像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 方法 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的412例脑梗死患者,将脑梗死患 者按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分为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组及无EPV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和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通过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与EPVS相关的因素。将患者分为发生出血转化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和无HT组,分别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EPVS及各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对 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有EPVS组的患者年龄较无EPVS组高,脑白质变性发生率、出 血转化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年龄、复发卒中、脑白质变性、出血转化之间的差异 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变性、出血性转化与EPVS相关。针对HT进行分组的分析 结果如下: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抗凝药物使用、EPVS、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水平、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析显示EPVS、梗死面积、APTT水平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 EPVS与脑白质变性及出血转化相关,EPVS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静脉溶栓组有无出血并发症患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静脉溶栓组溶栓后24h、14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HI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静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静脉溶栓组患者90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治疗组(58.4%vs42.3%,2=4.423,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5%vs19.2%,2=1.487,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HISS评分(OR:1.517,1.2142.261,P0.05)、心房颤动病史(OR:1.431,1.2792.041,P0.05)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t-PA静脉溶栓对发病6h内的ACI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前NHISS评分、有心房颤动病史是影响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致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入选病例分为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入组患者中房颤患者66例,非房颤患者81例,房颤组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7%(18/66)与14.81%(12/81),χ2=3.071,P=0.028],房颤组症状性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2.12%(8/66)与3.70%(3/81),χ2=3.798,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伴发房颤的患者基线收缩压高(OR=11.285,95%CI 1.576-68.377,P=0.035)、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2.608,95%CI 1.072-4.380,P=0.013)、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R=1.595,95%CI 1.164-3.258,P=0.023)、起病-溶栓时间(OTT)较长(OR=93.114,95%CI 7.385-177.972,P=0.006)、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收缩压变异性OR=18.638,95%CI 1.433-65.634,P=0.004;舒张压变异性OR=21.449,95%CI 1.528-56.420,P=0.003)与溶栓后发生HT显著相关。结论房颤与静脉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基线收缩压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TT较长、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是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溶栓患者有29例继发HT(22.66%),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12.50%),死亡2例,占HT的6.9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OR=1.293,95% CIl.224 ~1.589,P=0.00l)、早期CT改变(OR=2.452,95% CI 1.132~3.309,P=0.034)、基线舒张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OR=9.265,95% CI 1.435 ~ 59.836,P=0.019)、基线血糖≥11.1 mmol/L(OR=3.037,95% CI0.252 ~ 57.593,P=0.047)、NIHSS评分>15分(OR=8.752,95%CI 1.035 ~30.285,P=0.023)和溶栓时间窗>3h(OR=98.74,95%CI 5.067 ~ 186.120,P=0.002)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 mmol/L(OR=3.265,95% CI 0.435 ~ 59.863,P=0.045)、NIHSS评分>15分(OR=10.453,95% CI 5.647~38.185,P=0.003)和溶栓时间窗>3h(OR =2.541,95%CI 1.098 ~51.086,P=0.017)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 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房颤和溶栓时间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个体化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ACI并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34例)和非HT组(1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R 3.6.3)中的rms程序包绘制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AUC(95%CI)为0.831(0.727~0.93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为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761,P=0.282。结论 该研究基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D-二聚体这6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高血压病患者扩大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EPVS)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从2012年1月起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的阿尔兹海默病(AD组)、帕金森病(PD组)患者各10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基本匹配且无以上疾病的高血压(HBP组)患者100例、健康中老年人(N组)100例。所有受试者均经3.0 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观察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以及海马区这三个层面的T2WI和FLAIR的成像表现,比较4组受试者EPVS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EPVS数目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AD组MMSE评分与EPVS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组受试者无论是在半卵圆中心区还是基底节区,EPVS均存在解剖学分布差异(P<0.001)。4个组间的EPVS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组、HBP组、PD组均高于N组。在半卵圆中心区,AD组的EPVS数目(11.23)高于其他3组(HBP=8.97、PD=7.88、N=3.00)。在基底节区,HBP组的EPVS数目(7.21)高于其他3组(PD=5.85、AD=4.87、N=2.95)。在海马区,AD组、HBP组、PD组之间的EPV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计算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占全部脑区EPVS数目的比值发现,AD组的EPVS百分比(69.41%)高于其他3组(HBP=54.75%、PD=57.49%、N=46.35%),AD组与HBP组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D组、HBP组、PD组的EPVS数目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4、0.41、0.49,P<0.01),而与N组无相关性。AD组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数目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s=-0.251,P<0.05),在基底节区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AD组的EPVS分布以半卵圆中心为主,HBP组的EPVS分布以基底节区为主,PD组的EPVS未发现脑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AD、HBP、PD组患者的EPVS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AD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的EPVS数目越多,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EPVS数目可能对评估认知障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静脉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平均动脉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结果 静脉溶栓早期有效率为40.8% (29/71).有效组在3h内接受溶栓的患者比率高于无效组(55.2% vs 21.4%,P=0.003),而心房颤动的比率低于无效组(6.9% vs 26.2%,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3 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OR =0.161,95% CI:0.148-0.533,P=0.003),而心房颤动则是其危险因素(OR=8.666,95% CI:1.482~ 50.688,P=0.017).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与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及是否伴心房颤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例ACI患者,搜集患者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前根据Fazekas量表分为无或轻度LA组(n=150)和中重度LA组(n=51)。根据静脉溶栓后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9)和非出血转化组(n=162),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分为预后不良组(n=57)和预后良好组(n=14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中重度LA组出血转化率35.29%和预后不良率49.02%高于无或轻度LA组14.00%和21.33%(P<0.05)。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心源性栓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出血转化、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失语改 善的比例及程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连续入院接受rt-PA静 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60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8分组和NIHSS评分>8分组。收集两组 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吸烟饮酒史、LDL-C、发病至溶栓时间等 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显著好转、失语改善的比例差异,并比较两组失语改 善程度的差异。 结果 共计纳入伴有失语的AIS患者158例,其中NIHSS评分≤8分患者49例,NIHSS评分>8分患者109 例,两组基线资料及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显著好转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8分组溶 栓24 h后失语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8分组(67.3% vs 45.9%,P =0.021),NIHSS评分≤8分组失语 完全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8分组(69.7% vs 44.0%,P =0.021)。 结论 伴有失语的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24 h后,NIHSS评分≤8分患者失语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 >8分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宜宾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8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Hcy、MMP-9水平差异,分析血清Hcy、MMP-9对ACI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 118例AC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23例发生HT,发生率为19.49%.HT组患者梗死面积、NIHSS评分以及溶栓时间窗明显大于非HT组,血清Hcy、MMP-9水平也高于非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面积、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血Hcy和MMP-9水平是ACI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Hcy+MMP-9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诊断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0.0%.结论 血清Hcy和MMP-9的表达与ACI患者溶栓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HT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2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和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史);发病后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到溶栓时间(OTT)、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发病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尿酸水平、血小板、PT、INR、纤维蛋白原、CRP)、梗死部位(前循环和后循环)、TOAST分型、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轻、中、重)等指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和CSVD评分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严重程度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26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23~97岁,平均65.5岁,其中男性189例(70.5%),基线NIHSS 7.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就诊于我科并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利用改良Schelten量表评定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Ⅲ)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结果 144例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为(66.6±12.6)岁,女性46例(31.9%),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41.9 ±88.4) min,溶栓前NIHSS为(12.31±5.98)分,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为(7.81±4.93)分.共28例(19.4%)影像学表现为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18例(12.5%)为出血性梗死(HI)型,10例(6.9%)为脑实质出血(PH)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MHs严重程度不增加HI型风险(OR=1.017,95% CI0.919 ~1.126,P =0.744),对PH型风险亦无增加(OR=1.025,95%CI0.895 ~1.175,P=0.7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是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95% CI1.036 ~1.244,P=0.007).结论 严重WMHs不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与卒中后不利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血管事件健康风险(THRIVE)评分对头颅MRI指导的静脉溶栓后患者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和非脑出血组,分析两组间THRIVE评分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头颅MRI指导的静脉溶栓后脑出血组THRIVE评分明显高于非脑出血组(P=0.000),两组间心房颤动(P=0.000)和溶栓前NIHSS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HRIVE评分与头颅MRI指导的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相关,而心房颤动和溶栓前NIHSS评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