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封堵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近期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同时确诊PFO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根据患者分为PFO封堵手术组(n=34)和非手术组(n=22),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随访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手术组94.1%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8.79±5.75)个月,结果显示,两组都没有出现死亡和再次住院等严重不良后果,手术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比例(2.8%)显著低于非手术组(25%,P=0.034)。所有手术患者于术后6~12个月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血栓形成,心房水平未见分流,复查心电图无房颤等心律失常发生。手术组偏头痛患者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39.33±5.10)显著低于非手术组(66.83±1.33),且与术前(67.22±1.56)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PFO封堵术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预防卒中再发及改善偏头痛症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5例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进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合并PFO进行分组。所有患者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3个月。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合并PFO患者29例,作为PFO组;其余66例患者无PFO,作为非PFO组。偏头痛患者合并PFO的发生率为30.5%。与非PFO组比较,PFO组患者有先兆偏头痛的比例和治疗前头痛发作频率明显增高(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PFO组与非PFO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严重程度明显减轻(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偏头痛合并PFO的临床特点为有先兆偏头痛的比例较高,头痛发作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术与阿司匹林治疗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将其中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证实存在PFO的45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药物组)38例,经皮PFO封堵术组(手术组)7例,比较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PFO直径无差别(P =0.46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内,手术组无复发患者,药物组复发率分别为7.9%和13.1%,两组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 =0.595,0.411)。治疗6个月内,药物组有5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其中3例是小型PFO(直径≤1.9mm),而手术组中的小型PFO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尚不能确定经皮PFO封堵术与阿司匹林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影响的差异,但封堵术后无复发病例的疗效趋势及封堵术对小型PFO的意义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TCD发泡试验(c-TCD)对偏头痛患者筛查卯圆孔未闭(PFO)的价值及封堵PFO后的疗效.方法 偏头痛患者126例,男45例,女81例,平均年龄42.3 ±3.6岁,其中先兆偏头痛(MA)78例,非先兆偏头痛(MO)48例.所有患者均行c-TCD、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及头部CT检查.对诊断为卵圆孔未闭且同意封堵治疗的患者进行经皮穿刺介入封堵治疗,并在封堵术后1m、3m行c-TCD及常规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TrE)检查,在术后6m行TTE联合TCD声学造影及头部CT检查.结果 126例偏头痛患者中,46例(36.5%) c-TCD提示心脏存在右向左分流且TEE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其中MA 32例,MO 14例;12例(MA 8例,MO 4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其中10例封堵术后偏头痛症状消失,2例封堵术后患者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4例封堵术后3m内c-TCD提示存在右向左分流,较术前明显减少,其中2例仅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封堵术后6m c-TCD联合TTE声学造影检查,2例(均为术后3m常规c-TCD阳性)患者仍存在右向左分流,所有头部CT无新发梗死病灶.结论 c-TCD对PFO的筛查及介入封堵术后随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介入封堵治疗可明显改善合并PFO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封堵治疗6m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残余右向左分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偏头痛患者失能相关因素,为优化偏头痛患者管理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本院门诊178例偏头痛患者,完成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量表(MIDAS)和头痛影响测验调查问卷(HIT-6),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频率(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评分、初发头痛持续时间、体质量指数(BMI)、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及是否药物滥用、是否先兆性头痛。按MIDAS和HIT-6量表将偏头痛患者分为失能和无失能2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频率(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初发头痛持续时间、BMI、GAD-7、PHQ-9、是否药物滥用、是否先兆性头痛、是否睡眠障碍。再以与是否失能有统计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是否失能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药物滥用、疼痛程度评分、BMI、频率、PHQ-9评分、GAD-7评分、AIS评分与失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焦虑评分、AIS评分未进入回归方程(P0.05),是否药物滥用、疼痛程度评分、BMI、频率与失能独立相关(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滥用止痛药,发作时头痛程度,发作频率,体质量指数,焦虑影响患者失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护理干预的实施方式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04—2016-12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4例,根据住院号尾数奇偶方法分为普通组、全面组各52例,普通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全面组则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2组偏头痛护理满意度;患者对偏头痛知识的认知程度、治疗配合度;护理前后偏头痛发作情况、VAS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和QOL-100评分。结果全面组偏头痛护理满意度比普通组高,P0.05;全面组患者对偏头痛知识的认知程度、治疗配合度比普通组好,P0.05;护理前2组偏头痛发作情况、VAS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接近,P0.05;全面组护理后偏头痛发作情况、VAS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比普通组好,P0.05。护理前2组SAS评分、SDS评分和QOL-100评分接近,P0.05;全面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和QOL-100评分比普通组好,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全面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对偏头痛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治疗配合度,对偏头痛发作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且可减轻偏头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正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成人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偏头痛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头痛,通常临床上很难把PFO与偏头痛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偏头痛的患者合并PFO的患病率高于常规人群,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部分PFO存在右向左分流的患者会出现偏头痛症状,且患者在接受封堵术治疗后,偏头痛症状有所缓解,但另外一部分患者术后效果不佳。由于目前偏头痛发作与PFO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未明,本文将主要描述偏头痛与PFO之间的相关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褪黑素与丙戊酸(VPA)预防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92例,随机分为3组:安慰剂组(n=64)、VPA组(n=64)和褪黑素组(n=64)。安慰剂口服安慰剂600mg·d~(-1);VPA组口服VPA 600mg·d~(-1);褪黑素组每晚睡前服用3mg·d~(-1)褪黑素,3组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2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程度评分(VAS)、镇痛剂使用、偏头痛残疾程度(MIDA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期间失访34例(17.7%)。158例患者中安慰剂组54例、VPA组52例、褪黑素组52例。治疗后,VPA组和褪黑素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VAS评分、镇痛剂使用次数及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安慰剂组(P0.05)。治疗期间,安慰剂组1例(1.9%)、VPA组11例(21.2%)、褪黑素组3例(5.8%)出现不良反应。VA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和褪黑素组(χ~2=12.738,P=0.002)。结论褪黑素辅助治疗优于安慰剂,与VPA临床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褪黑激素能够作为VPA替代品用于预防偏头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黛力新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伴抑郁和焦虑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黛力新与西比灵口服,对照组单用西比灵,均以6周为1个疗程。根据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头痛严重程度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自制副反应量表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显著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头痛发作时间,减轻头痛程度(P〈0.05);治疗组还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后2、4、6周HAMD和HAMA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西比灵治疗伴情绪障碍的偏头痛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不需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女性紧张性头痛(TTH)及经期偏头痛(M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4例女性TTH患者(TTH组)及91例MM患者(MM组)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HIT-6)对其头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情绪障碍进行测定。结果 TTH组与经期相关19例,累积发病率18.3%;MM组与经期相关59例,累积发病率64.8%。与TTH组比较,MM组发病年龄显著降低,病程、家族史,焦虑、抑郁、重度疼痛、HIT-6(Ⅳ级)、共病的比率,以及HAMA、HAMD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0.01),而文化程度、吸烟、饮酒、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先兆的月经相关性偏头痛(MRM)、无先兆的单纯月经性偏头痛(PMM)及非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病年龄、家族史、VAS及HIT-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与女性TTH比较,MM发病年龄更轻、病程更长,也更易合并焦虑、抑郁。在不同类型MM中,PMM发病年龄更早,有家族史的比率更高;而MRM的重度疼痛率及HIT-6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A型肉毒素(BTX-A)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固定点注射和针灸穴位点注射两组,每例患者BTX-A注射总剂量均为25U,采用单盲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个月头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法较固定点注射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联合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慢性偏头痛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BTX-A组、TPM组、联合治疗组。随访记录各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1、2、3、6个月)各观察指标,同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评价各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各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服用止痛药数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服用止痛药数量与BTX-A组及TP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联合托吡酯治疗慢性偏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在慢性偏头痛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偏头痛患者56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观察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均治疗50~60d,并进行6个月的持续随访,对每个偏头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头痛发作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对患者开展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及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评分;对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慢性偏头痛恢复状况、止痛药物的应用情况、慢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发作持续时间等予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慢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偏头痛残疾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痛药物的应用情况、慢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发作持续时间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将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应用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预防性治疗对成年女性偏头痛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12例成年女性偏头痛患者进行正规预防性治疗,同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前头痛频率为1~13次/月,平均7.5次/月;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4.5~72 h,平均8.5h;头痛程度:轻度头痛26例,中度头痛62例,重度头痛24例.治疗后偏头痛发作频率为0~11次/月,平均4.5次/月;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0.5~58 h,平均(3.5±6.7)h;头痛程度:轻度头痛29例,中度头痛18例,重度头痛7例.SF-36量表评价的8个维度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改善.结论 预防性治疗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SF-36可作为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试验组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神经妥乐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记录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使用次数、V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使用次数、VAS评分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试验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1个月的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使用次数、VAS评分较低(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和偏头痛存在着相关性,尤其是先兆型偏头痛(migraine withaura,MA)。PFO的主要特点是会发生心脏的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而经皮PFO封堵术现在已经相当成熟。现结合近年来的文献,综述PFO封堵术对MA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苯甲酸利扎曲普坦(欣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欣渠组(31例)与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散利痛)组(32例),头痛发作开始时分别服用欣渠10mg及散利痛1片。观察患者服药后起效的时间,服药后0.5h、1h、2h、4h的有效率及服药后4h的视觉模糊评分(VAS),服药后完全止痛持续时间。结果与散利痛组比较,欣渠组起效时间显著缩短,完全止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P<0.05)。欣渠组服药后1h、4h的有效率(51.6%,80.6%)明显高于散利痛组(28.1%,56.3%)(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微不适。结论欣渠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能减轻偏头痛发作的程度,缩短发作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和评价托吡酯和普萘洛尔在儿童偏头痛预防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了93例5~17岁的偏头痛患儿进行研究。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46例给予托吡酯50mg·d-1治疗,B组47例给予普萘洛尔1 mg·kg-1·d-1治疗,持续观察3个月。分别记录患儿的在治疗后第1个月,第2个月及第3个月头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托吡酯组和普萘洛尔组患儿的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在治疗的第2个月和第3个月,托吡酯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普萘洛尔下降更显著(P<0.05);在治疗的第3个月,托吡酯组患儿的头痛严重程度(VAS评分)低于普萘洛尔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托吡酯和普萘洛尔均能有效的减少儿童偏头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且托吡酯比普萘洛尔效果更为显著。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氧氯普胺联合赖氨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8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采用赖氨匹林治疗,甲氧氯普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甲氧氯普胺治疗。比较2组偏头痛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头痛VAS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结果甲氧氯普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氧氯普胺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头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甲氧氯普胺联合赖氨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赖氨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