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对其预后的影响,选择1998-05-2009-03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为化疗组,60例相同期别未化疗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进行比较与分析.化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3%,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31-2014-12-31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接受局部放疗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法,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6.2%和15.5%。单纯放疗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45.9%、9.8%和4.9%,放化疗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4.4%和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9,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临床分期(χ2=30.254,P=0.000)、放疗剂量(χ2=7.464,P=0.038)、近期疗效(χ2=13.299,P=0.003)、放化疗(χ2=13.459,P=0.003)和术后复发时间(χ2=6.560,P=0.035)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临床分期(HR=0.289,95%CI:0.224~0.356,P=0.001)、放疗剂量(HR=2.525,95%CI:2.246~2.543,P=0.002)、联合化疗(HR=0.520,95%CI:0.465~0.594,P=0.00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发食管癌患者预后差,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联合化疗、术后分期早、放疗总剂量54~<64Gy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Ⅲ期胸腺瘤的生存和复发情况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65—2010年间本院首次治疗的 111例Masaoka Ⅲ期胸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根治术 ±放疗 68例,姑息术 ±放疗 23例,活检术 ±放疗 20例。单纯手术 24例,术后放疗 87例中 12例术前放疗。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随访率为92.5%,随访时间满 5年者 60例。根治术比姑息术和活检术的 5年总生存率(OS)、无瘤生存率(DFS)、肿瘤特异生存率(DSS)均高\[(88%比59%和57%,χ2=12.11,P=0.002)、(74%比40%和41%,χ2=11.49,P=0.003)、(94%比69%和60%,χ2=10.95,P=0.004)\],全组单纯手术与术后放疗的生存相似\[55%与77%(χ2=1.01,P=0.316)、61%与61%(χ2=0.12,P=0.729)、72%与85%(χ2=0.27,P=0.601)\],68例根治术 ±放疗中,单纯手术(12例)与术后放疗(56例)生存也相似\[82%与89%(χ2=0.31,P=0.576)、72%与81%(χ2=0.05,P=0.819)、89%与95%(χ2=0.05,P=0.825)\]。结论 Ⅲ期胸腺瘤首选根治性手术,疗效优于姑息术和单纯活检者,应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研究以明确术后辅助放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状态对腹腔复发率影响,为术后腹部放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01-2018-08-01扬中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7例ⅠA~ⅣA期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复发率。结果食管癌术后腹腔淋巴结阳性患者1、3、5年腹腔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6%、69.6%和64.7%,腹腔淋巴结阴性患者分别为96.9%、93.0%和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2,P<0.001。1、3、5年无转移生存率腹腔淋巴结阳性患者分别为84.7%、69.6%和69.6%,腹腔淋巴结阴性患者分别为95.1%、91.0%和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2,P<0.001。1、3、5年累积生存率腹腔淋巴结阳性患者分别为77.2%、54.0%和54.0%,腹腔淋巴结阴性患者分别为93.0%、74.8%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0,P=0.004。腹腔淋巴结状态是术后腹腔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HR=3.496,95%CI:1.665~7.342,P=0.001。中/下段食管癌、T3患者术后腹腔淋巴结阳性较阴性有更高的腹腔转移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腹腔淋巴结阳性患者腹腔复发率增加,与腹腔高复发危险因素结合可精确筛选腹腔预防照射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Ⅰ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加与不加放疗的疗效及失败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8年间进行了局部切除术的 77例Ⅰ期低位直肠腺癌患者资料,其中 41例为术后放疗。54例病理T1期,23例病理T2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并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满 5年者为 40例。低危组患者单纯局部切除术与术后放疗 5年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相似(86%∶83%,χ2=0.29,P=0.588和100%∶100%,χ2=1.50,P=0.221),高危组患者的 5年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率相似(80%∶82%,χ2=0.27,P=0.600),但总生存率不同(92%∶66%,χ2=4.64,P=0.031)。全组 5年总生存率、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82%。单因素分析示病变大小、切缘状态、分化程度、肿瘤距肛缘距离及病理T分期影响 5年总生存率。全组总复发率为29%,局部或区域失败占70%,若行挽救性根治性手术 5年总生存率可达69%。结论 Ⅰ期低位直肠癌低危患者单纯局部切除术疗效可能较佳,高危者术后放疗价值待商榷;术后失败以局部复发多见,复发后行挽救性手术者有望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病因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4-12-3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 514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临床资料,采用分层系统抽样法选取1 523名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2组资料中与大肠癌发病有关联的危险因素。结果 大肠癌发病在≥60岁(26.29%)明显升高,其次是40~50岁(24.70%)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χ2=22.000,P<0.001)、饮酒(χ2=18.842,P<0.001)、炎性肠病(IBD;χ2=64.404,P<0.001)、结直肠息肉(χ2=308.991,P<0.001)、胆囊结石/胆囊切除(χ2=78.583,P<0.001)、2型糖尿病(T2DM;χ2=27.630,P<0.001)、一级亲属大肠癌家族史(χ2=14...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乳腺癌首发单纯骨转移患者预后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01-2017-12-31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71例乳腺癌首发单纯骨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并整理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早期骨转移风险和骨转移后总生存期(OS)的关联,并进一步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7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无骨转移时间(BFT)及中位OS均为2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乳腺癌年龄(χ2=7.663,P=0.006)、月经状态(χ2=4.419,P=0.036)、N分期(χ2=4.766,P=0.029)、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χ2=4.931,P=0.026)、Ki-67水平(χ2=21.359,P<0.001)和分子分型(χ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瘦素(Lep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不同麻醉方式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接诊的345例有关子宫内膜的病历资料,分为正常子宫内膜组(63例)、不典型增生组(85例)和子宫内膜癌组(197例)。子宫内膜癌组以患者自愿选择的麻醉方式分类:连续硬膜外阻滞+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方式A);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方式B),术后随访观察两种麻醉方式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Leptin、VEGF蛋白的表达,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及Leptin、VEGF蛋白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Leptin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32.94%、7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73,P<0.05);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21.18%、68.02%,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98.976,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麻醉方式为A的EC患者1、3、5年生存率均高于方式B(P<0.05),方式A预后生存显著优于方式B;Leptin、VEGF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低于二者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Cox模型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各因素显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VEGF阳性表达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显著因素。结论 连续硬膜外阻滞+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方式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效果好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预后好,生存时间较长,转移较晚。Leptin和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呈正向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化疗对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患者手术后行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行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年及5年的子宫内膜癌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10. 0%(5例),对照组为18. 0%(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和92%,均较对照组的83%和82%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2例、呕吐5例和腹泻1例,经对症治疗,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对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可减少子宫内膜癌复发,有效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价值,并综合分析其中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并在我院妇科中心治疗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随访资料、病理结果以及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结局和预后因素分别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卡方检验分析复发率及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用P<0.05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其中术后化疗者58例、放疗者19例、联合放化疗者66例,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生存时间为24~144个月,3年及5年生存率化疗组为92.90%、82.40%,放疗组为93.10%、87.50%,联合放化疗组为98.10%、88.30%,三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9,P=0.04)。未复发率化疗组为36%,放疗组为14%,放化疗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5,P=0.01)。χ^(2)检验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是否复发、组织学分级及类型与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化疗可能是保护性因素[P<0.05,OR=0.563,95%CI(0.048~6.563)];而术后复发是一项强有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42.047,95%CI(21.708~61.121)]。结论:组织学类型、分级,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复发情况可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术后联合放化疗能够有效避免疾病再发,改善生存率以及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董文磊  程巧  甘露 《肿瘤学杂志》2023,29(3):198-202
[目的]探讨T2N0M0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局部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了167例T2N0M0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其中101例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术,66例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和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乳房切除术组和保乳术+放疗组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RFS)率分别为77.22%、93.90%(χ2=4.573,P=0.032),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69.30%、84.80%(χ2=3.981,P=0.04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10%、89.40%(χ2=0.035,P=0.85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保乳术+放疗组患者疾病进展主要出现在术后前2年,而乳房切除术组患者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确定预测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初治的8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总的5年生存及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腔冲洗液或腹水细胞学、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术后残存肿瘤大小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与生存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54.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χ2=37.419,P=0.000)、肿瘤细胞分级(χ2=13.536,P=0.001)、肌层浸润深度(χ2=11.641,P=0.009)和术后辅助治疗方法(χ2=19.102,P=0.000)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生存显著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显示肿瘤分期(χ2=9.32,P=0.002)是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晚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差,肿瘤分期是影响其生存的重要因素,是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416例鼻咽癌调强放疗远期生存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远期生存与影响因素。方法 本院2001—2009年采用IMRT技术治疗初程鼻咽癌患者 416例,鼻咽原发灶、阳性淋巴结的大体肿瘤体积处方剂量为 70~78 Gy,临床靶体积处方剂量为60 Gy,淋巴结阴性引流区处方剂量为 50~56 Gy。Ⅲ+Ⅳ期 333例中 187例接受以顺铂30 mg/m2每周1次为主的同期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8.0%,随访超过 5年的 158例。影响总生存的因素有性别(χ2=4.59,P=0.03)、年龄(χ2=11.20,P=0.00)、T分期(χ2=19.40,P=0.00),N分期(χ2=18.00,P=0.00),T分期影响局部控制(χ2=34.80,P=0.00),T分期、N分期均影响无瘤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χ2=33.50、21.20,P=0.00、0.00和 χ2=11.90、14.60,P=0.01、0.01)。Ⅲ+Ⅳ期 333例中同期放化疗(187例)和单纯放疗(146例)的 5年局部控制率为82.2%和90.7%(χ2=1.72, P=0.19)、总生存率为70.2%和83.4%(χ2=1.42,P=0.23)、无瘤生存率为62.8%和73.2%(χ2=2.83,P=0.09)、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78.0%和83.2%(χ2=0.37,P=0.55)。结论 鼻咽癌IMRT取得较好疗效,但同期化疗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经济毒性的危险因素,为识别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2-02-01-2022-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和结直肠外科收治的371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COST)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结直肠癌患者经济毒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COST得分为17分(8~23分),平均得分为(15.464±9.369)分。根据COST得分中位数将经济毒性分为高经济毒性(≤17分)和低经济毒性(>17分)组。其中196例(52.83%)患者为高经济毒性,175例(47.17%)为低经济毒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教育程度(χ2=8.185,P=0.042)、居住地(χ2=31.132,P<0.001)、工作状态(χ2=38.295,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χ2=49.679,P<0.001)、医疗费用支付方式(χ2...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价值。方法 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 184例 ,12 6例接受术后放疗 ,5 8例行单纯手术 ,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及 5年生存率。结果 在早期 (Ⅰ、Ⅱ期 )子宫内膜癌 ,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7.5 %、2 1.9% (P <0 .0 1)。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8.1%、6 8.2 % ,两组差异呈显著性 (P <0 .0 1) ,在晚期 (Ⅲ、Ⅳ期 )子宫内膜癌 ,两组的 5年生存率为 35 .6 %、2 9.4 % (P >0 .0 1)。结论 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 5年生存率 ,降低局部复发率 ,对于Ⅲ、Ⅳ期子宫内癌 ,术后放疗不能改善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95例老年鼻咽癌患者单纯放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单纯放疗老年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95—1998年间经病理证实的初治无远处转移、年龄≥65岁的老年鼻咽癌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8%。3、5、8年局部控制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9%、87%、84%和85%、79%、79%。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血液学反应(34例)、皮肤反应(61例)和口腔黏膜炎(63例);晚期不良反应主要为听力下降(8%)、张口困难(10%)和颅神经损伤(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局部控制率因素有放疗是否中断(χ2=7.45,P=0.006)、颈部淋巴结疗效(χ2=4.17,P=0.041),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有T分期(χ2=4.16,P=0.032)、N分期(χ2=4.66,P=0.031)、放疗是否中断(χ2=9.42,P=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局部控制率因素有放疗是否中断(χ2=6.19,P=0.013)和颈部淋巴结疗效(χ2=12.26,P=0.002),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因素有N分期(χ2=15.06,P=0.000)和放疗是否中断(χ2=21.62,P=0.000)。结论 老年鼻咽癌患者行单纯常规放疗即可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N分期早、放疗顺利完成和颈部淋巴结完全缓解的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观察 2 4 7例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总 5年生存率 74.9% , 、 、 、 期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88.5%、84.1 %、45.9%和 36.4%。IA、IB期低 ,高危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92 .6%和 2 /2、93.5%和 73.3%。结论 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低危 期内膜癌单纯手术疗效良好。放疗可改善高危 期内膜癌的预后、而对 、 、 期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尚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与二维常规放疗(2DCRT)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292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中,81例2DCRT,211例IMRT。采用UICC 2009年分期标准进行复发再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1.8%,随访时间满 3年者2DCR、IMRT者分别为38、106例。2DCRT、IMRT者 3年总生存率不同(36.9%、51.3%,χ2=8.44,P=0.004),无局部进展生存率也不同(63.3%、86.0%,χ2=13.83,P=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79.0%、83.5%,χ2=0.25,P=0.6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IMRT是影响总生存和无局部进展生存的因素(χ2=9.51、5.20,P=0.002、0.023和 χ2=4.84、9.24,P=0.027、0.002)。2DCRT组3+4级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高于IMRT组的(43.2%和24.7%∶19.9%和8.1%,χ2=16.37,P=0.000和 χ2=14.64,P=0.000),而IMRT鼻咽黏膜坏死和(或)鼻咽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2DCRT的(33.2%∶7.4%,χ2=20.19,P=0.000)。结论 IMRT可提高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IMRT还可降低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再程放疗严重张口困难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但增加鼻咽黏膜溃疡和(或)鼻咽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肾盂输尿管癌单纯手术与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8年间 103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行术后辅助三维适形放疗,66例单纯手术。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单纯手术组、术后放疗组随访率分别为89%、92%,其中随访满 5年者分别为33、17例。单纯手术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74%、72%,术后放疗组分别为94%、90%、90%(χ2=3.90,P=0.048)。单纯手术组1、3、5年无膀胱癌发生率分别为87%、60%、57%,术后放疗组分别为94%、79%、79%(χ2=4.50,P=0.037)。单纯手术组1、3、5年总生存率为90%、71%、65%,术后放疗组分别为84%、65%、62%(χ2=0.32,P=0.57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断端阳性与总生存率相关(χ2=7.91、64.69、40.20和5.08、17.23、8.22,P=0.005、0.000、0.000和0.024、0.000、0.004)。结论 术后辅助三维适形放疗能提高肿瘤控制率,降低膀胱癌发生率,但在改善患者生存方面尚未现优势。  相似文献   

20.
792例食管癌三维技术放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三维技术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8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 792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672例)及调强放疗(120例)技术,1.8~2.0 Gy/次,5 次/周,处方剂量 50~70 Gy。同期放化疗 142例,单纯放疗 650例。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5.8%,随访时间满 5年者 133例。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6%、53.2%、48.6%,总生存率分别为70.1%、36.7%、28.0%。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肿瘤体积为影响生存的因素(χ2=20.58~55.60,P均=0.000),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N分期、肿瘤体积为影响生存的因素(χ2=6.35、29.23,P=0.012、0.000)。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 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7.0%和46.8%(χ2=7.34,P=0.00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8%和27.6%(χ2=3.42,P=0.064)。结论 三维技术放疗食管癌的远期疗效较二维技术放疗明显提高。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体积是长期生存影响因素。加入同期化疗可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