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HFNC)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1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HFNC成功定义为治疗过程中未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撤离HFNC,HFNC失败定义为需要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HFNC设置流量2 L/(kg·min)(最大≤6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0.30~1.00,维持经皮氧饱和度(SpO2)0.94~0.97。观察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应用HFNC前及应用后1、6、12、24、48 h及超过48 h撤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SpO2、PaO2/FiO2等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呼吸相关临床参数预测HFNC治疗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53例患儿中男70例、女83例,HFNC成功组131例(85.6%),失败组22例(14.4%)。成功组HFNC时间为57(38,95)h,起始治疗和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87(170,212)mmHg(1 mmHg=0.133 kPa)和280(262,292)mmHg。失败组HFNC时间为19(9,49)h,起始与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76(171,189)mmHg和159(156,161)mmHg。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与失败组PaO2/FiO2比较,HFNC后1 h[196(182,211)比174(160,178)mmHg,Z=-5.105,P<0.01]、6 h[213(203,220)比168(157,170)mmHg,Z=-6.772,P<0.01]、12 h[226(180,261)比165(161,170)mmHg,Z=-4.308,P<0.01]、24 h[229(195,259)比165(161,170)mmHg,Z=-4.609,P<0.01]、48 h[249(216,273)比163(158,169)mmHg,Z=-4.628,P<0.01]及超过48 h撤机时[277(268,283)比157(154,158)mmHg,Z=-3.51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和失败组PaO2在应用后1 h[73.7(71.0,76.7)比70.0(66.2,71.2)mmHg,Z=-4.587,P<0.01]、6 h[79.0(75.0,82.0)比71.0(62.0,72.0)mmHg,Z=-5.9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SpO2在应用后1 h[0.96(0.95,0.96)比0.94(0.92,0.94),Z=-4.812,P<0.01]、6 h[0.96(0.95,0.97)比0.94(0.91,0.95),Z=-5.02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FNC>48 h撤机时PaO2[88.0(81.7,95.0)比63.7(63.3,66.0)mmHg,Z=-3.032,P<0.01]、SpO2[0.96(0.94,0.98)比0.91(0.90,0.92),Z=-3.95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主要并发症为肺不张1例、气胸1例。HFNC作为拔管后序贯氧疗79例,均获得成功。通过ROC曲线分析HFNC应用成功多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示HFNC撤机PaO2/FiO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0,最佳截断值为232 mmHg,95%CI为0.970~1.000(P<0.01)。结论HFNC可作为PICU儿童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措施,也可作为有创呼吸机撤离后的序贯氧疗。撤机时PaO2/FiO2为评估HFNC应用成功的最优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气囊压力监测仪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管插管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住监护室的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两组, 在各项治疗原则相同的情况下, 试验组采用持续自动气囊压力监测仪对气囊压力进行管理, 对照组采用手动气囊压力测量仪对气囊压力进行管理, 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结果。结果共有84例患儿入选研究, 其中试验组40例, 对照组4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插管深度、插管型号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呼吸机漏气率分别为17.5%和20.5%, 两组误吸率分别为0和6.8%,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对照组[中位呼吸机时间44.0(41.7, 73.5)h比43.0(38.9, 60.5)h, P=0.024], 但气囊压力异常率(10.0%比81.8%, P<0.001)、撤机后喉水肿发生率(2.5%比18.2%, P=0.031)以及发声困难发生率(7.5%比25.0%, P=0.032)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气囊压力监测能自动保持气囊压力处于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48 h再插管患儿的临床特征, 探讨再插管患儿拔管失败的原因及预后。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将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 48 h内再插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非计划拔管、因外科手术再次插管和无拔管计划仅更换气管插管的患儿,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 总结拔管失败原因及预后。数据收集包括48 h再插管患儿主要疾病诊断、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插管原因、插管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插管直接原因、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出PICU的结局及是否成功拔管。结果研究期间PICU共拔管2 652例, 48 h再插管87例(3.3%)。87例再插管患儿中, 存活出PICU 63例(72.4%), 院内死亡9例(10.3%), 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5例(17.2%)。存活出PICU患儿中, 38例(60.3%)成功拔管, 25例(39.7%)气管切开。再插管患儿的主要疾病诊断前3位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4例(39.1%)、下气道疾病18例(20.7%)和脓毒症9例(10.3%)。再插管的直接原因包括:中枢性呼吸衰竭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与穿刺或置管相关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的683例患儿,其中临床可疑血栓形成者55例,经超声证实血栓形成者26例为血栓组,超声未见血栓形成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在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上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探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穿刺或置管相关下肢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穿刺或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率为3.81%(26/683例)。血栓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62 d比92 d)、体质量[(3.92±0.66)kg比(4.61±0.86)kg]、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asoactive-Ventilation-Renal score,VVR)[(29.58±15.50)分比(22.14±11.72)分]、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3.59±0.66)mmol/L比(1.71±1.13)mmol/L]、术后输血[76.9%(20/26例)比34.5%(10/29例)]、合并感染[53.8%(14/26例)比24.1%(7/29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84.6%(22/26例)比34.5%(10/29例)]和穿刺困难[69.2%(18/26例)比17.2%(5/29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危重评分VVR(OR=0.88,95%CI:0.77~0.99,P=0.04)、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OR=6.62,95%CI:1.35~32.46,P=0.02)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OR=0.04,95%CI:0.00~0.63,P=0.04)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VVR评分高、术后24 h血乳酸峰值高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肢静脉穿刺或置管相关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停机困难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治疗的优化方案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 女4例;中位年龄3.1个月, 年龄范围在1~8个月;身高为(65.43±8.56)cm, 体重为(3.24±0.35)kg。患儿均ECC心脏手术后停机困难, 切换为ECMO继续辅助治疗, 运用ECC内血液动态预充至ECMO系统, 切换完成后在ECMO系统中行超滤治疗, 观察系统切换及超滤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等指标变化。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患儿术中ECC转流时间为(245.00±12.08)min, 阻断时间为(105.23±13.06)min, ECMO准备时间为(8.34±1.16)min, 系统切换时间为(5.12±1.46)min, 置换期间动脉压维持在(35.23±5.34)mmHg(1 mmHg=0.1...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需机械通气。拔管失败将导致生理状态不稳定 ,推迟停止机械通气的时间。目的研究导致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拔管失败的发生率、病因和危险因素。对象  1998年 1月~ 1999年 7月克利夫兰儿童医院危重症监护病房年满 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测量与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表法。拔管后 2 4h内复插视为拔管失败。收集研究对象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应指标。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多个非独立资料采取Logistic回归法评价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 ,P <0 0 5为入选评估模型的标准。优势比 (estimatedoddsratio,EOR)以 95 %可信区间表示 ,最终模型的预见性以患者手术特点曲线下的面积判定。结果  2 12名 3岁幼儿实施了 2 30次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1例幼儿 (5 2 % )于围术期死亡 ,2 0 2例幼儿接受了 2 19次手术。 2 5 9% (5 1/ 197)、5 1 8% (10 2 / 197)和 72 6 % (14 3/ 197)的患儿分别于 12、2 4和 4 8h成功拔管。 2 2例首次拔管失败者 ,平均拔管时间为术后 6 7 8h (2 4~ 335 5h) ,其中 5例第 2次拔管亦失败 ,平均拔管时间 189 5h (115 8~ 6 0 2 5h)。拔管失败的早期原因为心功能障碍 (n =6 )、肺疾病 (n =6 )、气道水肿 (n =3)。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为肺高压 (EOR =38 7,95 %CI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死亡的预测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开胸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临床数据。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死亡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共纳入157例,存活组135例患儿,死亡组22例。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发热总时间(OR=1.084,95%CI:1.022~1.151)、术后第3天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评分(OR=1.162,95%CI:1.070~1.263)、二次开胸(OR=6.033,95%CI:1.906~19.098)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述3项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0.852~0.966),重复抽样法验证的区分度C指数:0.9139(95%CI:0.9100~0.917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该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创伤和危重症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许多关于危重症微生物群的研究局限于单一身体部位或时间点, 并受先前存在疾病的影响。本研究报道既往体健儿童发生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微生物群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设计研究人员于入院72 h内收集患儿口腔、直肠和皮肤拭子标本, 之后每周采集两次至患儿离开PICU。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法分析样本。择期门诊手术患儿为对照组。采用Phyloseq进行α和β多样性比较, 采用微生物组组成分析法预测群落丰度差异。场所 5家4级监护PICU。对象因严重TBI需要放置颅内压监测装置的18岁以下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来自23例TBI患儿和35例对照组儿童的327份样本。TBI组和对照组患儿初始口腔(F=3.275 6, R2=0.053 5, P=0.012)和直肠(F=3.070 2, R2=0.064 9, P=0.007)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TBI患儿直肠标本中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共生菌减少, 葡萄球菌科菌增多(P<0.05)。探索性分析发现, 抗生素暴露、气管插管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功能亢进(ARC)对危重患儿应用万古霉素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24/MIC)及预后的影响, 为万古霉素在危重患儿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应用万古霉素、并完成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分析的患儿65例,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ARC组(n=27)和正常组(n=38), 分析两组患儿的万古霉素AUC24/MIC及治疗结果, 并对万古霉素AUC24/MIC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 疾病严重程度(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第三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 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丙氨酸转氨酶, 低蛋白血症, 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C组AUC24/MIC明显低于正常组[375.2(300.8, 489.4)比443.6(412.3, 593.2), Z=2.263, P=0.024], 且两组在AUC24/MIC目标达成率(TA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7%比76.3%, χ2=8.440, P=0.005)。在应用利尿剂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变化,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12月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15例患儿,在术前及术后早期(1、12、36、60 h和1周)测定NT-proBNP,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各时间点NT-proBNP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使用ROC曲线评价NT-proBNP预测机械通气时间>48 h、术后ICU停留时间>3 d、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 d的诊断效能,总体诊断效能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 全组平均NT-proBNP达峰时间为术后12h.其中296例NT-proBNP在术后12h内达到峰值(12h内达峰组),其余119例均在12h后达到峰值(12 h后达峰组).12h内达峰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29.19±33.34)h,12h后达峰组为(49.16±85.85)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5,P=0.015).12h内达峰组ICU停留时间为(3.69±2.73)d,12 h后达峰组为(5.57±5.64)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9,P=0.001).12h内达峰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 d比例为35.8%(106/296),12 h后达峰组为52.9%(63/1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18,P=0.002).通过ROC曲线计算术后12 h NT-proBNP预测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80.1%(95%可信区间75.0%~85.1%),最佳界值为7 708.71 pg/ml,灵敏度为65.1%,特异度为81.8%.术后12 h NT-proBNP预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 d的AUC为78.4%(95%可信区间为73.9%~82.9%),最佳界值为6 145.67 pg/ml,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62.7%.术后12hNT-proBNP预测术后ICU停留时间>3 d的AUC为77.5%(95%可信区间为73.0%~82.1%),最佳界值为4 981.77 pg/ml,灵敏度为68.7%,特异度为76.4%.结论 血清NT-proBNP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估测早期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在协助判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0例1~12月龄使用CPAP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CPAP治疗成功组(270例)和失败组(40例)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PAP治疗失败的预测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 10分(OR=13.905)、并发肺不张(OR=12.080)、合并心功能不全(OR=7.741)及CPAP治疗2 h后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P/F)无显著改善(OR=34.084)是CPAP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失败的预测因素(P < 0.05)。CPAP治疗2 h后P/F无改善预测治疗失败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9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和82.4%(截断值为203)。结论 CPAP治疗2 h后P/F无显著改善、PRISM Ⅲ评分≥ 10分、并发肺不张、合并心功能不全可作为CPAP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失败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用于早产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Embase、Web of S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收集早产儿应用HFNC(HFNC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的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3月31日。主要结局指标:住院病死率和治疗失败需有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率;次要结局指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漏、肺部感染和鼻部损伤的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率。结果 8篇文献1 604例患儿进入本文Meta分析,HFNC组799例,NCPAP组805例。8篇均报告了计算机随机序列产生,7篇采用分配隐藏,8篇文献均无失访、数据完整性好、研究结果无选择性报告,其他偏倚不清楚。两组病死率和气管插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死率行亚组分析,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气管插管率行亚组分析显示,体重均数≥1 500 g(OR=1.58,95%CI:1.11~2.26,P=0.01)和胎龄≥28周(OR=1.58,95%CI:1.13~2.22,P=0.008),NCPAP组气管插管率低于HFNC组。BPD、气漏、肺部感染发生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NC组鼻部损伤发生率低于NCPAP组(OR=-0.14,95%CI:-0.19~-0.09,P0.0001)。结论 HFNC应用于早产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其鼻部损伤发生率低于NCPAP。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CCO2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救治危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但在儿童应用非常少。我院PICU采用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平台开展ECCO2R, 为1例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成功提供部分呼吸支持, 为儿童ARDS采用ECCO2R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我院PICU收治的1例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患儿, 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后出现高碳酸血症, 采用CRRT平台开展ECCO2R进行部分呼吸支持, 取得良好效果。结果患儿, 男, 1岁4个月, 因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 行机械通气和静脉-动脉ECMO治疗, ECMO治疗25 d, 撤离ECMO后出现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在CRRT平台上, 采用血液净化系统体外循环串联膜肺, 开展二氧化碳清除治疗。治疗1 h后, pH值升高11.2%(从7.222升至7.303), PCO2下降29.1%(从72.6 mmHg降至51.5 mmHg, 1 mmHg=0.133 kPa);治疗6 h, 高频震荡通气模式下平均气道压下降5 cmH2O(从20 cmH2O降至15 cmH2O, 1 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大便失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2例, 女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8.1岁, 年龄范围在3.7~14.0岁;50例患儿均行先天性巨结肠改良Soave术。采用直肠肛管测压及Kelly’’s临床评分评价大便失禁的程度, 评分为1~2分为重度组(39例), 评分为3~4分为轻度组(11例);利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患儿进行治疗, 7~10 d为1个疗程, 休息1周后进行下一疗程, 同时指导患儿主动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 3个疗程为一阶段进行全面评估。采用单组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儿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静息压和直肠静息压指标。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4年。轻度组治疗前肛管静息压为(39.71±22.19)mmHg, 治疗6个疗程后肛管静息压为(61.88±28.53)mmHg, P<0.05;重度组治疗前肛管静息压为(34.62±26.66)mmHg, 治疗6个疗程后肛管静息压为(59.03±24.06)mmHg, P<0.05。轻度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探讨其术前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病例,总结其病种分布和主要临床表现,术前治疗的要点,插管和手术的指征及其转归。结果期间共收治96例新生儿期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大动脉转位为主要病种(包括室间隔完整和伴有室间隔缺损),占全部病例的49%,严重紫绀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占全部病例的62.5%,其次为心力衰竭,占全部病例的33.3%。87例患儿于术前插管,其中入院后即刻予插管的41例,入院后24h内插管的40例。1例主动脉弓中断患儿术前死亡。所有患儿均于住院期间接受手术。结论大动脉转位是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种,紫绀是新生儿期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主要症状,术前治疗取决于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点,严密监测内环境和代谢指标决定插管和适时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近期(1个月内)发生神经系统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 分析术后近期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 CICU)收治的73例因先心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 术后1个月内发生神经系统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需要接受抗癫痫治疗、外科手术干预及高压氧康复治疗将患儿分为严重神经系统异常组(n=15)和非严重神经系统异常组(n=58), 对比两组患儿先心病类型、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是否存在撤机后再插管以及围手术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史等资料,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先心病患儿手术后近斯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 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合并气道狭...  相似文献   

17.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62-566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并肺炎气管插管患儿气道拔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34例脊髓性肌萎缩并肺炎气管插管患儿的临床资料, 按成功拔管与否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可能影响拔管成功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 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例患儿中男14例、女20例, 就诊年龄10.8(6.0, 25.2)月龄, 1型31例, 2型3例。11例在插管前为被动进食, 22例在治疗中使用了气道清理术, 28例存在肺部混合病原感染。成功组21例、失败组13例。失败组插管时最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拔管前胸部影像为实变者比例均高于成功组[81(49, 86)比48(43, 56)mmHg(1 mmHg=0.133 kPa)、6/13比10%(2/21), Z=-2.55、χ2=5.99, 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被动进食(OR=39.88, 95%CI 3.36~473.29, P=0.003)、未使用气道清理术(OR=14.55,...  相似文献   

18.
设计非预先设计的前瞻性数据再分析。场所英国一所三级医疗中心的儿科急诊科。对象有发热和静脉采血临床指征的<16岁儿童(1 183例)。干预措施无。方法和主要结果主要观察指标为收入PICU或给予液体复苏, 次要指标为确诊或存在可疑细菌感染。利用预存的血浆样本检测生物标记物水平, 利用已发表的算法将患儿分为细菌组和病毒组。在1 183例病例中, 146例(12.3%)儿童需要补液, 48例(4.1%)儿童被送往PICU或高依赖病房, 244例(20.6%)儿童有明确或可能的细菌感染。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预测效能。相比降钙素原(AUC=0.65, 95%CI 0.59~0.71)和儿科早期预警评分(AUC=0.62, 95%CI 0.56~0.67), 肾上腺髓质中段肽(mid-regional pro-adrenomedullin, MR-proADM)能更好地预测液体复苏(AUC=0.73, 95%CI 0.67~0.78)。单独利用儿科早期预警评分预测PICU或高依赖病房入院, 其预测准确性为0.83(0.78~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地区PICU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支持儿童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回顾2011年6月至2016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三级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PICU应用ECMO支持因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导致的呼吸衰竭,且常规呼吸支持方式效果不佳患儿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至2016年2月,共有来自4家医院的21例儿童呼吸衰竭患者接受ECMO治疗,平均年龄29.0(9.0,81.5)个月,平均体重12.0(9.0,20.8)kg.原发病为重症肺炎7例(33%),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29%).21例患儿中成功撤离ECMO 12例(57%),出院存活率38%.患儿P/F比值均数为56.0(44.5,69.0)mmHg(1mmHg=0.133kPa).ECMO治疗前OI值31.5(19.2,41.0),ECMO治疗24h后OI值6.2(3.8,14.9);患儿经ECMO治疗24h后血气分析PO2、SaO2均有明显上升,PO2从ECMO前的49.5(40.4,61.9)mmHg升至65.0(42.6,120.5)mmHg,并且存活者上升水平显著高于死亡者[52.0(1.8,89.4) mmHg比8.2(-15.1,33.9) mmHg,P=0.036];SaO2从ECMO前的80%(70.35%,91.75%)升至98%(95.65%,100%),存活者SaO2上升水平显著大于死亡者[23.5%(11.4%,27.1%)比4.3%(2.4%,23.8%),P=0.039].ECMO的使用降低了呼吸机参数及平均气道压.ECMO平均治疗时间149(91.25,242)h,平均费用15.88(12.57,24.08)万元.VV置管模式存活率比VA置管模式高(3/3例 比 5/18例);ECMO前使用呼吸机时间越长,病死率越高,死亡组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存活组[4.5(2.5,12.0)h比1.6(1.0,2.2)h,P=0.015].ECMO并发症主要为出血,本次调查出血发生率为38%,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5%.结论 ECMO可以明显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氧合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东莨菪碱改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体外循环(CPB)术后氧合指数(OI,PaO_2/FiO_2)的效果。方法将49例VSD合并PH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均在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01 mg/kg)和术后静脉注射东莨菪碱(初始剂量0.03~0.05 mg·kg~(-1)·h~(-1));对照组23例,不用此类药物。两组其它治疗方案均相同。监测和对比两组患儿术后6 h内平均OI、平均气道峰压、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拔管后IO,以评价东莨菪碱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6 h内平均OI为(268.5±58.0)mmHg,对照组为(233.5±40.8)mmHg,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t=2.402,P=0.011);治疗组平均气道峰压(21.2±2.2)cmH_2O,对照组为(22.0±3.2)cmH_2O,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t=0.979,P=0.164);机械通气时间治疗组(13.7±7.9)h,短于对照组的(19.7±13.0)h,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t=1.935,P=0.029);治疗组拔管后氧合指数为(285.0±32.3)mmHg,对照组(243.7±40.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7,P=0.001)。2例患儿出现用药不良反应(腹胀)。结论东莨菪碱的适量应用能明显提高VSD合并PH患儿CPB术后OI,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