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预扩在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0-01—2016-12收治的76例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血管成形术,根据是否采用小球囊预扩分为球囊预扩组和非球囊预扩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37,P0.05,χ2=2.016,P0.05);手术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05),手术后2周球囊预扩组患者NIHSS评分(2.5±2.1)低于非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8,P0.05)。2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831、2.336,P0.05),而球囊预扩组患者血管痉挛、迷走神经反射和高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2、8.562、6.777,P0.05)。结论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中进行球囊预扩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的病因、病理及防治。方法分析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于2012年2月23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70%,行左侧椎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以4mmX10mmTsunami球扩支架置于左侧椎动8永开口处,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2013年5月30日行CT血管造影复查发现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术后狭窄程度约90%,于2013年6月6日再次行左侧椎动脉开口球囊扩张+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血管成形术,以TERUMO1.5mm×15mm球囊预扩后放置4mm×13mm支架,术后椎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满意。结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椎动脉狭窄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的冶疗重点在十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再次置入等。  相似文献   

3.
Wingspan支架治疗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我科用自膨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围手术期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例经过Gateway球囊预扩后置入Wingspan支架。结果6个月内用此支架治疗10例病人,平均56.3岁,女6例,狭窄率均>50%,置入成功率100%。狭窄率均值(71.8±11.9)%,球囊预扩后为(36.5±15)%,支架置入后(24.9±13.3)%。1例在30d围手术期内出现脑梗死,无死亡。结论用Gateway球囊血管成形和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成功率高,围手术期致残率可接受,此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人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患者(36处病变)椎动脉开口部狭窄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评估其技术成果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 36处病变共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35枚,技术成功率为97.2%(35/36),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均<20%,围手术期未发现急性闭塞、动脉夹层、脑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a,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例(再狭窄≥50%),再狭窄率17.1%。结论椎动脉开口部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风险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再狭窄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01—2014-07收治81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1)与B组(n=40)。B组予以单纯药物治疗,A组行支架置入治疗,比较2组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及NIHSS评分。结果 A组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7.1%,显著低于B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管狭窄率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管狭窄率与NIHS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与B组0.0%(0/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血管狭窄程度大幅降低,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且神经功能缺损获得明显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对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两端血管内压力差的影响。方法检测20例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的狭窄远端平均动脉压(Pd、Pd’)及狭窄近端平均动脉压(Pa、Pa’),记录并计算压力差。测量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双臂收缩压。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Z=-3.921,P0.001),Pa’-Pd’显著低于Pa-Pd(Z=-3.922,P0.001)。术后椎动脉狭窄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组狭窄率较术前显著降低(Z=-2.938,P=0.003;Z=-2.677,P=0.007),Pa’-Pd’显著低于Pa-Pd(Z=-2.201,P=0.028;Z=-2.366,P=0.018)。椎动脉狭窄组及锁骨下动脉狭窄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与Pa-Pd呈正相关(r=0.937,P0.001;r=0.760,P=0.018)。入组者术前血管狭窄率与Pa-Pd呈正相关(r=0.771,P0.001)。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两臂收缩压差值有统计学意义(Z=-2.670,P=0.008)。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前狭窄率与两臂收缩压差值无相关性(r=0.185,P=0.634)。结论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率与血管内压力差存在相关性,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该处狭窄近远端的血管内压力差。  相似文献   

7.
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适应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4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3例为后循环缺血,1例为前循环缺血卒中,但通过后循环侧枝代偿;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椎动脉V1段狭窄7例,V3~V4段结合部狭窄2例,V4段狭窄5例,狭窄率在50~69%4例、70~89例。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行脑DSA,影像学所见8例狭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4例血管残余狭窄<10%,2例血管残余狭窄<20%;术后采用Malek评定法评分,30d时14例均为1分;3个月时随访9例均为1分;1年时随访6例,1分5例,2分1例。结论经皮血管内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置入17枚球囊扩张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颈动脉彩超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11例患者恢复正常管径;5例患者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小于2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以及支架治疗和随访。结果共纳入28例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65±9)岁。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2.9%,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23例(82.1%),锁骨下动脉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例(17.9%),有2例发生并发症,无介入相关的严重脑卒中和死亡。平均随访(24±18)个月,发生再狭窄3例和临床相关事件5例。术后12、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首次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4%、82.5%和78.8%,无临床相关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2.5%、78.6%和70.5%。结论血管内支架可安全和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合并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Gateway-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治疗39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39例患者共40处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椎动脉颅内段9处,基底动脉31处.1例患者因支架到位困难,仅行球囊扩张.共成功置入Wingspan支架39枚,手术成功率98% (39/4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8.09±12.01)%,术后残留狭窄率为(16.53±12.59)%.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39),其中1例死亡,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随访8-42个月,平均(25.0±10.8)个月,有2例出现症状性再狭窄(狭窄程度>50%),其中1例是支架置入失败的患者.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 扩张)的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结局进行了前瞻性连续 性登记。介入治疗方案由神经介入医师和患者协商决定。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分为3级:症状消失、症 状改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通过比较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症状消失的比 例,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支架组26例,球囊扩张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 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颅内静脉窦狭窄两端的压力差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中位 数:0 vs 7 mm Hg,P <0.001)。与球囊扩张相比,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57.7% vs 0, P <0.001)、6个月(88.5% vs 5.9%,P <0.001)和12个月(88.5% vs 23.5%,P =0.001)症状消失的比例 更高,提示临床预后更好。 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的效果优于球囊扩张,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开展多中心随机 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且术后经CTA或DSA随访的155例椎动脉近端狭窄致后循环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DSA观察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侧别、支架直径和长度、支架类型(裸金属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椎动脉近端狭窄改善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5例患者共植入178枚球囊扩张式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为30.90%(55/1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底动脉狭窄(OR=4.468,95%CI:1.685~11.849;P=0.003)和支架直径2.5~3.5 mm(OR=5.126,95%CI:1.748~15.033;P=0.003)是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和植入支架直径偏小是椎动脉近端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6例经DSA证实为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并符合支架置人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人治疗,观察其对血管狭窄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1年的随访,通过Malek评分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部位的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76%±15%下降到术后的8%±3%,椎动脉起始部迂曲打折部位平均血流速度由术前(45.4±22.3)cm/s降低到术后(31.8±15.1)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发生穿刺点皮下血肿,1例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发生小脑出血,但均未产生严重后果.随访1年后,Malek评定法评估36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1分31例,2分3例,3分1例,4分1例,5分0例;随访期内86%患者无后循环缺血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无有意义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迂曲打折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的效果与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度颅内血管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血管狭窄率(75.15±10.7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2.50±3.31)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为(1.27±0.91)分。行单纯Gateway球囊扩张5例,球囊辅助Wingspan支架植入57例。随访3~14个月,平均8.7个月。结果本组病人球囊、支架均准确到位,术后狭窄率(17.69±10.12)%,术后NIHSS评分(1.23±1.92)分,m RS评分(0.97±1.1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脑梗死4例,其中穿支梗死2例,抗血小板治疗相关梗死2例,经治疗后达m RS评分2~3分。5例单纯球囊扩张病人随访期间血管狭窄改善稳定,未发生脑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安全、有效,单纯球囊扩张术可能对部分病人更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预处理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22-06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检查诊断后72 h内行CAS,根据在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成形术前是否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预处理分为研究组(15例)及对照组(19例)。结果 研究组经替罗非班预处理后血栓消失6例(40.00%),血栓缩小5例(33.33%),无变化4例(26.67%)。研究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5.33±12.46)%,对照组(17.37±11.95)%,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1例患者出现新发急性脑梗死,对照组8例。术后1周头颅MRI检查,研究组1例出现新发梗死灶,对照组8例。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新发梗死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管腔内超声(IVUS)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IVUS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置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并以8个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管壁IVUS图像作为对照组。结果IVUS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本组18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18枚;经6-52个月随访(平均28个月),除2例于术后30d内TIA发作外,无一例脑梗死和再狭窄发生。结论IVUS比DSA更精确判断颈动脉病变性质、狭窄程度以及血管内支架术后的管腔变化,指导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管腔。IVUS引导支架置入可能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2例基底动脉狭窄伴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基底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结果6例手术操作顺利,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残余狭窄均〈50%,无症状脑梗死1例。结论PTAS是治疗基底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收集20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经股动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或单纯支架植入术。结果除1例患者球囊扩张后因血管迂曲明显,支架未能到位,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或单纯支架植入后患者原狭窄处血管均较前扩张到正常管径的70%以上,无1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均经颈动脉彩超复查未见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结论 CAS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6个,大脑中动脉狭窄7个,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1个.20例植入Wingspan支架,2例因Gateway球囊扩张满意而未植入支架,2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分别植入Apollo及Invastent Volo球囊支架.结果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率由手术前60%~95%降为手术后残余狭窄率0~20%.23例随访2~24个月,效果良好,未见复发.2例植入Wingspan支架后1~3 h出现脑出血,1例死亡,1例轻度偏瘫,死残率为8.33%.结论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在严格的准入标准下,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植入围手术期仍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