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患者(36处病变)椎动脉开口部狭窄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评估其技术成果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 36处病变共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35枚,技术成功率为97.2%(35/36),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均<20%,围手术期未发现急性闭塞、动脉夹层、脑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a,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例(再狭窄≥50%),再狭窄率17.1%。结论椎动脉开口部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风险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再狭窄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11例患者恢复正常管径;5例患者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小于2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观察对象为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08—2017-08治疗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经单双号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2组血管狭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2组血管闭塞发生率、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记录观察组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管狭窄率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管闭塞发生率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26.67%。结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异,可缓解血管狭窄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DCB)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经P-DCB成形术治疗的43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成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狭窄率[(12.03±2.15)%]较术前[(86.32±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置入17枚球囊扩张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颈动脉彩超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8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症状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出现约50%的再狭窄。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8.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7例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资料、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47例患者椎动脉单侧狭窄41例,双侧狭窄6例;同侧椎动脉串联狭窄2例,BX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并存其他部位动脉狭窄17例.先后共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9处.椎动脉起始段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2%和9%.无手术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消失11例,症状改善30例,症状无变化6例.所有病例术后临床随访2-48个月,平均28.3个月,2例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28例(59%)血管造影随访3-34个月,平均12.2个月,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为症状性;4例无症状性支架断裂.结论 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狭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07—2014-03 36例连续的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在我院接受apollo支架成形术,所有患者病变狭窄程度≥70%、伴有狭窄病变相关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且对侧椎动脉均存在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术前术后的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结果、临床及影响学随访结果均被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2.3±5.1)%改善到术后即刻的(15.2±5.4)%。围手术期(30d内)出现2例(5.6%,2/36)出血卒中和1例(2.8%,1/3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出血性卒中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于术中,其中1例(2.8%,1/36)死亡;1例TIA发生于术后第3天,考虑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治疗后症状消失。29例(80.6%,29/36)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2±8.3)月,1例(3.4%,1/29)随访过程中出现后循环小卒中,3例(10.3%,3/29)出现后循环TIA,2例非卒中相关死亡。24例(66.7%,24/36)完成影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9±8.3)月,5例(20.8%,5/24)出现再狭窄,其中3例(60.0%,3/5)为症状性再狭窄,3例均接受再次血管内治疗。结论 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成形术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DSA或CTA评估患者术后半年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共有11例(25%)患者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但发生症状性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仅1例。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性别、年龄、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狭窄侧别(左侧、右侧)、术前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部位长度、随访时间、支架品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狭窄组吸烟的比例(54.5%)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18.2%)(P=0.045);再狭窄组狭窄处远端正常椎动脉直径[(3.1±0.4)mm]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8±0.5)mm](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椎动脉直径是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与吸烟和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 扩张)的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结局进行了前瞻性连续 性登记。介入治疗方案由神经介入医师和患者协商决定。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分为3级:症状消失、症 状改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通过比较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症状消失的比 例,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支架组26例,球囊扩张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 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颅内静脉窦狭窄两端的压力差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中位 数:0 vs 7 mm Hg,P <0.001)。与球囊扩张相比,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57.7% vs 0, P <0.001)、6个月(88.5% vs 5.9%,P <0.001)和12个月(88.5% vs 23.5%,P =0.001)症状消失的比例 更高,提示临床预后更好。 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的效果优于球囊扩张,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开展多中心随机 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预扩在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0-01—2016-12收治的76例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血管成形术,根据是否采用小球囊预扩分为球囊预扩组和非球囊预扩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37,P0.05,χ2=2.016,P0.05);手术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05),手术后2周球囊预扩组患者NIHSS评分(2.5±2.1)低于非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8,P0.05)。2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831、2.336,P0.05),而球囊预扩组患者血管痉挛、迷走神经反射和高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2、8.562、6.777,P0.05)。结论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中进行球囊预扩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访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与死亡率。方法 15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根据患者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98)和无症状组(n=58),对患者进行随访,至少2年,观察新发症状性脑梗死、任何原因死亡。结果椎动脉起始处闭塞患者平均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平均年死亡率为0.4%。有症状组累积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和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有症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与无症状组差异无显著性(P=0.690);两组间侧支循环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23.5%vs 27.6%,P=0.566),无新发与新发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开放比率差异无显著性(35.7%vs22.7%,P=0.148)。结论单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年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5.1%,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改良的双导丝技术行椎动脉起始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90例经DSA或CTA证实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符合支架置入指征的患者,以改良的双导丝技术(V-18导丝+0.014导丝)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并发症.按Malek评分在1、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的预扩张技术置入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7月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经药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50%)患者48例(其中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不同预扩张技术,将其分成两组:A组(标准预扩张技术)和B组(改良的预扩张技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复发卒中和再狭窄发生率,并对其风险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成功率98%(48/49),最初终止事件包括1例小卒中和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A组狭窄度由(77.11±10.09)%降至(27.50±6.91)%,B组由(72.56±10.46)%降至(8.20±5.41)%。43例患者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2.92±5.08);A组和B组再狭窄率分别是44.4%(8/18)和12.0%(3/25),两组差异显著(P<0.05)。多元回归分析示再狭窄与残留狭窄和糖尿病有关。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成功率较高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改良预扩张技术可降低残留狭窄程度和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70%)患者后交通支开放与否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动脉狭窄(≥70%)并行外科治疗(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术)的患者分为后交通支开放组与后交通支未开放组,术前及术后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后交通支开放组椎动脉起始段局部流速术前(后交通支开放)明显高于术后(后交通支关闭)。后交通支关闭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峰值流速(PSV)与舒张末流速(EDV)分别为100.76±74.84cm/s、81.54±54.29 cm/s(P=0.000);后交通支开放患者占50%(80/160),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存在狭窄支数占45.6%(73/160),后交通支未开放患者占50%(80/160),其中椎动脉起始段存在狭窄支数占28.1%(45/16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2)。结论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后交通支开放患者,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低血压并发症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高龄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右上肢活动不利6个月,加重伴不能言语8 h入院。颈部和头部CT血管造影示双侧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患者在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出现严重低血压达4周,经扩充血容量和升压等综合治疗后血压恢复,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患者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是球囊扩张支架对颈动脉窦的持续过度压迫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血管减压反应。颈动脉窦附近的狭窄不能选择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治疗,而应该采用适当大小的自膨胀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原位狭窄的病人机械取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原位狭窄的临床资料.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术中结合使用球囊扩张方法使血管再通,术后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24 h.结果 术后复查头部C...  相似文献   

19.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中心自2011-01—2012-12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125例(共计147处狭窄),男79例,女46例,年龄41~79,平均61.4岁。其中两处狭窄19例,三处狭窄3例。所有狭窄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2支架置入过程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采用局部麻醉,而颅内段椎动脉支架置入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多角度造影判断狭窄程度、相邻处正常血管直径等参数,指导支架选择。麻醉后,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6F导引导管在超滑泥鳅导丝辅助下到达理想部位。合适角度路径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方法。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双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结果 6例患者的导引导管稳定性好,支架定位准确,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有效方法,能够增加导引导管的稳定性,确保支架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