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痹证"一名最早出现在《素问·痹论》,仲景在继承《内经》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针对"痹证"治疗的理、法、方、药。创立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等一系列疗效确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的有效方药。其中桂枝一药对"痹证"的治疗配伍应用,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配伍治疗痹症的证治规律,对临床更好的配伍桂枝治疗痹症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痹证治疗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 ,但因病程有久暂 ,邪正有虚实 ,病性有寒热 ,部位有上下 ,故理法方药又当灵活多变 ,现略述几点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调气血痹证多正虚邪气稽留 ,痹者即气血痹涩不通之意 ,调理气血为其治本之法。然此法常为医者所忽视 ,临床常见一些医生治痹只重于祛邪 ,施大队风药及活血化瘀之品 ,以为是遵“通则不痛”之经旨 ,其实不然。正气不复 ,邪气何以能祛。观历代治痹之名方 ,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羌活续断汤等皆为风药 ,与参、芪、归、芍并用 ,其意在扶正与祛邪并施。《本草纲目》载黄芪…  相似文献   

3.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病邪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还根据病邪伤人的部位,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和五脏痹。痹证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痹阻所致,并专门设立了方药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已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鮲白汤等临床常用治痹方剂。经历代医家运用上述方剂加减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家秦昌遇著有《症因脉治》一书,在继承前人治痹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症因脉治》将痹证分为外感痹证与内伤痹证两类,外因为风湿寒热之邪,内因责之情志饮食劳倦,正气内虚、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关键.在遣方用药方面,秦氏于《症因脉治》一书中主张使用风药配伍祛湿药、温阳药以祛除外邪,强调养血行气药、归经药物的使用,同时重视...  相似文献   

5.
活血通络法治痹证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通络法治痹证39例方建志(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广州510180)关键词痹中医药疗法活血通络虫类药痹证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多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久病必入络则成痹,其中血瘀痹较多见。历代医家治痹多用虫类...  相似文献   

6.
“痹证”历代医家也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等,以《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历代医家著作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都进行了论述,治疗历代也颇多论述,下面就本人关于痹证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物类药治疗关节痹流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节痹证以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为临床特征.动物类药物在痹证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倍受历代医家重视,且历代均有较大发展.现就应用动物类药物治痹流源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医家所著医籍卷帙浩繁,医籍所载治疗痹证效方繁多。利用数据频数分析与频繁集技术,对新安医籍所载治疗痹证方中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新安医籍所载治痹方虽载药宽泛、但用药集中。新安医家治疗痹证用药特色鲜明、风格独具;强调固本培元、重视调理脾胃;针对病机,重用补虚,重补气血,善化痰瘀,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 ,留滞肌肉经络 ,导致气血闭阻 ,引起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纵观历代文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中医痹证的“历节病”、“白虎历节”、“痹”、“骨痹”、“筋痹”、“顽痹”、“鹤膝风”等极为相似。中医治疗痹证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等方剂 ,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沿用。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药物与方法不断出现 ,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0.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防己黄芪汤出自汉朝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历代公认的祛风除湿良方,该方组方精妙,配伍严谨,既可益气固表,又可祛风行水,是治疗风寒湿痹中湿痹的有效方剂。防己黄芪汤记载于各医学古典中,具体内容稍有变化,但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证。临床上可单独或者和其他药物合用,用于RA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防己黄芪汤具有抗炎、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而防己黄芪汤在RA的实验研究中表明,防己黄芪汤可有效减轻RA动物模型的关节炎症状。现从防己黄芪汤成方源流、配伍理论、临床研究、药理学研究及基础研究等方面为防己黄芪汤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为防己黄芪汤治疗RA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纪藩教授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类疾病。陈纪藩教授辨治痹证,根据新痹久痹分阶段治疗,痹证初起,湿热痹者,以四妙散为基础加用姜黄、萆薢、茵陈、宽筋藤、银花藤、七叶莲等,寒湿痹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合方化裁;痹证日久,则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用鸡血藤、黄芪、川芎、白芍、地黄等益气补血之品。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治疗却较为困难,临床多以肌肤、血脉、关节等处酸麻重着、疼痛,甚或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医著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论述颇多,现仅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面加以探讨。历代医家关于痹证的治疗均建立在《  相似文献   

14.
陈瑞春运用经方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虽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但由于病因多有兼夹 ,病情缠绵不已 ,治疗比较棘手。吾师陈瑞春教授治疗痹证 ,常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疗湿热痹 ,用桂枝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 ,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在痹证选方用药上独辟一径 ,颇具特色。其所选经方涵盖了痹证的主要临床分型 ,因而自成体系。在对方药的运用和方意的认识深度上 ,处处体现出他熟谙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法度。1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湿热痹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所创和营定痛之方 ,体现了酸甘化阴的法度。四妙散则为李东垣所制清热行血、除湿利水之剂 ,是治疗下肢湿热痹证的…  相似文献   

15.
川乌是一味具有大毒但疗效确切的药物,历代医家常以川乌为主治疗痹证,临床上诸多医生畏而不用或少用。就其在治疗痹证中的配伍应用,从寒邪偏胜、湿盛邪恋、营卫不和、瘀血阻滞、久病入络、痰瘀闭阻等六个方面加以论述,强调辨证论治,注重配伍,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川乌治疗痹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17.
李印珊  孙庆财 《光明中医》2007,22(12):13-16
目的:探讨相反相成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参阅历代文献资料,从理论到成方配伍上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相反相成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在复杂病机的病证治中广泛运用,表现在方剂中,攻补兼施、寒热共投、升降同用,润燥互备等,是历代医家精妙治疗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归补血汤源流及配伍效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梳理当归补血汤的源流衍化及发展,正确理解当归补血汤的组成配伍内涵,明确其配伍与效用、主治的内在联系,以探索出其方剂配伍原则所具有的内在辨证规律.方法:通过古今文献研究,探讨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及其规律与所治病症有机联系.结果:尽管历代医家对本方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但均肯定其所治之根本原因在于血虚,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的不同配伍,其补血作用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异.结论:当归补血汤作用的重点在于补血,“血虚“贯穿其病理变化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丁蓉 《江苏中医药》2003,24(9):49-50
中医学有关痹证的治法源于《内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痹证的认识的发展,各个时代关于痹证的治法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结历代治痹特色对进一步研究治痹规律、开发治痹药物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覃琇瑶 《山西中医》2007,23(2):54-55
附子为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的纯阳之品,临床应用广泛,正如《得配本草》所言:“附子通行十二经络”。历代医家均精研其不同配伍,或抑其毒性,或增其效用,或引药归经。自医圣张仲景开附子治痹证配伍之先河以来,后来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临床应用效果颇佳。现就近年来有关附子配伍治疗痹证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