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个性化康复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振动训练仪进行全身振动训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接受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能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升(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BVT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163-165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训练仪联合绳带疗法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绳带疗法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全身振动训练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中的D区、E区]、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患侧肘屈肌与腕屈肌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D区、E区GMFM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肘屈肌、腕屈肌的M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应用全身振动训练仪联合绳带疗法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增强患儿肌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联动训练对SCI患者躯体功能及心理控制源的影响.方法:选择SCI损伤程度为D级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四肢联动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量表、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监测2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训练组治疗后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步频小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UPDRS II、UPDRS III、6minwT及BBS治疗后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改善PD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3个月)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干预组应用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分别评定患者Fugl-Meyer评分、步频、步长、步速及髋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介入可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杨珠华  汪百飞  符爱霞   《护理与康复》2018,17(10):63-65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ICU获得性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治疗及干预,观察组在常规ICU治疗及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训练2周。观察入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在入组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及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改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肌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将7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CBT),采用简式Barthel指数和简式Harris评价法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干预组Barthel指数和Harris得分在出院3个月和6个月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认为CBT在THR后患者功能训练过程中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积极探讨温水下运动训练对特重度烧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简单随机法将某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及康复运动治疗手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温水下运动训练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下肢关节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施以温水下运动训练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出血、脑梗死、颅脑损伤所致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FMA)积分法、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评定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CN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及MBI评分较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起了重要作用,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接受双侧上肢同向或对称的节律性重复运动功能训练。于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平衡量表(FMB)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进行比较。结果:干预4周后,2组患者FMA-UE、FMB和QOL-BREF总分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双侧训练在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平衡功能方面比传统的单侧训练有更积极的影响,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四肢联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FAC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37.09±10.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的(26.83±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FAC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四肢联动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干预结合运动训练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科门诊产检的220例G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接受基础治疗)和干预组11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医学营养干预结合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血糖情况、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结果两组干预后FPG、HbA1c及2hPBG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DM患者采用医学营养干预结合运动训练可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进行运动想象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测定患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的影响。 方法:脑卒中躯干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训练前、训练8周后,采用统一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UDRS)、姿势控制能力评分(PA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躯干肌痉挛、姿势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UDRS评级,PASS及MBI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并提高患者的姿势控制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有明确任务目标游戏的躯干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运动功能(包括躯干控制能力、Berg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强化训练;反馈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运动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反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躯干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能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而且患者更加乐于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反馈训练,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全身振动训练,3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30Hz全身振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 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BBS、TUGT和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30Hz组和20Hz组均显著优于10Hz组(P<0.05),30Hz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5)。 结论:3组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和步行能力,但30Hz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仪在脑卒中后膝关节肌力恢复中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增加ISOMOVE等速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肌力测定进行下肢功能的疗效评定。结果实施ISOMOVE等速训练后,机器人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力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SOMOVE等速训练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40min。WBV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20min/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全身振动平台上无振动站立,20min/次/天。分别在入组时和干预4周后,采用穿戴式三维步态评估仪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并对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两组的步速和步幅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WBV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WBVT组膝关节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侧单支撑相(SS),WBVT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在患侧摆动相(SW),两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低频共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 6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研究全程共有4 例病例脱落,最终62 例纳入统计分析,即低频共振训练组22例、高频振动训练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训练,训练强度遵循个性化原则;采用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型号Excellence)进行全身振动训练。低频共振训练组、高频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运动训练组)治疗频率分别为7、15和1 Hz,每次训练1 min,坐位休息1 min,5个循环,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0次。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0次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10 m步行测试(10MWT)、步长、步频、步速等参数指标对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果 训练前,3组患者BBS、TUGT、10MWT、步长、步频、步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频率训练后,上述参数均不同程度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低频共振训练组各参数指标改善均优于其余二组(P<0.05),高频振动训练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7 Hz低频共振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