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断裂多由剧烈运动、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关节镜下全内技术重建通过使用可伸缩的逆行钻头独立地钻取骨隧道,将由四股半腱肌腱折叠制作的移植物拉入骨隧道后,在胫骨侧和股骨侧两端均使用Tightrope袢钢板进行悬吊固定。本文从全内技术的发展、重建特点、临床疗效、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各种原因导致的前交叉韧带断裂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是一项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骨隧道的定位、移植物的选择及固定方法、前交叉韧带断端的处理等又是影响重建韧带效果的重要因素.文中就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进展做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中应用前外侧韧带(ALL)重建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骨一科接受治疗的ACL损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标准随机化设计将患者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接受腘绳肌腱(HT)+ACL联合同种异体肌腱(AT)+ALL重建,对照组接受HT+ACL重建,随访2年,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2组国际膝关节论证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度评定量表(Tegner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2年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IKDC:t/P=10.023/<0.001,16.074/<0.001,7.520/<0.001;Tegner t/P=4.532/<0.001,4.550<0.001,5.636/<0.001)。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术前<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的等距重建位置是否适用于每一个体。方法  7具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股骨与胫骨附着区各取 5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 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后点和下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的距离变化保持在等距范围内。膝关节自 0°屈曲至 90°位点间距离变化在各个标本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前点、上点和下点随膝关节屈曲分别在各膝关节间出现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股骨韧带附着区内重建位置变化影响重建疗效 ,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和下点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等距位点 ,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个体化调整重建位置。  相似文献   

5.
对12例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采用关节镜下骨-骸腱-骨(BPTB)重建ACL,挤压螺钉固定。术后获随访3~48个月,平均23.17个月。结果:术后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阴。膝关节功能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单束重建术和双束重建术重建ACL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0-05~2012-08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4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采用的单束重建术(A组),18例采用的双束重建术重建ACL(B组).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征检查以及轴移试验的比较,并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分.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征检查以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②每组患者经治疗后的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进行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显示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束前交叉韧带和双束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关节镜下行单束前交叉韧带和双束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8.
背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端固定方式按照固定点和关节线的距离可将其分为远离关节面的间接悬吊固定和近关节面的交叉钉直接固定,目前对于股骨侧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更加优越还没有共识。目的 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悬吊固定和交叉钉固定在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侧固定方式的优劣。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主题词联合自由词、关键词进行综合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12-01。选取试验组股骨侧固定方式为悬吊固定,对照组股骨侧固定方式为交叉钉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96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82例,对照组479例。采用英国牛津证据分级进行预评价:1b级证据7篇,2b级证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年Lysholm评分、术后1年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术后2年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D)=-0.42,95%CI(-1.09,0.25),P=0.22;MD=-0.22,95%CI(-0.51,0.08),P=0.15;MD=0,95%CI(-0.36,0.36),P=1.00〕。两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正常级别、接近正常级别、异常级别、严重异常级别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0.93,95%CI(0.61,1.42),P=0.73;OR=0.91,95%CI(0.60,1.38),P=0.65;OR=1.35,95%CI(0.66,2.73),P=0.41;OR=4.05,95%CI(0.44,37.70),P=0.22〕。由于各研究间测量骨道增宽的方法和统计学结果不尽相同,故采用描述性分析。在有限的证据下得出:在骨道增宽程度中,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0,95%CI(0.39,1.64),P=0.55〕。以术后IKDC等级为例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均落在漏斗图中,且两侧相对均匀分布,说明发表偏倚可能性较低。结论 与交叉钉固定相比,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股骨端使用悬吊固定对骨道增宽程度影响更大,但在术后Lysholm评分、术后KT1000关节动度仪测量结果、术后IKDC等级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无差异。虽然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使用交叉钉固定能减少移植物在隧道内产生的滑移增宽,术后临床指标两者类似,临床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34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手术重建(髌韧带中1/3取材)。其中单纯ACL损伤26例行镜下ACL重建;ACL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8例行镜下ACL重建 MCL修补。术后平均随访2年,按Lysholm评分,两组分别取得88.5%和87.5%的满意率。提示应用微创技术关节镜下取髌韧带中1/3行ACL重建是治疗ACL损伤的有效方法。在手术时间、适应证选择上掌握原则,把握髁间窝成形术的技术要点。解剖位固定。恰当的康复功能训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恒  桑平  李光淳  赵云鹤  李亮 《吉林医学》2008,29(23):2148-214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6月共1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8例,女5例,在关节镜下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31个月,平均19个月,患者关节活动度良好,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前抽屉实验阴性,轴移实验阴性。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随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技术是否可以获得股骨隧道的解剖定位。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2月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修复,术后通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回顾性评价了骨隧道位置。其中18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7个月。患者在术后12、24个月进行了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检查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以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以及Lysholm评分优良的(83-100分)为171例(91%)。在171例中进行膝关节X线片测评,侧位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s线的79%(SD4),胫骨骨道位于胫骨平台的41%(SD6),在正位胫骨骨道与关节线向内呈25°(SD3)。骨隧道位置与Lysholm评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标准化手术操作和解剖标志可使经胫骨技术的ACL重建建立良好的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describe a modified TransFix- 11 technique for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using double tibial tunnel. METHODS: Twelve cases of ACL rup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anatomically using modified TransFix- 11 technique. The double-looped semitendinosus and gracilis (DLSTG) tendon autograft was placed in a single femoral tunnel and double tibial tunnels to replace the anteromedial (AM) and posterolateral (PL) bundles of the original ACL. All the 12 patients underwent the same postoperative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RESULTS: Lachman test, anterior drawer test and pivot shift sign, and mcmurray test showed negative results in all cases. All patients regained normal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and gait 4-6 weeks after operation, and 8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 low risk sports at 10-12 weeks.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9 patients were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 (IKDC) analysis revealed normal or near normal knees in 9 patients. The Tegner score revealed that 6 patients regained their pre-injury activity level. No patient had a significant femoral or tibial tunnels enlargement, as shown by follow-up CT scan. CONCLUSION: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double tibial tunnel using DLSTG and the technique of modified TransFix-II is reliable for replacement of the AM and PL bundles of the original ACL. The postoperative 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and the rapid restoration of the injured knee function can be expect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骨道进行前交叉韧带(ACL)个体化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2013年7月,共有52例患者在关节镜下单束解剖重建膝关节ACL,重建后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常规查Lachman试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轴移试验,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都在正常范围以内,没有出现韧带撞击现象,患者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显示Ⅰ度阳性2例,轴移试验均阴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重建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前内侧入路能更精确地寻找ACL的股骨解剖止点并进行个体化解剖重建,操作手法简单且能较快恢复膝关节功能,对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和后外复合体重建手术(15例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18例切开的腘腓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胫骨外旋试验。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组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组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对比显示,除了术前膝关节应力像和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没有伸直受限,两组术后屈膝受限分别为3.33°± 4.88°和3.06°± 3.38°。结论: 全关节镜下腘肌腱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联合后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稳定性,两种技术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与胫骨端Rigid 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交叉韧带损伤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岁(20~45岁),运动损伤24例,交通伤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个月(2.5~6个月).术前均行膝关节MRI和X线检查.关节镜检查发现ACL在股骨止点断裂19例,胫骨止点13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股骨内侧软骨损伤4例.取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移植,肌腱预张力后编织缝合为5股18例,4股14例.肌腱直径为7~8 mm.在胫骨髁间定位并建立胫骨隧道,于股骨髁间窝10:30~11:00点处定位,打入导针并钻取股骨隧道,深度30 mm.在Rigid Fix导向器的引导下,钻取股骨横钉孔,并留置2枚导管.将导向杆顶置入胫骨隧道内口平软骨下骨,钻取胫骨横钉孔,留置导管2枚.将肌腱牵入骨隧道,由近向远分别击入股骨端横钉2枚.伸直膝关节拉紧肌腱击入胫骨端横钉2枚,肌腱尾端缝线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膝关节稳定,功能良好.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2.5分,终末随访平均达94.5分,术后提高32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2 mm 28例,4 mm 4例;Lachman试验阴性30例,弱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30例,良2例.结论 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与胫骨端均采用Rigid Fix横钉固定重建ACL,避免了肌腱切割和隧道扩大,肌腱与隧道全方位紧密接触,有利于腱骨愈合,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万钧  赵飞  任磊  黄永禄  温鹏 《宁夏医学杂志》2013,(12):1174-1175
目的探讨应用Intrafix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胫骨及股骨端腘绳肌腱均应用Intrafix系统固定,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经过6~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从术前(52.7±6.8)分提高到(94.5±5.6分),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应用Intrafix系统固定腘绳肌腱重建ACL,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王瑞 《安徽医学》2018,39(8):936-93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取同时保留股骨及胫骨残端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应用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住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52例,术前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韧带残端重建ACL组(保残组)与不保留任何韧带残端重建ACL组(对照组)并按照单束重建ACL方法完成手术,每组26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客观功能及行为能力,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评估主观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8个月上述评分标准评估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磁共振,观察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其他关节异常信号.结果 保残组患者膝关节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7.21±5.05)分vs(89.43±4.12)分;(52.18±7.61)分vs(91.43±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4.72±4.06)分vs(86.21±3.89)分;(56.24±6.59)分vs(83.56±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KDC主观评分保残组优于对照组[(91.43±4.52)分vs(83.56±5.0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侧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术后效果良好,无不良并发症,有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前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首次翻修手术的235例患者,采集患者人口学信息、ACL首次翻修重建信息(移植物断裂时间、失效原因、翻修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和初次ACL重建手术时的信息(初次断裂时间、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初次重建时间、手术技术、合并损伤及处理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后2年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Tegner活动水平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翻修术后同侧膝关节和对侧膝关节损伤和手术情况。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按排除标准实际随访纳入166例(70.63%),平均随访时间(4.44±2.40)年(2.03~14.63年)。患者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水平评分、IKDC主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分别从70.51±21.25、3.39±1.77、63.78±15.04提高至术后88.64±14.36、4.67±1.739和 80.23±13.31(P<0.05)。3例患者(1.81%)翻修术后出现感染,39例(23.49%)患者在随访期内同侧和对侧膝关节再次接受手术(41例次)。与运动损伤导致的移植物失效相比,因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翻修的患者术后评分显著偏低(P<0.05):Lysholm评分分别低9.90(95%CI:1.49~18.31)、8.53(95%CI:1.31~15.75), IKDC分别低10.35(95%CI:0.17~20.54)和9.39(95%CI:1.03~17.74),Tegner活动水平评分分别低1.41(95%CI:0.10~2.72)和1.28(95%CI:0.14~2.43)。经胫骨骨道钻取股骨骨道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较经前内入路患者低11.18(95%CI:4.73~17.63, P=0.001)。术中同期进行内侧半月板缝合的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无半月板合并损伤患者高11.06(95%CI:1.21~20.92, P=0.029)。其他预后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L翻修术可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与生活意外或初次重建手术技术原因导致的翻修相比,运动损伤导致移植物失效的患者术后疗效恢复更好。内侧半月板缝合和经前内入路钻取股骨骨道对ACL翻修术后的临床功能在统计学上体现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侧不同固定方法重建ACL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32具,采用四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随机分为四组,在股骨侧分别采用Endobutton、Rigidfix、肌腱结和界面螺钉固定,测量循环载荷后位移、100N位移、400N位移、失效载荷、最大载荷,计算抗拉刚度。结果失效载荷和最大载荷Endobutton〉Rigidfix〉肌腱结〉界面螺钉固定,Endobutton和Rigidfi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igidfix和界面螺钉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gidfix和肌腱结、肌腱结和界面螺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循环载荷后位移肌腱结〉Rigidfix〉Endobutton〉界面螺钉固定、各组间在100N位移、400N位移和抗拉刚度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腘绳肌腱重建ACL股骨侧四种固定方法均可满足ACL重建后的力学需求,Rigidfix固定在循环载荷后的位移、抗拉刚度及固定强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