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82例, 女369例;年龄65~100岁[80(73, 86)岁]。患者均行关节置换、空心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情况, 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494例)和死亡组(57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方式、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等。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性, 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所有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明确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相关(P均<0.01), 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折类型、ASA分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方法 7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2例纳入研究。术前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水平,术后7d内每日采用精神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后谵妄诊断,6项因素被选作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年龄&gt;85岁、术前认知功能障碍、全麻、是否在伤后72h内手术、术后低氧血症、使用静脉镇痛泵。结果 52例(42.6%)患者在手术后7d内发生谵妄,其中活动过度型26例(50.0%),活动减退型14例(26.9%),混合型12例(23.1%)。单因素分析谵妄与非谵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术前认知功能障碍(OR=3.02,95%CI1.28-9.32)、全麻(OR=2.55,95%CI 1.07-8.12)、受伤72h后手术(OR=2.31,95%CI 1.05-7.82)和术后低氧血症(OR=1.83,95%CI 1.02-6.49)。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术前认知功能障碍(RR=2.68,P=0.026)、全麻(RR=2.30,P=0.031)和受伤72h后手术(RR=2.14,P=0.041)。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高,术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全麻和受伤72h后进行手术是发生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谵妄状态的发病率、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年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病例共386例,其中出现临床谵妄状态的有26例。分析其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谵妄状态的分型、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 3年内围手术期谵妄患者发病率为6.7%。其中谵妄活跃型22例,占85%;谵妄安静型4例,占15%;入院后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前发生谵妄5例,占19%;术后第1~4天发生21例,占81%。经临床综合治疗后谵妄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椎体外系反应、低血压、Q-T间期延长等短暂反应,总体恢复良好。结论围手术期谵妄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有较高发病率,临床上应加强了解和认识,加强与相关科室如老年科及麻醉科等学科的合作,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与老年患者术后的发生谵妄的关系.方法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患者64例和MCI患者45例,ASAⅡ~Ⅲ级,在术后1 d、2 d和3d采用谵妄评定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患者意识、认知、定向、思维、精神运动等方面变化.结果 正常老年组谵妄发生率为12.5%,MCI组谵妄发生率为31.1%,MCI患者的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患者.结论 老年MCI患者术后更易发生谵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5000 U/kg乌司他丁+5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术后谵妄发病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88±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0.75±0.15)μg/L、谵妄发病率为4.44%,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23±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1.31±0.31)μg/L、谵妄发病率为22. 22%,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及谵妄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 11±21.41)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13±11. 24)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67%,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42±21. 25)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3±11.51)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 4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急诊手术864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发生谵妄组(观察组)103例和未发生谵妄组(对照组)761例。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分级、术前合并休克、术前合并电解质紊乱、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和放置引流管数量为发生谵妄的可能危险因素。观察组存在术后谵妄可能危险因素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谵妄可能危险因素百分率越高,发生谵妄的可能性就越大。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合并休克、术中低血压和术后疼痛为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合并休克、术中低血压、术后疼痛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术期行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其营养状况及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营养状况、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白蛋白水平及ADL评分均较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丢失量则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较低于对照组(1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行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9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0例;年龄67~96岁[(82.6±6.2)岁]。以急诊就诊时吸入室内空气下动脉血氧分压(PaO 2)<80 mmHg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型疾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作为骨折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60~81岁,平均70.0岁.另选取同期手术且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配对(年龄、性别匹配)研究的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Garden分型、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骨质疏松、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股骨近端髓腔形态等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Garden分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合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假体类型、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会增大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7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的184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DHS组(99例)、锁定钢板组(19例)、髓内固定组(25例)和关节置换组(41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04例,年龄60~99岁[(72.4±3.9)岁].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型:ⅠA型20例,ⅠB型21例,Ⅱ型75例,Ⅲ型68例.比较四组患者术前情况、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获得7 ~ 22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有限负重时间关节置换组较其他三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并发症24例(13%),其中DHS组11例,锁定钢板组6例,髓内固定系统组5例,关节置换组2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不稳定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术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首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n=65)和关节置换组(n=60)。内固定组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功能以及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同时,采用Tecnobody PK254P平衡康复系统评估两组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以及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结果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如关节/伤口感染,内置物松动,心血管疾病,肺部、尿道感染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内固定组的20.00%(P<0.05)。术后6、12个月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GP、PTH、BAL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均大于内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术后平衡能力较好;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者各具优势,医师应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科重症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09年12月非心脏手术后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的125例老年患者,记录术前基本资料和围术期相关变量。采用ICU谵妄诊断的意识状态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于术后5d内每天评估1次。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患者完成了术后谵妄评估。术后共有42例患者(33.87%)发生谵妄,其中92.86%(39/42)的患者在术后2d内发生谵妄[分别为手术当天2例(4.76%),术后第1天21例(50.00%),术后第2天16例(38.10%)]。与非谵妄患者相比,谵妄患者术后的SICU内停留时间更长[19.63(17.77~22.31)hvs39.75(21.00~65.63)h,P=0.000],且谵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1%(16/42)、11.9%(5/42)]高于非谵妄患者[分别为13.4%(11/82)1、.2%(1/8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脑卒中史(OR=3.051,95%CI 1.032~8.370)、入SICU时APACHEⅡ评分高(OR=1.664,95%CI 1.268~2.184)、术后24h疼痛评分高(OR=1.043,95%CI 1.021~1.086)。结论谵妄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且谵妄的发生常伴随患者预后的恶化。术前脑卒中史、入SICU时APACHEⅡ评分高、术后24h疼痛评分高是导致外科重症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将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加长型PFNA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66例股骨骨质疏松性转子间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分别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和PFNA内固定3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60±16)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00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6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平均住院费用(38846±5329.6)元。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79±13)min,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514ml,平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32d。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5例,良6例,差4例;优良率88.6%,平均住院费用(36126±6316.6)元。手术时间、平均负重时间、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两种方式均能很好地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但人工股骨头在术后髋部疼痛缓解、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笔者2008年1月~2013年12月对收治的976例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498例,平均年龄72.3岁;股骨颈骨折478例,平均年龄75.6岁;观察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2例(3.2%),其中死于心肺疾病者占78.1%。年龄80岁围手术期死亡10例,≥80岁死亡2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后死亡4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死亡1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心肺疾病和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更大,多科室的相互协作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相关问题。方法对65例72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40例;年龄72—99岁,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行人工全髋置换23例,单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46例,良12例,差7例,总优良率89.3%。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提高了老年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104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置换组 (52 例) 和固定组 (52 例), 置换组患者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术治疗, 固定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髋关节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固定组 (t = 5.545、5.150, P 均<0.001), 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固定组无明显差异 (t = 1.933、1.619, P= 0.056、0.109)。术后 12 个月, 置换组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 80.77%, 明显高于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 61.54% (χ2 = 4.685, P= 0.030); 置换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 36 ( SF-36) 中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固定组 ( t = 3.062、2.868、3.028、3.440, P =0.003、0.005、0.003、0.001)。置换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77%, 明显低于固定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21.15% (χ2 = 5.283, P= 0.022)。结论 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相比, 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虽会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 延长手术时间, 但能够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输血与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6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根据围术期是否输血,将患者纳入输血组90例与非输血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分型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相关(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是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失血量≥500 ml、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因此,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与骨折类型复杂(A2型+A3型)的患者应在术前充足备血,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及时复查血常规以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6月解放军第960医院淄博院区骨科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6例,男性67例,女性19例;年龄65~84岁,平均76.8岁.摔伤40例,道路交通伤34例,其他1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67例)与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