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足背屈功能及步态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科91例SCP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45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6例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治疗3个月后对比疗效.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足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步速、步长、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支撑相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 88)、三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3.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赵斌  高晶  薛晶晶  何璐娜  王丽娜 《中国康复》2022,37(10):611-613
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作业治疗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等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儿经12周治疗后,FMFM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石中嫣  刘晓秀  吴珂慧 《新医学》2021,52(3):208-211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4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训练方式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进行躯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激活训练。分别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区、 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 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步行速度,并于治疗后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MBI评分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2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比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患儿的步行速度为(33.15±4.33)m/min,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步行速度(26.25±3.84)m/min(P < 0.001)。治疗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其中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50%(P < 0.05)。结论 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康复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患儿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探讨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双瘫患儿立位平衡能力的方法,将40例2~5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双瘫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除接受日常康复训练外同时进行立位投球训练,对照组仅接受日常康复训练。根据贝格平衡量表进行比较,3个月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可以认为立位投球法训练痉挛脑性瘫痪双瘫患儿立位平衡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兆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49-4149
探讨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双瘫患儿立位平衡能力的方法,将40例2~5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双瘫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除接受日常康复训练外同时进行立位投球训练,对照组仅接受日常康复训练。根据贝格平衡量表进行比较,3个月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性意义,可以认为立位投球法训练痉挛脑性瘫痪双瘫患儿立位平衡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平衡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平衡控制功能。结果:两组Berg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 m步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 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跨步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步宽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平衡控制功能,改善患儿步行能力及步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在6~12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为Ⅰ~Ⅲ级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44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22例.2组均进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加用吸气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躯干控制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17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研究组(n=88)和常规组(n=87)。常规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以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语言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9.77%(79/88)高于常规组的74.71%(6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语音语言表达、听觉感受及理解、视觉运动、抓握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效果显著,能显著提升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介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分成观察绀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以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6个月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肌力评定表评定疗效.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下肢的肌张力、肌力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虽然能从根本上解除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肌肉痉挛,但要想使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恢复至最佳,还需给予早期合理的功能训练。为探讨功能训练对SPR术后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对SPR手术的76例CP患儿进行了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石中嫣  谭权汉  朱旭英 《新医学》2021,52(7):545-54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学龄前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肌张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4例学龄前SCP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采用任务导向训练联合常规运动训练3个月,观察组(10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采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训练3个月.观察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智力恢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及神经发育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7月—2008年6月脑性瘫痪患儿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8个月~5.8岁,平均2.7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9个月~5.8岁,平均年龄2.7岁。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加用感觉统合训练,1次/d,30 min/次,每周5次,3个月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Gesell量表测试,观察患儿智能发育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9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esell测试5项评分,两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智能发育,是减少小儿残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医院进行综合康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6例,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56例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训练,针刺、低频电治疗、智力训练,治疗组还由治疗师或医师根据患儿病情指导家长进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及智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5例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加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行为表现、智力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及智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行为表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以及行为表现,提高患儿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