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将慢性HBV感染孕妇68例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孕妇自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疗程4个月,婴儿出生后6 h之内和1月时注射HBIG200 IU,并分别于0、1、6月龄注射乙肝疫苗20 μg;对照组孕妇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婴儿出生后接受与观察组同样的防疫。结果 怀孕28周和产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DNA浓度差异不明显;而分娩即刻,观察组血清HBV-DNA为(0.38±0.44)×106 copies/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出生24 h、6个月和12个月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7.06%和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期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的慢乙肝高病毒载量孕产妇产后合适的停药时间。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1例慢性HBV感染且HBV DNA> 2×105 IU/ml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信息,妊娠期、分娩、产后的肝功能及HBV DNA载量等临床数据,按孕期抗病毒及产后是否停药情况分为替诺福韦酯(TDF)产后立即停药组(A组)、替诺福韦酯(TDF)产后1-3个月停药组(B组)、替比夫定(LdT)产后立即停药组(C组)、替比夫定(LdT)产后1-3个月停药组(D组),比较四组孕妇产后6个月内肝功能异常率。结果 纳入的81例孕妇中,TDF组42例、LdT组39例。TDF组和LdT组孕妇从妊娠(28±4)周(基线)开始分别口服TDF(300 mg/d)和LdT(600 mg/d),其中孕期口服TDF的30例产后立即停药,另12例产后1-3月停药。其中孕期口服LdT的25例产后立即停药,另14例产后1-3个月停药。81例孕妇中有14例(17.3%)产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替诺福韦酯(TDF)产后立即停药组(A组)、替诺福韦酯(TDF...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HBV高病毒载量孕妇服用替诺福韦(TDF)与产后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慢性HBV感染(HBsAg阳性)孕妇100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高病毒载量组(≥5.30 lg IU/mL)21例,低病毒载量组(<5.30 lg IU/mL,但高于检测下限)28例和低于检测下限组(<1.70 lg IU/mL)51例。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在妊娠28周至分娩结束前予以TDF抗HBV治疗;所有婴儿在出生12小时内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其后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比较3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观察TDF用药的安全性。结果:高病毒载量组分娩前HBV DNA 4.61(3.96,5.86)lg IU/mL明显低于用药前7.98(7.75,8.12)lg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病毒载量组有1例婴儿在7月龄发生HBV感染,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4.7%,...  相似文献   

4.
冉冉  王明  张华  刘青  朱云霞  庞秋梅 《广西医学》2020,(17):2206-2209+2213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开始口服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安全性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53例HBV感染孕妇(HBV-DNA>1.0×106 IU/mL),根据开始口服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的孕周分为A组(23~26+6周,112例)和B组(27~34周,141例)。测定两组孕妇分娩前的血清HBV-DNA载量及分娩后6~8周的ALT水平,统计ALT升高比例;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28周时血清HBsAg及HBV-DNA水平,评估母婴阻断效果;记录孕妇的药物毒副反应及母婴结局。结果 A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载量低于B组(P<0.05),而两组孕妇分娩后ALT水平及ALT升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出生时和出生后28周时两组新生儿均未检测到HBV-DNA。两组剖宫产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孕妇均对治疗耐受良好,未发生肝衰竭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两组胎儿宫内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5.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TDF对HIV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疗效,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TDF具有肾毒性,靶器官是肾小管的线粒体。尽管TDF肾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然而TDF在HBV、HIV、HBV/HIV各类人群所带来的肾脏损伤仍然值得关注。因此,除在TDF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肾脏损伤相关指标外,也应在治疗前及过程中评价肾脏损伤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医师更加安全地使用TDF。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1],NA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式(口服)方便快捷,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方案[2]。然而NAs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血清学应答/转换率较低,部分患者仍有肝细胞肝癌(HCC)发生[3]。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通过抗病毒及加强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其治疗CHB的作用[4],  相似文献   

7.
<正>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新生儿约9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25%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技术已经得到公认,但仍有10%30%阻断失败,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这与胎儿的宫内感染相关[2-3]。HBV宫内感染,是指新生儿出生前发生的HBV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对控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各型肝病活动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7例ALT≥2×ULN,HBeAg阳性,HBV DNA≥1×105拷贝/毫升的慢性HBV感染孕妇(42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乙肝、3例乙肝肝硬化),于妊娠早期(12例)、中期(7例)、晚期(28例)在护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服用LDT,600mg,1次/天,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观察分娩前后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HBV母婴阻断率、婴幼儿发育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7例接受LDT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前HBV DNA检测不到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89.4%和17.0%,ALT复常率为87.2%;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所有新生儿7个月时检测HBsAg、HBeAg均阴性,并可测得抗-HBs,HBV母婴阻断率达100%;对新生儿经7个月以上随访,均发育正常;母亲分娩后继续治疗,病情稳定。结论 LDT能快速降低慢性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水平,有效地控制肝炎活动、阻断HBV母婴传播,未见婴幼儿发育异常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妊娠患者的疗效及母婴阻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诊治的80例HBeAg阳性、HBV DNA>106 IU/ml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2组。妊娠中晚期对照组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研究组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2组孕妇产后3个月停药。2组婴儿出生后均采取阻断治疗,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孕妇血清ALT、HBV DNA等水平。在婴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年观察血清HBeAg、HBsAg阳性及HBV DNA ≥ 100 IU/ml例数。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病毒学应答、婴儿生长发育、乙肝母婴传播、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 分娩前研究组HBV DNA、ALT低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95%)、ALT复常率(9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分娩婴儿阿式评分、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时,研究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2.5%),出生1年后研究组婴儿血清HBeAg、HBsAg阳性率和HBV DNA ≥ 100 IU/ml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母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妊娠期口服替诺福韦可降低乙肝感染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降低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南昌市阻断母婴HBV传播综合措施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南昌市阻断母婴HBV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及其卫生经济学效果。方法 将128例大三阳、49例小三阳的孕妇及其婴幼儿分两组,分别采取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免疫阻断。采新生儿脐血检测宫内感染情况,待1周岁时检测静脉血HBV血清标志比较免疫阻断效果。将免疫阻断有效的119例大三阳、48例小三阳的孕妇及其婴幼儿分为两组:干预组无母乳喂养,并给予健康教育、维护抗-HBs抗体水平;对照组进行母乳喂养且不做行为干预。3周岁时检测静脉血HBV血清标志。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2005年南昌市预计HBV感染母亲及新生儿作为成本研究对象,该年乙肝罹患率/新发现的乙肝患者作为效益研究的对象,计算实施干预措施后的成本效益比(BCR)。结果 采用不同免疫阻断方案的大三阳孕妇宫内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阻断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岁时检测HBV血清标志:干预组HBsAg无阳转;对照组有1例HBsAg阳转。2005年在南昌市实施阻断母婴HBV传播的综合措施,估计在出生的孕母为HBV感染者的产儿5347例中,可减少HBsAg阳性2139人、急性乙肝患者214人、慢性乙肝患者214人、肝硬化21人和肝癌2人。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总效益为9843720元、总成本为3566448元,BCR为2.76。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提高和巩固免疫阻断效果,提高人口素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3.
郭辉  闵娟  叶健忠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207-208,F0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FQ-PCR) 检测血清样本中HBV 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A组(HBsAg和HBeAg阳性)、B组(大三阳)、C组(HBsAg 、HBcAb阳性)和D组(小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6.7%、87.6%、52.2%和38.2%,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中阳性样本的HBV DNA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别(P<0.05); 315份HBV DNA阳性标本全部携带有HBsAg;HBsAg( )HBeAg( )和HBsAg( )HBeAg(-)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9.1%和44.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sAg是HBV感染灵敏的血清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 DNA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对乙肝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载量等因素与血小板( PLT)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PLT参数变化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确诊为HBV感染的无症状乙肝患者的HBV DNA载量及PLT参数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不同HBV DNA载量对PLT和PCT计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与相同年龄组的健康组相比,HBV感染者PLT和血小板比容( PCT)计数显著降低,并以高龄组( >45 岁)变化最为显著. PLT和PCT伴随HBV DNA载量的的升高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 HBV 感染者高龄组的 PLT 和 PCT 计数与 HBV DNA 载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LT和PCT在高于45 岁的HBV感染者中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而降低,其变化幅度对判断HBV的复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性,为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高尔基蛋白73(GP73).结果 肝硬化组的HBV DNA、AFP-L3和GP7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GP73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L3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V DNA定量与AFP-L3和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AFP-L3=0.422,P=0.192;rGP73=0.349,P=0.228);HBV DNA、AFP-L3、GP73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7%、20.00%、53.33%,68.33%、90.00%、79.17%,78.33%、30.00%、54.17%,68.33%、91.67%、80.00%.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与AFP-L3、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AFP-L3可用于鉴别肝癌和肝硬化,HBV DNA和GP73并不能区分乙肝病毒所致肝癌和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与乙肝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RNA(HBV RNA)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33例CHB为对照组,25例乙肝肝硬化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持续使用强效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疗半年以上,比较两组HBV RNA、HBV DNA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并采用Spearman法对HBV RNA、HBV DNA、HBsAg、肝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在乙肝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HBV RNA、HBV DNA阳性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表达水平均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5,P<0.01),与其余肝功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HBV RNA、HBV DNA与AST对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6(95%CI:0.613~0.880)、0.729(95%CI:0.591~0.866)和0.640(95%CI:0.494~0.786),HBV RNA联合HBV DNA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为0.754(95%CI:0.623~0.885)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乙肝肝硬化与CHB的HBV RNA和HBV DNA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两者联合在CHB与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HBV RNA可考虑作为常规检测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
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中尿HBV DNA阳性率33%(22/66),两对照组
中无1例阳性。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0.96)和阴性预测值
(0.60)。尿HBV DNA或尿HBV DNA与血清HBeAg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尿HBV DNA与血清HBV DNA、血清HBsAg、血清
HBeAg联合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结论尿HBV DNA可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一种新无创辅
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模式与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方法:对1210例临床采集的血清标本同时检测其乙肝标志物、HBV-LP以及HBV-DNA载量。结果:I(大三阳)模式组,即HBsAg、HBeAg、HBcAb阳性的患者,HBV-LP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各个血清模式组(P<0.05);同时I(大三阳)模式组HBV-DNA阳性率也高于其余各个血清模式组(P<0.05)。I(大三阳)组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II(小三阳)组(P<0.05);II(小三阳)模式组与III(HBsAg、HBcAb阳性)模式组相比,HBV-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感染模式中,血清HBV-LP与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LP能较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水平,是监测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展与疗效的较好指标;HBV血清标志物、HBV-LP和HBV-DNA载量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和提高乙肝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HBeAg阳性CHB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纳入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每天口服替比夫定600 mg,对照组每天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和治疗第12、24和48周分别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定量、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48周时HBV DNA水平、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94±0.58)vs(3.52±0.97)](P〈0.01),HBV DNA转阴率优于对照组(65.3%vs 41.2%)(P〈0.01),HBeAg血清转换率无明显差异(18.4%vs 11.8%)(P〉0.05),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73.5%vs 68.6%)(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3.1%vs 52.9%)(P〉0.05)。结论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48周,替比夫定对HBV的抑制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而血清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肝e 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在该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270 例,分析HBeAg 阳性(124 例)和HBeAg 阴性(14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的差异及不同HBV DNA 载量的构成比。结果 HBeAg 阳性组HBsAg、HBV DNA、ALT、AST 的含量与HBeAg 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均高于HBeAg 阴性组的患者;两组间TBIL、ALB 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HBV DNA<103 IU/ml 及103 ~ 105 IU/ml 患者的比例均低于HBeAg 阴性组;HBeAg 阳性组HBV DNA>105 IU/ml 患者的比例高于HBeAg 阴性组,两组间HBV DNA 水平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随着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HBeAg 的血清学转换,乙肝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肝脏炎症反应减弱,但并不 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有可能肝脏损害逐渐加重,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