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肝癌发病率为4.7%,位居第六位,死亡率为8.3%,位居第三位,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1]。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携载药物或载体精准在病变部位释放和蓄积有效成分,实现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产生的副反应,并采用针对性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11-01~2014-05间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36例原发肝癌患者,产生的手足综合症、胃肠道副反应、皮肤副反应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共发生手足综合症35例次,胃肠道不适32例次,皮肤毒副反应25例次。经过护理症状明显好转,多数患者可以继续靶向药物治疗。结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毒副反应大、发生率高,做好护理是患者得以持续治疗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肝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肿瘤,癌症死亡率也较高.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但是化疗也会损伤患者的正常组织,因此,化疗药物在治疗肝癌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降低患者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提高化疗药物的局部浓度是当下医学邻域的重要研究项目.EHRIC首次提出将化疗药物利用载体定向运送到靶器官,将治疗药物的传统给药方式改为特异性定位分布,有效降低化疗药物的用量,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纳米药物的独特优势使其在临床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纳米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耀文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5,32(3):155-158
随着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抗肿瘤治疗面临新的挑战。围绕细胞毒和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关于临床前模型的价值和一些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目前的抗肿瘤治疗已包含了几种具有不同机制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应用联合治疗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新型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为抗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肝癌的用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03~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文献51篇,应用频数法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治疗用药中,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应用频率较高,累计频率71.81%,其中以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柴胡应用最多。结论: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医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无疑是内科肿瘤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但亦有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发生。文章就中医药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进行分析,说明中医药在改善生存质量,实现带瘤生存方面的优势。并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康医学》2019,(5)
目的:观察靶向药物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晚期肝癌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Gemox方案联合参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区疼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19%(2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79%(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区疼痛治疗总有效率为74.47%(3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9%(2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皮疹、外周神经毒性等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生存率为34.04%(16/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4%(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emox方案联合参一胶囊治疗基础上采用靶向药物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肝区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9.
中医药治疗肝癌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以全身和局部的方式进行给药,并且可以与西医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于肝癌的各期。采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案,会使肝癌病人获得很好的生存受益。同时,建立肝癌规范化的中医药诊治方案,寻找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物质基础,也是十分必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分析靶向药物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只单纯的采用化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结果:经过16周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下降率达到了80%,对照组患者下降率只有40%,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癌晚期的患者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采用中医药治疗肝癌是我国的一大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将其临床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占我国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不足5%[1].该病病死率高,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肝癌起病隐匿,病程短促,一般估计自起病(临床前期、亚临床期)至出现症状(临床期)到死亡(临床末期)的自然病程约2年,自出现临床症状至死亡一般为4~6个月,短者仅1~2个月[2].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且侵袭力强、预后差、生存期短,故被称为癌中之王.近年来,各医学家利用中医药药性缓和、副作用小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成为了临床治疗的趋势.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PH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自90年代起发病率已经居于我国癌症的第2位,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仅次于胃癌。当前,对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要措施,但在临床中大多数患者常不适于根治性切除。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药性缓和,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能提高早、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成为近年来临床治疗的趋势。本文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辨证论治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对于肝癌的治疗具有肯定疗效。虽然… 相似文献
16.
韩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63-65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占我国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不足5%。本病死亡率高,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肝癌起病隐匿,病程短促,一般估计肝癌自起病(临床前期、亚临床期)至出现症状(临床期)到死亡期(临床末期)的自然病程约2年,自出现临床症状至死亡一般为4—6个月,短者仅1-2个月。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运鑫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3):96-99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死亡率高。当前,对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要措施,但在临床病例中,大多数患者已无手术指征,不适宜根治性切除。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控制病情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临床治疗的趋势。现将2003年以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保肝健脾汤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组应用中药抗癌药羟基喜树碱、鸦胆子油联合少量化学药物对癌灶进行灌注化疗、栓塞,术后口服保肝健脾汤,以改善肝功能,治疗并发症,并与单纯应用化学药物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分析两组在治疗后WBC、肝功能方面的不同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应用中医药为主的治疗组术后WBC、肝功能、生存期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观察组采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加中医药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者瘤体缩小情况,甲胎蛋白下降情况及栓塞综合征。结果观察组在甲胎蛋白下降情况及栓塞综合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平均缩小率与对照组肿瘤平均缩小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加中医药辅助治疗,具有毒副反应轻,对骨髓毒性作用少的特点,并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作为抗肿瘸治疗的中药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腹水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具有量大、反复、顽固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常用的腹腔穿刺引流、利尿等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疗效确切,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腹水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型、中药治疗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