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学疗法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某院治疗的43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某院治疗的43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基础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为学疗法,比较两组出院前与出院3个月后运动功能、步行状态及偏侧空间忽略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AM)评分为(83.49±6.57)分、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分为(3.71±1.24)分,均高于对照组(71.43±6.85)分、(3.04±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行为忽略试验(BIT)为(29.57±3.43)分、凯瑟琳-波哥量表(CBS)评分为(27.33±3.14)分均低于对照组(42.16±4.51)分、(39.81±4.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行为学疗法可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偏侧空间忽略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康复科及神经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治疗时间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FCA、BI评分分别为(46.37±9.16)分、(75.43±10.28)分、(58.62±10.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32±8.15)分、(66.89±9.04)分、(52.65±9.16)分(P<0.05),且观察组MMSE评分为(20.36±2.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9±3.69)分(P<0.05)。结论对于认知障碍伴偏瘫的脑卒中后患者,加强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对其提高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 结果 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康复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观察组进行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起坐训练治疗,对照组按传统的Bobath双手叉握起坐训练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对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及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后观察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37.2±5.80)分vs(30.5±6.52)分]、下肢Fugl-Meyer评分[(28.65±2.69)分vs(24.82±3.94)分]、Barthel指数[74.35±5.89 vs 66.53±8.12]、步行能力分级[(4.54±0.52)级vs(3.89±0.66)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患手前伸、健手背后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宝祥  刘敏  王欣  胡川  潘同亮 《中国康复》2023,38(4):213-216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usher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下的下肢和躯干训练。观察组增加振动训练器的下肢负重振动与悬吊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案,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对侧倾斜量表(SCP)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值、BBS、FMA-LE、SCP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者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SCP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TCT值、BBS、FMA-LE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SCP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联合悬吊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的倾斜程度,增强躯干核心稳定性,改善平衡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强化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配合强化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及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均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姿态稳定度、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arthel指数(BI)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BS、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6MWT、姿态稳定度、FAC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高;干预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BI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81. 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强化平衡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Lokomat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良姿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翻身训练、斜床站立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Lokomat训练, 对照组则辅以平地步行训练, 每周训练3次, 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及8周时观察组恢复独立步行能力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29例)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步频、患侧步长、患侧支撑相时间及占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观察组平均步速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8周时观察组下肢肌张力恢复正常患者例数(分别为28例、33例)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8周时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20.10±8.11)分和(24.07±7.98)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28.87±13.41)分和(40.8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hera-band平衡稳定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某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125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分组,对照组62例予以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平衡稳定训练。3个月末,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对照组高,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对照组高,生理消耗指数(PCI)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及步幅均较对照组高(P0.001)。结论 Thera-band平衡稳定训练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通过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及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分析训练,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频、步速、步幅及患侧摆动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及患侧支撑相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最大伸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步态功能,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运动效能。结果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56.49±3.45)分高于对照组(50.27±3.16)分(P0.000 1);观察组的10 m步行测试(0.89±0.41)m/s高于对照组(0.69±0.32)m/s(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28.97±3.78)分高于对照组(21.75±3.42)分(P0.000 1);观察组生理耗能指数(0.19±0.07)beats/m低于对照组(0.26±0.09)beats/m(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提升患者步行功能,同时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足底穴位按摩联合活血通络汤对中风恢复期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中风恢复期后伴有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足底穴位按摩联合活血通络汤治疗。2周后,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Fual-Meyer运动量表(下肢)评价2组患者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对照组Barthel指数得分为(45.17±10.62)分,观察组(50.08±9.94)分;干预后对照组Fu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19.83±6.22)分,观察组(22.20±5.83)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穴位按摩联合活血通络汤能改善中风恢复期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方法简便、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每日1次,每次2h,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8周。治疗组患者将运动模式设置为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接受接受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的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不接受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只根据治疗师的提示口令,重复“向患侧或健侧倾斜-回归中立位-向健侧或患侧倾斜”动作,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对侧倾斜量表(SCP)分别评估和比较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倾斜程度。 结果 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和SCP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42.74±7.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30.26±8.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和SCP评分分别为(75.22±7.81)、(48.16±6.47)、(71.31±11.34)和(1.42±1.08)分,均显著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4.63±10.92)、(40.70±5.64)、(63.96±11.32)和(2.62±1.10)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及ADL能力,并明显改善其倾斜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针法联合步态训练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入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步态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平针法联合步态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25%高于对照组83.7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54.08±9.25/29.01±5.14)分高于对照组(45.38±8.01/23.91±4.6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能力均较前改善,且观察组(31.04±6.24/4.02±1.58)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42.82±8.04/7.14±2.05)分(P0.05)。结论平针法联合步态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和协调能力,纠正其异常运动模式,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沟通的长期强化家庭康复训练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其术后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使用基于信息化沟通的长期强化家庭康复训练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估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为(2.29±0.51)分,低于对照组的(2.72±0.52)分,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7.41±5.69)分,高于对照组的(70.79±5.88)分(P<0.05)。干预前两组ESCA量表中自护责任感、自护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技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依次为(32.66±4.78)分、(23.67±3.84)分、(23.21±3.61)分、(32.57±3.47)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10 ~ 20 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2,4,8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2组患者抑郁程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入选时及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HAMD、FMA评分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10.43±5.66)分]、FMA评分[(23.64±4.52)分]、FAC分级及对照组HAMD评分[(14.57 ±5.82)分]、FMA评分[(20.45±5.12)分]、FAC分级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6.54±5.04)分]、FMA评分[(27.82 ±4.56)分]及FAC分级较治疗4周时及对照组进一步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8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4周时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熊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1):2263-2265
目的 观察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9.96±6.68)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38.9±2.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肠道症状严重指数(1.93±0.63)、症状频率指数(2.73±0.75),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能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应激水平、减轻肠道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案例分析的多维照护策略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基于循证案例分析的多维照护策略于菏泽市市立医院的推行时间(2020年4月)为分界线, 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就诊行常规康复护理模式的41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纳入对照组, 将护理模式于该院推行后(2020年4~9月)收治的35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组, 予以基于循证案例分析的多维照护模式。记录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内静脉血栓症状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平衡与步行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饮食状况〔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盲抽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以及镜像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力与平衡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肌力等级(4.21±0.69)级高于对照组(3.37±0.51)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52.37±3.55)分高于对照组(42.36±4.54)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可通过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改善肌力水平以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