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结仪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10):1258-1259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诊治的62例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应用盆底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主动式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8%)高于对照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盆底康复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妇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3—12月收治的102例初产妇纳入初产妇组,101例经产妇纳入经产妇组.将初产妇随机分入初产妇A组(n=49)和初产妇B组(n=53),将经产妇随机分入经产妇A组(n=50)和经产妇B组(n=51).初产妇A组和经产妇A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四医院2018年5—9月收治的306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49例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的患者纳入A组,将157例接受生物反馈联合度洛西汀治疗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相关指标、尿动力学指标、盆底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漏尿次数、总排尿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且B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压漏尿点压、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均较治疗前增大,且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息肌电值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持续收缩力、最大收缩力、最大尿流值均较治疗前增大,且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维盆底超声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SUI患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3个月后分析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采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记录患者肛提肌裂孔面积、裂孔左右径、肛提肌厚度、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治疗后,肛...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价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进行产后SUI盆底康复的40例产妇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30例产后非SUI和非妊娠年轻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盆底肌电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采用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SUI组治疗前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大于产后非USI组和未孕组(P<0.05);Lr及Is均小于对照组(P<0.05);SUI组经盆底肌电激治疗5次后及10次后,与治疗前相比,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逐渐缩小,而Lr、Is逐渐增大(P<0.05),并逐渐接近产后非USI组;产后非USI组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大于未孕组(P<0.05);Lr及Ls均小于未孕组(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对骨盆功能损伤和康复提供客观准确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女性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508例产后女性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入A组(n=253)和B组(n=255).A组接受盆底肌肉锻炼(凯格尔运动),B组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产后42 天盆底功能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 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产后门诊妇女1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 .观察组使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照组使用盆底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0度人数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肛门提肌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骨盆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25例SUI患者骨盆康复治疗前后均进行了泌尿妇科尿动力学检测和MRI检查,记录肌肉缺损程度,评估康复治疗疗效.结果:康复治疗前MRI显示82%的患者肛门提肌不对称,其余患者两侧肛门提肌萎缩.在单侧肛门提肌缺损病例中,肌肉总体积为15~22 cm3,其中肌肉缺损侧的总体积[(9.06±0.31) cm3]为正常侧[(14.54±4.32) cm3]的62.3%.在双侧肛门提肌缺损病例中,肌肉两侧较为对称,缺损部位形成纤维脂质斑块.康复治疗后MRI检查结果表明64%的患者治疗完全有效,20%的患者治疗部分有效,16%的患者治疗完全无效.结论:MRI是SUI患者诊断和评估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子妍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9,(1):63-66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女性不孕症合并盆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收治的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45例,设为观察组)及开腹手术(45例,设为对照组)治疗的90例女性不孕症合并盆腔粘连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恢复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1. 02±2. 12) min、恢复生活自理时间为(3.01±1.01) d、住院时间为(4. 11±1.82) d、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2.14±2.24) min、恢复生活自理时间(4.15±1.21)d、住院时间(6. 13±2.51) d、并发症发生率24. 44%、干预后总有效率77. 78%,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干预效果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不孕症合并盆腔粘连患者行腹腔镜手术予以治疗,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可同时对其他病变部位进行处理,最大程度改变盆腔环境,有效提高妊娠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高海霞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5)
目的 探讨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实施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对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加阴道哑铃方式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盆底肌张力及治疗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恢复指标两项内容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实施专项康复治疗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PFD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探讨其与临床广泛应用的盆腔器官脱垂分级量表(POP-Q)所得结果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门诊收集PFD患者15例,行MRI静息相、收缩相和排泄相检查,以耻骨尾骨线(PCL)作为参考,将所得分级结果与临床POP-Q分级结果相关联.结果: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结果为前部和中部MRI分级与临床POP-Q分级的一致性较好(前部κ=0.438,standard error=0.16;中部κ=0.423,standard error=0.16),而后部MRI分级与临床POP-Q分级的一致性较差(κ=0.057,standard error=0.17).结论:本试验研究表明盆底器官前部和中部MRI分级与临床POP-Q分级的一致性较好,MRI分级今后可能成为临床体检的替代方法.而后部MRI分级与临床POP-Q分级的一致性较差,由于临床分级法对于盆底结构后部脱垂的诊断准确性低,客观性较强的MRI分级方法可能在这部分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盆底动态MRI形态学表现与盆底功能性疾病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采用Siemens 1.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 6 0例妇女进行MRI检查 ,将这些受试者分为两组 :30例为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和 30例为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采用仰卧位使用梯度回波二维FLASHT1WI快速扫描序列获得屏气期间盆底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静息和最大盆腔用力时MR影像。所有影像用于观测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形态 ,比较两组间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形态变化的程度。结果 盆腔器官脱垂常发生于多个部位 ,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发生频率较高 ,与健康受试者比较相差显著 :膀胱膨出 (P <0 .0 1) ,子宫颈脱垂 (P <0 .0 1) ,盆底疝 (P <0 .0 1) ,直肠连接异常下降 (P <0 .0 1) ,直肠膨出 (P <0 .0 1)和盆隔裂孔膨胀 (P <0 .0 1)。结论 盆底动态MRI可用于准确评价盆腔器官脱垂和盆底形态 ,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常出现整个盆底软弱 ,盆腔器官脱垂频繁发生于多个部位并伴随盆隔裂孔的显著膨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股二头肌急性拉伤,观察其对肌肉损伤部位结构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又依取材时间分为D0组、D7组、D7-20Hz组、D14组和D14-20Hz组,每组6只。各实验组采用电刺激使股二头肌强直收缩,同时以角速度960°.s-1伸膝摆腿反向拉伸,建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D7-20Hz组和D14-20Hz于动物造模后第5天开始进行20Hz电刺激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间隔4小时,其余组继续喂养不做干预。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当天,D0组、D7组、D7-20Hz组、D14组和D14-20Hz组分别在相应时间(实验当天,第7、7、14、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观测最大等长力矩值以及最优角度。然后处死动物,分离股二头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股二头肌组织形态。结果:光镜观察可见,拉伤后第7天D7组肌纤维出现修复,但不成熟,肌纤维排列不严整,大小不一。经过电刺激治疗后,同期的D7-20Hz组新生的肌纤维更成熟,成簇排列,结构更严整,边界更清晰。第14天D14组和D14-20Hz组两组肌纤维基本修复。D0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下降至(0.246±0.026)Nm,与正常对照组(0.337±0.025)N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7-20Hz组和D14-20Hz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分别与D7组和D14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0组最优角度为144.50°±3.71°,与正常对照组130.00°±3.54°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D14组在120.00°±3.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电刺激治疗后D14-20Hz最优角度出现在125.00°±3.53°,与D14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后早期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可有效促进损伤肌肉结构重塑,虽不能在两周内明显提高关节最大等长力矩,但可优化关节力矩-角度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巴曲酶+醒脑静)50例和对照组(巴曲酶)5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缺失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明显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巴曲酶联合醒脑静较单用巴曲酶疗效更明显.显效率高.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桶评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LFES)结合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预防兔应力性骨折的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模型组各5只,正常组2只。采用电刺激装置使治疗组、模型组兔每天进行约300次有效跑跳运动,每周训练6天,共5周。每日跑跳后,治疗组采用LFES结合LIPUS于胫骨处进行治疗。模型组无干预。5周后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病理、生物力学等方法检测各组相关指标。结果:模型组兔胫骨放射性计数比值显著高于正常组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胫骨放射性计数比值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矿物密度(BMD)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弹性模量与治疗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胫骨损伤较治疗组和正常组严重。结论:LFES结合LIPUS可有效预防兔实验性胫骨应力性骨折。 相似文献
19.
樊顺克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4)
目的 探讨氢吗啡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选择瑞芬太尼进行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选择地佐辛进行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观察组患者选择氢吗啡酮进行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58例无痛,对照组33例无痛,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于选择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手术患者,选择氢吗啡酮进行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其预防效果更加明显且不会对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曲唑酮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军人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8例军人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研究组给予曲唑酮50~100 mg,每晚一次,左侧额前回3周共15次1 Hz、80%MT的rTMS 20 min刺激;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0.4~0.8 mg,每晚1次,治疗前后均行多导睡眠仪监测及临床疗效评定,应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1)48例军人患者同治疗前相比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有所提高,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3)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χ2=5.03,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6,P〈0.05)。结论曲唑酮联合rTMS治疗能够改善军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