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对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94例,据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表面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3)。观察组经注药型气管导管给予2 ml的2%利多卡因进行气道表面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给药前(T0)、拔管前5 min(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5 min(T4)监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T3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对全麻苏醒围拔管期时呛咳和挣扎、恶心和呕吐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麻醉后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4时,观察组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观察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3时,观察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和挣扎评分[(1.29±0.52)分]、恶心和呕吐评分[(1.43±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7±0.45)分、(1.95±0.42)分;P<0.05]。结论 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进行气管表面麻醉可以稳定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的血流动力学,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0例,根据滴鼻药物分为4组(n=20),即对照组(C组)和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D2组、D3组)。手术结束前30 min,D1、D2、D3组用右美托咪定0.6、1.0、1.4 μg/kg滴鼻,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记录入室时(T0)、滴鼻前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患者苏醒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T5)、5 min(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RPP);记录术后恢复指标(包括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T3~T5、D2和D3组T2~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2组和D3组拔管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Ramsay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1组比较,D2和D3组T3~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3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a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2组比较,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D2和D3组HR、MAP、RPP、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滴鼻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同时不影响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喉罩麻醉联合舒更葡糖钠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前瞻性收集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104例,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接受喉罩麻醉,手术结束时,使用舒更葡糖钠。记录入手术室时(T0)、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插管(罩)后5 min(T3)、拔管(罩)即刻(T4)、拔管(罩)后5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呛咳、恶心、呕吐、疼痛、呼吸抑制等)。结果 T2~T4,观察组HR和M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0~T5时刻SpO2、ETCO2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罩)时间和苏醒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伤口疼痛和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咳嗽、咽喉疼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应用喉罩麻醉联合舒更葡糖钠,安全且效果确切,可以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缩短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同时能减少常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全麻下介入治疗的6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术后应用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33例未应用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记录拔除气管插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30 min(T4)和拔管后1 h(T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Minogue评分评价拔管时呛咳反应;应用镇静和躁动量表(SAS)评分评估躁动情况;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情况。结果 T1,两组MAP、HR无统计学差异(P>0.05);T2~T5,观察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5,两组Sp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Minogue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拔管后3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全麻下介入术后应用右美托咪定可维持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有效抑制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不同麻醉技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312例需行CEA患者,依据麻醉方法分为4组:Ⅰ组,46例,常规全麻;Ⅱ组,53例,在Ⅰ组基础上,气管插管前用2%利多卡因5 ml行喉及气管内表麻2 min后插管;Ⅲ组,101例,在Ⅱ组基础上,在手术开始前用0.25%罗哌卡因行患侧颈丛神经阻滞;Ⅳ组,112例,在Ⅲ组基础上,术中暴露颈动脉后用1%利多卡因1 ml行颈动脉窦浸润麻醉。分析4组进入手术室(T0)、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1 min(T1)、颈动脉阻断即刻(T2)、颈动脉松开即刻(T3)、术毕拔管(T4)和术毕1 h(T5)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以及术中不良事件、术后并发症、麻醉药物用量差异。结果 与Ⅱ~Ⅳ组相比,Ⅰ组T1和T4时刻HR和MAP明显升高(P<0.05),术中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Ⅰ、Ⅱ组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病人清醒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明显高于Ⅲ、Ⅳ型(P<0.05)。Ⅳ组术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结论 CEA患者采用全麻联合气管内表面麻醉、颈丛神经阻滞或颈动脉窦阻滞可以稳定该类病人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对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全麻插管期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12月全麻下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60例,根据滴鼻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30 min,观察组经鼻腔滴入右美托咪定0.5 μg/kg,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滴鼻;麻醉诱导后脑电双频谱指数值在40~60时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滴鼻30 min(T0)、气管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Vp-MCA)、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搏动指数(PI)。结果 与T0比较,对照组T1~3 MAP、Vp-MCA、Vm-MCA均明显升高(P<0.05),HR均明显增快(P<0.05),PI均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T1~4 MAP、Vp-MCA、Vm-MCA、HR、PI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3 MAP、Vp-MCA、Vm-MCA均明显降低(P<0.05)、HR均明显减慢(P<0.05)、PI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30 min右美托咪定0.5 μg/kg滴鼻能抑制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插管期诱发的心血管反应和脑血流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术前2组均行咪达唑仑、维库溴铵、芬太尼、丙泊酚麻醉诱导;术中观察组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维持,对照组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维持。监测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即刻(T0)、气管插管前即刻(T_1)、气管插管后即刻(T_2)、切皮即刻(T_3)及拔管即刻(T_4)的HR及MAP;评价患者的苏醒质量;同时,监测患者的脑氧代谢指标。结果2组患者T_1时的HR及MAP指标值较T0时均下降(P均0.05);而在其他时刻,观察组HR及MAP指标值较T0时刻均无明显波动(P均0.05);但在T_3、T_4时刻,对照组HR及MAP指标值均高于T0时刻及观察组(P均0.05)。观察组平均术后睁眼时间、睁眼到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另外,监测期间,观察组脑氧代谢指标均无明显波动(P均0.05);但对照组在麻醉维持后30min及麻醉药停用后5min,脑氧代谢指标与诱导前及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颅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能有效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氧代谢的稳定,且患者苏醒较快,能更好满足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不同输注法行麻醉诱导对颅内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8年5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假性动脉瘤60例,根据麻醉诱导方 法分为三组:单次静脉推注组(A组)、血浆靶控组(B组)和效应室靶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方法:A组采用异丙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B组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C组设定异 丙酚效应室靶浓度4 μg/ml。三组均同时采用瑞芬太尼4 ng/ml血浆靶浓度靶控输注诱导,待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脑电双频谱指数在40~60并维持5s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进入手术室(T0) 、喉镜暴露声门(T1)、气管导管过声门(T2)、气管导管进入气管后1 min(T3)、2 min(T4)、3 min(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气管插管期不良反应及纠正次数。结果 与T0比 较,三组T1~T3 MAP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T1~T5 HR均明显减慢(P<0.05);与B组比较,A组与C组T1 MA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B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发生率和纠正次数 明显少于A组(P<0.05),而且B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和纠正次数少于C组(P<0.05)。C组纠正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 4 μg/ml异丙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假性动脉 瘤介入治疗的麻醉诱导,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不良反应等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复合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各45例.复合组选T5~T6或T6~T7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平卧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2%地卡因混合液4ml试验剂量,待麻醉效果确切后进行全麻诱导,2组全麻诱导用药相同.术中麻醉维持:复合组术中用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1.5~2 mg/(kg.h),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0.3~0.6 MAC),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结果 复合组术后全麻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指令睁眼、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且复合组围拔管期平均动脉压(MAP)、HR平稳;而对照组MAP在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均明显高于入室基础值或复合组同一时段值(P<0.05或P<0.01),HR变化尤以拔管时增加最为明显,与基础值和复合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显著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胃癌术后早期清醒与拔管;由于术后实施硬膜外镇痛,可提高呼吸效率,更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穴按压对颅脑手术全麻患者术后催醒的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颅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耳穴按压组(X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术毕时(T1)、达到清醒标准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15min(T3)的MAP、HR、PETCO2、SPO2、改良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同时比较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在T3时点MAP和HR在X组比C组升高(P<0.05);PETCO2、SPO2在相应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在T3时点,X组明显高于C组(P<0.05);在T3时点清醒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0.05);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4/30),C组为16.6%(5/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按压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全麻术后清醒质量提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插管型喉罩(ILMA)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插管型喉罩麻醉,检测统计麻醉诱导前(t1)、ILMA或气管内导管拔除即刻(t2)、拔除后3 min(t3)、拔除后10 min(t4)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统计对比术毕唤醒时间、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苏醒期躁动(PEAD)评分评价2组术后恢复期苏醒状态.结果 观察组t2、t3、t4时刻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AD评分、术毕唤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6%)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结论 将插管型喉罩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平顺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临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86例(2017年11月—2019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瑞芬太尼+七氟醚,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统计两组围术期[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麻醉后15 min (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水平、脑氧代谢情况、拔管、睁眼及恢复自主呼吸用时、不良反应。结果 (1)血流动力学: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SBP、SPO2有差别(P<0.05),②组间HR、MAP、SBP、SPO2有差别(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HR、MAP、SBP、SPO2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2)脑氧代谢:①不同时间点的CERO2、Da-jvO2有差别(P<0.05),②组间CERO2、Da-jvO2有差别(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ERO2、Da-jvO2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3)拔管、睁眼及恢复自主呼吸用时:研究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32.56%)(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通过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可抑制其波动程度,并能改善脑氧代谢状态,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此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术后镇静、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符合标准的56例SICH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镇静、镇痛方式分成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治疗,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地佐辛治疗。结果 用药后2、6、12、24 h,观察组镇静Ramsay评分、镇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恶心呕吐AVS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SpO2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9.86±3.76)d]较对照组[(23.61±5.78)d]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3.57%,1/28)与对照组(10.71%,3/2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术后病人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能够稳定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脑膜瘤患者术后血浆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6月120例脑膜瘤患者展开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和右美(右美托咪定)组,每组各60例;记录2组患者拔管时间,比较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拔管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I~Ⅱ级颅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D1组[于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1μg/kg/h)至手术结束前1h停药],D2组f于气管插管拔管前10min输注右美托嘧啶(1μg/kg)]和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三组患者应用丙泊酚(5.10mg/kg/h)、瑞芬太尼(10-20μg/kg/h)和顺式阿曲序铵(0.1~0.2mg/kg/h)维持有效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以及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总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和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D1、D2组拔管期间MAP和心率明昆低于C组(P〈0.05);D1组和D2组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以及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O.05);D1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D2组和C组(P〈0.05);D1组镇静和镇痛药物总量显著少于D2组和C组(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呛咳、躁动的发生程度,降低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不影响苏醒质量,且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利多卡因对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炎性应激反应、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3—2020-05许昌市中心医院颅脑损伤手术患者102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n=51)、对照组(n=51).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予以1.5 mg/kg利多卡因,术中应用2 mg/(kg·h)速度静脉维持到术毕,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对血流动力学、术毕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以及脑保护作用。方法7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先天性脑积水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D组(37例)和对照组N组(37例)。观察组先给予1μg/kg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静脉泵入后再以0.5μg/(kg·h)速度维持给药,对照组使用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中MAP和HR的变化,比较2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中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根据Ramsay评分和FLACC评分评价患儿术后躁动和镇痛情况。结果 D组术中、术后MAP和HR变化均小于对照组N组(P0.05);2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N组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在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D组(P0.05);D组Ramsay评分高于N组而FLACC评分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可较好地稳定术中患儿的生命体征,减少苏醒期躁动,提高苏醒质量,且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