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合枕下经幕上入路的影像学分型及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枕下经幕上入路切除的10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发症状、影像学分型、肿瘤大小。结果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评价肿瘤切除程度, I级切除2例,II级切除7例,IV级切除1例。术后1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治疗后恢复,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较术前改善,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正常生活。结论枕下经幕上入路适合于治疗镰幕区、瘤体位于幕上向镰幕区延伸的旁正中型、瘤体处于幕上的窦汇区脑膜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依据岩斜区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岩尖型16例中,11例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岩前即Kawase入路;海绵窦型19例中,13例Kawase入路,5例乙状窦后入路,1例因累及颞下窝行Fisch颞下窝A型入路;天幕型38例中,6例颞下经天幕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19例乙状窦后入路;上斜坡型34例中,21例乙状窦前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4例Kawase入路,2例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16例(100%)岩尖型、38例(100%)天幕型、32例(94.1%)上斜坡型及10例(52.6%)海绵窦型达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仅9例(47.4%)海绵窦型和2例(5.9%)上斜坡型行大部分切除。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7例(25.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KPS评分[(77.6±11.8)分]与术前[(74.3±15.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岩斜区脑膜瘤,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结合熟练的颅底解剖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31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单侧枕下入路12例,经颞枕或枕部入路7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经枕下正中入路4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8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中,经枕一天幕入路5例,经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I级全切除19例(48.7%),II级全切除17例(43.6%),次全切除2例(5.1%),大部分切除1例(2.6%),无手术死亡。对3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28例(75.7%)恢复正常生活,7例(18.9%)生活完全自理,2例(5.4%)生活需他人帮助。结论天幕脑膜瘤应积极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总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切除程度及21例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9.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83.8%)、步态不稳(35.1%)和偏盲(21.6%).根据肿瘤附着于天幕的位置分为5型.直接手术36例,11例幕上入路,25例幕下入路.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和Ⅱ级)28例(77.8%),次全切除8例(22.2%),死亡1例.随访21例,14例(66.7%)恢复正常生活,3例(14.3%)生活不能自理.8例次全切除者随访4年,未见肿瘤的生长,未再次手术.结论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周围结构受累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对天幕裂孔处的肿瘤切除困难时,可采取次全切除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显微手术治疗体会。方法15例天幕脑膜瘤病人术前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MRI检查。依照肿瘤与天幕关系分别采用颞顶枕、顶枕、枕下、顶枕一枕下联合人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按照Simpson肿瘤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0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随访12例,2例复发,再次手术获治愈。结论天幕脑膜瘤手术切除可获较好的生活质量和较长生存时间。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控制瘤体出血、分块切除、保护重要脑功能是完成肿瘤切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显微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间住院手术的 6 2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 ,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 普通的天幕脑膜瘤 ,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前外侧、后外侧以及后内侧 3类 ,并结合肿瘤与天幕上下的关系 ,进一步分成幕上、幕下、幕上下 3型 ;天幕裂孔游离缘脑膜瘤依据解剖意义的不同分为侧方和后内侧 2组 ;肿瘤全切除 (SimpsonⅠ级和Ⅱ级 ) 5 2例 (83 9% ) ,肿瘤次全切除的 6例 (9 7% ) ,肿瘤大部分切除的 4例 (6 4% )。好转 4 6例 (74 2 % ) ,不变 9例(1 4 5 % ) ,加重 5例 (8 1 % ) ,手术死亡 2例 (3 2 % )。结论 天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 ,规范分类、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显微手术切除后颅窝天幕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颅窝天幕脑膜瘤较少见,从1993年1月至1999年6月,我院收治2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效果良好,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13例,女9例,年龄12~66岁,平均392岁。出现症状到入院时间为2个月至9年,平均16年。2.临床表现:本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小脑损害、局部脑干压迫症状及颅内高压表现。其首发症状以头痛、行走不稳者多见。入院诉头痛15例,行走不稳16例,肢体麻木、无力4例,眩晕5例,耳鸣、听力减退2例。检查体征:视乳头水肿16例,继发视神经萎缩4例,眼震8例,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和听力下降各3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5例,锥体束损害9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治疗的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和疗效。结果:侧脑室脑膜瘤患者16例,发病年龄25~56岁,其中女9例,男7例。全组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侧脑室脑膜瘤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及局部压迫症状体征等。CT、MRI检查可以定位或定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经过。结果影像学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瘤周水肿,13例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2例不均一强化,7例有“硬膜尾征”,4例颅骨浸润。本组均无钙化。17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初次手术Simp-sonⅠ级切除11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切除3例;再次手术行Simpson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3例;5例第三次手术,Simpson Ⅲ级切除2例,Ⅳ级切除3例;其中1例第四次手术行Simpson Ⅳ级切除。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恶性脑膜瘤影像学有一定特征,认识其特征可减少术前误诊。手术是治疗恶性脑膜瘤的主要手段.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9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内侧型和外侧型向幕上发展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23例,颞枕部入路18例;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21例,采用枕下或枕部幕上下联合入路;20例镰幕型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6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3例术后随访1~8年,正常工作、生活71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7例(次全切除5例,全切除2例)。结论 手术全切除小脑膜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根据肿瘤特点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深静脉系统及大静脉窦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Kawase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Kawase入路手术治疗的5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Kawase分型标准:上斜坡型15例,海绵窦型10例,小脑幕型23例,岩尖型9例。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42例,Ⅲ~Ⅳ级15例。术后新发颅神经损伤6例,颅内感染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例,脑脊液漏2例。5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末次随访,症状明显改善19例(33.3%),改善32例(56.1%),无改善或恶化2例(3.5%)。Simpson分级Ⅰ~Ⅱ级4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肿瘤复发2例(3.5%);Ⅲ~Ⅳ级1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8例(53.3%)复发,1例术后17个月死亡。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采用Kawase入路,根据Kawase分型标准,应用不同的手术策略,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2例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肿瘤突入窦腔内4例,与窦壁外层紧密联系8例,位于窦镰旁30例。Simpson分级Ⅰ级25例,Ⅱ级15例,Ⅲ级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窦镰旁脑膜瘤周围组织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术中进行精细操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6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颅内脑膜瘤的8.66%,女性占绝大多数。对主要向幕上发展者,根据肿瘤的部位,采用扩大翼点入路、颢下入路、颞枕部入路和枕部入路;肿瘤全部或主体在后颅窝者,采用枕下或枕部-枕下联合开颅术;跨幕者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本组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2例(3.6%),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5例,复发6例。结论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熟悉局部的显微解剖并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8年11月间住院手术的11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小脑幕脑膜瘤,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5型,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8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规范分类、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复视,3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听力损害、颅内出血。术后随访1个月~6.5年,平均2.5年;1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